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临澧望蜀(六)

崇祯十三年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临澧望蜀(六)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朱至瀚不准李佐才将华阳王府的存粮用于澧州城防,理由是很充分的。uu234

蜀王府调集重兵为士绅守城,难道不需要银子?以蜀府兵之花销,五千人一年便要耗银三十万,征集民壮、加固城池,耗银又不知凡几。这笔银子理当由澧州士绅承担。

这个帐没算清,又来打王府存粮的主意,难道当王府是冤大头吗?

“可此数甚大,以澧州一州之力,学生也难以……”

五万石的军需派饷可以承担,但对于十二万石,李佐才委实不敢轻易应承。

澧州的一州三县属于岳州府(今岳阳),占了岳州府一半州县。岳州一府全年正税不过十七万石,如今蜀藩的派饷相当于澧州的正税翻番,那些士绅如何肯干?再说现在闯献皆未入省,如果贸然派了下去,闯献又迟迟不来,那他李佐才将在澧州大失人望,成为众矢之的。

李佐才不肯接单,朱至瀚也不好硬压,两人顿时就僵住了。

这时,突然一个声音在朱至瀚、李佐才两人身后响起:“区区十二万,这有何难?”

两人回身一看,原来是谭奉玄。

“原来是小谭大人,吓杀老夫也!”

“事急矣!蜀世子如不发兵,澧州必不能守!世叔何须踌躇?”

“此间道理,老夫何尝不懂?”

李佐才一脸焦虑,焦虑中更多的是自己的前途:“士绅多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之辈!没有流贼刀枪逼迫,他们一粒粮也不想给。此地并非蜀地,一味用强,倒会适得其反!大敌当前,切不可自己乱起来,学生请朱公子三思!”

“世叔无忧!”谭奉玄笑道。不等李佐才发问,这名三国爱好者转向另一个三国爱好者:“兄台可知曹操屯田许下之故事?”

孰料李佐才也是看过三国的。

“贤侄之意,莫不是让蜀府兵屯田?”

“曹魏屯田许下,用官牛的,其收获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对半分。一人屯十亩,万人便是十万亩。秋获之时对半一分,这十万石粮食不是出来了?”

说着,谭奉玄再次笑对朱至瀚:“如今湖广之地,哪会没有闲田?以下官所知,澧州及安乡、石门、慈利三县,闲田不下上千顷。便是我们卫所军屯,荒芜之田也不少。千顷之数,区区而已。如此,兄台之难,迎刃而解!”

“哪里会那么简单!”李佐才叹息一声,“澧州荒田不少这不假。可这些荒田大都是有主之地。蜀王府在他们田土上屯垦,那些士绅不先闹起来才怪!”

“确是没那么简单!”朱至瀚笑对谭奉道:“本公子所需屯田之数,不是十万,而是五十万!”

天上飞来一座山峰之类的,大都出自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李佐才在澧州生活了近五十年,尚不知道哪里有五十万亩闲田。谭奉玄这个袭了世职不久的年轻读书郎,又岂会知道?

李佐才对那五十万亩闲田存在的可能性根本没考虑,他倒是在思索刚才从朱至瀚的言语中,听出的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五十万亩,是屯田还是屯兵?

“五十万亩?”

谭奉玄听了朱至瀚报出的数字,却没有两人预想中的大吃一惊。他偏着脑袋想了想道:“一百万亩不知道有没有,但五十万亩起码是有的。”

噔!朱至瀚的眼睛瞪圆了,难道真的有?

“贤侄,这闲田之数,关乎军机大事,可不能随口一说!”

李佐才唯恐谭奉玄胡言乱语,便拿出长辈的架子教育谭奉玄:“五十万亩,足可屯军十万!便是民屯,三口一丁,三丁抽一,亦可成军万余!有这万余大军,澧州之地有何忧哉!”

“看来奉玄兄之言,无人相信!”朱至瀚冷脸嘲讽。五十万亩当然不是小数,这约相当于成都、华阳两首县的田亩总数,所以他也不信。

“你们都不信?”

谭奉玄急了,伸手拉住朱至瀚的袖子:“倘若我真的说出来。蜀王府如何谢我?”

“请谭大人尽管开口!”

谭奉玄双手一捧道:“好!每年秋收,一亩我收一合

(注一)粮,不多乎?”

