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四百四十七章 荆口角力(二)

崇祯十三年 第四百四十七章 荆口角力(二)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文养正一通**裸的抢白,让张达中的脸都绿了。uu234他没有想到,堂堂一州正堂,竟然被一个下里巴人当众撕下了遮羞布。他很想发作,但是理智告诉他:小不忍则乱大谋!

“文将军,不是本官隐粮不放!如今湖广各地官仓,哪里还有存粮?实不相瞒,本州仓中之存粮,那还是前年杨督师逞尚方宝剑之威,从各地督运而来的军粮结余!现本官将其擅自赈出,也是担着天大的干系!将来被朝中乌鸦们一参,说不定落个开刀问斩的下场!那些秋粮银子,本官如何敢再动?若是少了一分一毫,误了左平贼大军粮饷,本官灭了九族也是轻的!”

“那只有向州中大户劝赈了。”陈有福思来想去,也只有这唯一出路:“蜀王府也可向他们买些。只是末将带的现银不多,缓不救急,还请张大人向城中大户……”

“只要陈将军愿出银买粮便好!”

城下局势危如累卵,张达中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岂能不知。要不然他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离开舒适的庭院跑到这南津关来作甚?他之所以反复纠缠,不就是再等这句话吗?于是张达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喜色连忙 答应道:“现银不够,陈将军可先代蜀王府写下欠条。本官来作保!只要将军借本官兵丁三百,五日内,本官定然为百姓筹粮万石!”

劝赈之路可行,陈有福也放了心。他笑道:

“那末将替百姓多谢张大人了。只是万石不够,至少五万石!若要万全,最好十万石!末将可用汇通钱庄的银钞支付粮款,那是蜀王府作保的,无需大人担保!至于兵丁末将也是没有。不过三日后,末将便有了!”

陈有福提出用银钞购粮,立即让张达中眼睛一亮,因为银钞的收兑正是张达中乃至湖广官场日前最关心的事。事情的起因,出自于辽藩。

正旦时节,辽藩宗理光泽王朱术通过代管辽藩事的楚王朱华奎,要求湖广藩司用银钞支付辽藩宗禄。其理由高尚无比:朝廷现银不足,辽藩多年来一直未能领到足额宗禄。所以辽藩请求以钞代银支付俸禄,“以解朝廷之难!”。

官员们领了朝廷的宝钞,个个愁眉苦脸,变着法想尽快花出去,还从没有听说哪个人喜欢以钞折俸的。直到后来,孤陋寡闻的湖广藩司才恍然大悟,感情辽藩索要之银钞,并非朝廷之宝钞,而是蜀藩汇通钱庄发行之银钞!

这种银钞在湖广被百姓称为“蜀币”,又叫做“银交子”,可以凭票面数字直接兑换等额的银子。辽藩之所以索要银钞,是因为辽藩长阳王藩邸之侧,便是汇通钱庄的荆州分庄。辽藩拿了银钞,不出家门口便可兑成现银!

在官场中,小道消息总是传播得最快。一个合乎所有人常识的逻辑是:既然大家打破头皮抢的玩意儿,那一定是好东西!

张达中是亲民官,有地方赋税征收之责。为了秋粮征收方便,自然也动上了银钞的心思。为了万无一失,张达中上月曾专门遣亲信家人在荆州汇通钱庄试着兑换了一次,看看其中门道。

那亲信家人回来绘声绘色描述道,钱庄就建在长阳郡王府。郡王府的东墙上开了一个大门,进去后一拐弯便是隔开的几个大院。接待一般客人的柜台就在其中一个大院的正房。据说大户的接待地点与一般客人可不一样,是在旁边那有府丁把守的大院。

百两十足纹银递进柜台,验货大约一炷香的功夫,之后便有百两银钞递出来。不到一个时辰,那亲信家人又拿着银钞去兑现银。不曾想里面的伙计并没有留难于他,只是收了银钞,仔细瞧了真假,很快便递出了一块四四方方的银砖,上面锻有清晰的花纹和重量一百两字样。他找秤称了,重量与标注分毫不差。

这就意味着整个兑换过程中,全无一般倾销店都要收的火耗!