“不多也!”

哈哈哈!谭奉玄捧腹大笑起来,脸上带着奸计得售的无比快感。

好一会儿,他才止笑对李佐才道,“这回我可发财了!世叔刚刚还说起这就忘了:去年夏天,安乡县有几个被洪水冲垮的垸子?那里人烟全无,岂不是上好的闲田!加上华容、石首两县被毁堤垸,何止仟佰万顷,区区五十万亩何足挂齿!就算没有五十万亩也不要紧,八百里洞庭,鱼鳖成群,撒网捕捞也不会饿死人!”

李佐才更着急了:“那长堤总共毁了数百丈,洪水涌入,积水数丈。远望之一片汪洋,岂能为田乎?”

“世叔,那是去年涨水时分,如今什么时节?”谭奉玄占了李佐才的便宜,显得很开心,“如今隆冬季节,江水水位下降。长堤一毁,垸内积水自然向外泄出。岂不闻水往低处走之理?”

“可长堤毁了,今年洪水一来,不又是汪洋一片?”

谭奉玄向李佐才翻了一个白眼:“去年洪水势大,连城墙也泡垮一截。可并非年年都是大洪水!常言曰:世道轮回。依着小侄看,去年大水,今年便是大旱!再说了,这澧水沙重,垸子四面有堤,洪水入垸,水静而沙沉。故而洪水破堤一次,则垸子地势高上一尺(注二)。今年修堤,必易于往年!”

谭奉玄说完,露出神秘的微笑看着朱至瀚:“兄台可愿赌上一把?这可是上等的肥沃圩田,去晚了就被别人占了!”

世子要的便是屯田养兵。只要修好大堤,捱过今年夏秋,一季之收成即为百万。粮有了,兵也有了,这澧州便占了下来!

眼见即将到岸,朱至瀚一抖衣袍,拳头恶狠狠砸向船帮:“明日便请李大人带上本部兵马,与本公子一同前往查看。哼,王府看中的地方,谁人敢抢!谁抢,本公子就要谁的脑袋!”

前面有五十万亩闲田,后面有五十万名灾民,为了这个杀几人,算得了什么!

……

澧州城中的华阳王府,无疑是城中最好最高大的建筑。可比起成都府的蜀王府,气势上便相差太多。

旗幡林立,人潮涌动。正月初二的澧州城比昨日正旦还要热闹。

华阳王朱至率王长子及宗室共五六百人,在郡王府前迎驾。湖广藩司参议、上荆南道周某,澧州知州赵某及九溪卫指挥使李元亮率文武官员随同华阳王接驾。

朱至瀚正正衣冠,高捧朱平槿的令旨下了车子。只听得赞礼官一声唱跪,王府前的人潮顿时矮下大截。

朱至瀚收拢心神,沿着甬道走到人潮前。

一位面颊消瘦的老者,头戴七(cui)保和冠,身着云龙纹补子的大袖青衣,瘫跪在最前面的软榻上,两肋则各有一太监扶持。

老者身后的中年人,则着五保和冠服,面色蜡黄、双眼无神、皮肤松弛,行动困难。

看此两人面相形态,无疑风疾沉疴,都是短命之寿数。

见到朱至瀚,老者被太监扶着再叩道:“臣华阳王朱至,携子朱平椐,恭迎世子使者!世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烂泥般的老头就是华阳王?朱至瀚初见之下,不免大吃一惊。

难怪乎,李佐才谈及华阳王父子,只有一句评价:“臭腐糜烂之肉一块尔(注三)!”

这等人物,指望他们守国保家,可乎?

再让你们呆上几日!朱至瀚脸上露出微笑。他收拢心神,将手中的旨意缓缓展开,朗声念道:

“大明蜀世子晓谕华阳郡王朱至,曰:祖宗江山,得来不易。我等子孙,当以身守国,全百姓平安。念我太祖高皇帝创业之初……”

……

常言道:话好说,事难做。不过在李佐才、李元亮与太监高福的合力之下,事情很快便议出结果。

朱至瀚一天之内,开出了近二十万两空头汇票,把华藩在澧州的浮财一扫而空,这其中包括大约八万石粮食和许多带不走的金银器皿。华藩近五万亩庄田和位于津市的几处果园,也交给了朱至瀚打理。

在开出的空头汇票中,有一万两汇票通过李佐才贿赂给

湖广藩司参议、上荆南道(注四)周某某与澧州知州赵某某。

拿到好处的周某和赵某向朱至瀚暗示,蜀世子心念宗室,乃大仁大义之举。华阳宗室认祖归宗,也是郡国上下的一件大喜事。宗室们回川祭扫献王,既是亲藩宗法人伦,也为朝廷律法所许。只要华阳王父子二人不走,他们就可以假装华藩无事;只要华藩宗室掩踪匿迹,他们就可以替华藩遮掩。

华藩的将军、中尉和闲散们得知此消息,欢呼雀跃,立即吩咐亲信下人秘密收拾行装;而华阳郡王朱至、华阳长子朱平椐听此噩耗,痛苦流涕,几欲晕倒。好在九溪卫指挥李元亮及时给了郡王父子一个承诺,让悲痛欲绝的父子俩安下心来。

……

朱至瀚没有时间顾忌华藩父子的情绪。

第二天一早,朱至瀚和吕三、李佐才以及李元亮舅侄所率两百余官兵,前往安乡县洞庭湖边,实地查看垸子圩田的情况。

亲见之下,才知道洪水何等恐怖。

一夜大水,让垸田数十万亩土地变成一片白地。远望过去,村庄荡然无存,人畜不知踪迹。水天一色之上,只有几颗大树耷拉着树冠,为远方的来客展示生命的痕迹。

谭奉玄说的不错,许多地面已经干了。而其余大部分低洼地带,水深不过一尺到三尺。

在露出水面的地方,已经有几泼流民在安营扎寨。李谭舅侄立即打起旗帜,亮出刀枪,将那些可怜的流民团团围住。

在确认他们并非哪家士绅的家人后,他们立即上前宣布,这些流民耕种了华藩的土地,因此就是华藩的庄户了。同意的现场按手印,不同意的立即卷铺盖滚蛋。

流民们在官军雪亮的刀口下,哪一个敢道声不字?

水稻育秧,本来就要放水泡田,这就是水稻之名的由来。朱至瀚实地查看的结果,比他预想的情况更理想。

数日之后朱至瀚返回澧州,立即向蜀世子朱平槿发出奏报,并安排人手船只,拦截溯江而上的流民船队,让他们直接经岳阳到安乡。

流民到了地方第一件事,就是修复大堤和排出积水。需要的大量工具铁器,朱至瀚则向邱大官人求助。南直隶一带盛产苏钢,是制作农具的上好材料。

同时,朱至瀚还去信武昌的楚王、长沙的吉王和常德的荣王,发出了五十万石粮食的订单。

他已经想通了,就算是全用真金白银买粮食,也是划得来的。

有了粮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兵,有了兵别人的银子都是你的。

这便是乱世中的生存法则!

……

在向朱平槿发出奏疏时,朱至瀚或许已经预感到这封奏疏具有的战略价值,但他不可能预估朱平槿的反应速度和力度。

伟人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话没错,但这个创造有大有小。

在这一刻,创造历史奇迹的人是蜀地一位曾经潦倒的宗室子弟。

那块差点被人淡忘的、被破烂大堤包围着的水乡泽国,成了崇祯十五年以后蜀府军在湖广、江西甚至南直隶展开军事行动的主要粮源之一。

注一: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注二:这取自真实的史实。

明朝时洞庭湖的面积比今天大很多。尚无今天的南县,安乡、石首两县则直接与洞庭湖接壤。明末清初,大量堤垸失修崩溃,垸田溃废。到了清康熙年间,随着荆江和湘江等水系不断将泥沙带进洞庭湖,政府又不断鼓励和强化围堤造田的办法向湖中要田,最终洞庭湖的面积大为缩减。至清中叶,长沙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米市,每年有数千万石商品粮运到江浙等地售卖。湖湘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文化及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清末湘军的突然崛起,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注三:张岱《石匮书后集》中对华阳王朱至(朱敬一)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谁知赵氏一块肉,入手即臭腐糜烂!如此庸碌,欲与图成,真万万不可得之数也!”

注四:上荆南道,下辖岳州府和常德府,道衙驻澧州。清代改为岳常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