听了家人禀报,张达中当即决定:今年秋粮赋税,银钞现银都收,且要派出使者请荆州

城的钱庄尽快到夷陵城开设分店。张达中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如果秋粮赋税都用银钞,今年便省下了押运的费用和倾销的火耗,而这些费用与火耗早已分摊到各项税收额度中,省下来的费用火耗便落了自己腰包。

可是张达中想得再好,也要士绅有银钞可交才行啊。汇通钱庄刚开业不久,天知道放出去的银钞有多少?

所以陈有福如此一说,张达中便立即想到一种可能:如能将蜀王府这笔购粮款扣下,秋粮现银扣了费用火耗返还大户们,那么他张达中不仅凑齐了秋粮,得了个能臣的评价,而且押运费用和倾销火耗转瞬间便省了下来。省下的银子便是自己的,那岂不是赚嗨了!

饶是修为极深,张达中的小心脏仍因为一大笔横财从天而降而砰砰乱跳。他强忍住心中狂喜,庄重且略带为难地同意了陈有福的建议,然后郑重申明:夷陵一州三县最多只能购粮三万石,再多就只能向荆州府购粮了。等陈有福点头同意,张达中便迅速转移了话题,问陈有福是否需募流民为兵。

“募流民为兵,使丁壮为朝廷所用,不为奸人所胁,这可是太祖爷传下来的国策!”陈有福解释道,“只是末将身负世子救民之重任,不敢私自募兵以殆朝中奸臣口实!”

“将军不募兵,哪里来的三百兵丁?”

“那不是兵。”文养正补充更正道:“世子道,流民入川,路途遥远。我等保民平安,没有人手押运可不成。所以我等募的人,不是兵,是王庄庄丁。世子还专门为这些庄丁取了名字,就叫做‘保安’!”

“嗯,保安好!保安保安,不就是打行镖局里的打手镖师嘛。如此有人攻讦,本官也可以向上官申辩!”张达中初闻言,频频上下点头,可最后一拍案几,满脸为难道:“本官欲筹粮食,先得有人。南津关胡将军这点兵马,本官不得不带走。可南津关天险重镇,万万不可有失。陈将军现在无兵,呵,保安!故本官现在是左右为难呀!”

张达中口中的胡将军,便是南津关守备胡之芳。

陈有福微笑道:“无妨。张大人筹粮要紧,南津关便由末将来守。末将没兵,但是将还有几个!再说张大人筹来的粮食,总得有个安全的地方来存放。这南津关里房舍众多,存粮最合适不过了。”

“那我们就以茶代酒,一言为定!五日后,本官先筹万石,至于剩下的两万石粮食,本官在半月内凑齐!若还是不够,本官便快马行文荆州,请李抚定夺!”

“好!一言为定!”陈有福和文养正一起端起茶盏站起来。那一刻,他们的腰杆挺直无比!

……

夕阳斜照,红霞满天。陈有福和文养正登上了南津关的城楼。故乡在他们眼中,只剩下了那无尽绵延的群山和山谷中奔涌而出的江水。两人收回目光,脚下的城墙,长满了新绿的青草,倒像是一条绿色的长毯。山下码头处,还是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人声鼎沸通过空间的过滤,只剩下细微嘈杂,夹在风中送入了关楼。

“‘守险不守陴’,南津关比夷陵城更重要!千算万算,算不到这个狗官竟然拿南津关来送人!好,这份大礼我们就收着。进了我们的腰包,官府和流贼都别想再拿走!老文啊,有时我真的想不明白,那些狗官肚子里有那么多学问,怎么总是被我们这些乡下草标给骗了?”

“他是惦记着我腰褡里的钞票,还有他头上的那顶乌纱帽!这人啊,有了非份的念想,人就会变傻!我在雅州接了老谭之位,有些个大户便时不时地派女娃子来劳军。劳个屁,分明就是想勾引我这单身汉上床!他们是想腐蚀我,让我替他们说话。班长你想,你们在巴州、广安打土暴子,军需订货那是多大一笔银子!世子信里说的透彻,他们给你的好处,那就是裹着蜜糖的炮子,早晚让你把老命送了……”

老文的话让陈有福大笑起来。这个老文以前大字不识一箩筐,三棒槌打

不出个闷屁,现在也知道上进了。他用自己的军饷请了个雅州的先生,不仅教他识字念书,还教他那个“阿拉伯数字”。雅州的大户都看上了这颗根红苗正的钻石王老五,抢着把女儿嫁给他,还是大老婆生的那一类。这个老文不知怎地,就是不肯接招。罗景云给陈有福透露,世子和他姐正在考虑大龄军官的的婚姻问题,估计会制定一个标准。哪些军官可以结婚,哪些则不能。

“贺桓已经贴出了安民告示和征兵的消息,明日一早开始征兵。先征满一个团。”陈有福笑过了,言归正传。

李明史是荆楚特遣干部团的副团长,贺桓是参谋长。李明史走后,蒋鲁早晚扶正;而贺桓卸任,总参作战处的双壁就少了半边。这些干部世子都舍不得,可也没办法。军队大扩张,有作战经验的军官都是宝贝。

“我估计下面的流民中丁壮过万,一个团是否太少了?魏辰说夔州兵荒马乱十几年,人口少,兵也少,不如我们替他征一些。让他派军官来接受,顺便送百姓到夔州。依着我的想法,趁着这次百姓入川,我们在归州(注一)、巴东、兴山几个沿江的州县关隘全部驻军,把那些不中用的官军挤走!理由嘛,还是‘保安’!还有我们的林姑爷,难道我们不为他准备一份娶媳妇的彩礼?至少一个营吧!楚王爷那里,我们蜀王府好歹落些面子!”

陈有福大笑道:“想不到你这个老文的心思,愈发像谭思贵一样机灵了!没关系,世子金口一开,征一万两万也没关系!现在我们缺的不是兵源,是干部和粮食!我打算南津关这里先放两个营,将来武昌放一个营,荆州放一个营,蕲州放一个营。这就是五个营。南边澧州地方大,可以放一个团。九溪卫和几个千户所也可以放点兵,就像我们在雅州的干法……”

“班长,这些事情你要与副团长和参谋长商量。副团长是世子警卫营长出身,参谋长则是将门虎子,世子身边的高参。我呢,就是大家伙的伙头部长!”

“老文,你可千万别瞧不起后勤这一摊!护**要吃饭,百姓更要吃饭!所以现在最要命的,就是你的伙食!我们孤悬敌后,后勤线只有一条大江。将来如被流贼掐断,大江断航,那护**固守湖广的企图就全完了。所以世子特别给我强调,要以军养军,就地组织耕种。眼睛只能向前看,绝不能放在身后的四川!”

说到这里,陈有福用坚硬的手指着东边的广沃平原道:“你瞧瞧,湖广地方不小,水土肥美,只要我们站住脚跟,一定可以种出粮食,实现自给自足!”

陈有福信心满满,老文却开始叫苦:“班长,要有粮,先有田!没有田,你把我老文剐了也变不出粮来!你路上不是说我们的副监军是个世子亲戚,他在澧州给我们弄了一大片水田吗?对了,澧州还有个华阳国,也是蜀藩的亲戚,我怎么一个人没看见?”

“已经派人送信去了,估计很快就会到夷陵……”

两人正说着话,就见四个人穿过了山下的警戒线,从山间石阶上攀援而上。从衣着身形上看,前头引路的是干部团参谋长贺桓。他身后两位,左一位个子不高,身着青衣大袖的官服,头上带着梁冠;右一位身材高大,身着燕居样式的玄色大袍,带着一顶黑灰色的大帽,看不清脸。拖后的一位,书生装扮,手上一把油伞,肩上挎着个包袱。四人之后的不远处,还跟着一伙人,大约十几个,都是劲装打扮。领头的一人,背着把缠着红绸的大刀。大刀的环首处,飘着一簇红樱。

“那把大刀我知道。”陈有福边说边走,下到了楼梯口:“魏辰他爹魏干,在北进新政坝的路上给我说笑。到仁寿的路上,他们那群叫花子最怕的不是李先生,而是吕三的那口九环大刀!”

注一:因三峡工程,秭归县城已经搬迁。明代秭归老县城在秭归县归州镇秭归老城,距离归州新镇不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