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计方定(五)

崇祯十三年 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计方定(五)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红霞退去,暖阳东升。uu234颓败的寿王府重新焕发出生机。

己时时分,石泉郡王朱宣、内江郡王朱至沂、四川巡抚廖大亨、巡按刘之勃、藩司参政兼川西守道陈奇赤、川北守道龙文光、四川兵备副使马乾、成都府同知署巡盐御史方尧相、成都通判吴继善、上巡道葛奇祚、泸州判官署保宁通判高登泰,川北总兵甘良臣、副将张奏凯、参将贾登联、都司罗大爵等蜀地宗亲文武,蜀王府右长史兼政务司总理郑安民、蜀王府文案兼副总理李崇文、洪其惠,蜀王府文案兼世子办公厅主任程翔凤、护**总参谋长舒国平、护**总监军孙洪、护**后勤部长王昆山、第一副部长吴泰、泸州卫指挥兼护**重庆军区司令宋振宗、新任护**第七团团长徐汉卿等蜀王府官员及护**大将,按文武品级待遇分作两班,带着兴奋、期许、激愤或者不安的神情,列队云集于寿王府承运殿平台上,等待从公开场合消失了十余天的蜀世子朱平槿出现。

宗亲大臣们都知道,今天的朝会不过是个形式。

在为期整整二十天的重臣会议上,所有的议题全都被放在了桌面上进行反复讨论、争论甚至拍桌子摔杯子。在这期间,世子和罗姑娘不断地通过办公厅,掌握着会议的进程,控制着会议的方向。

现在,所有的结论都形成了奏疏,就等着世子令旨一下,便立即在四川全面推开。至于朝廷,该奏的当然要奏,但现在形势紧急,等不了圣旨到来了,只好先斩后奏。

一阵高亢的军号后,仪仗出现。朱平槿和罗雨虹华服盛装,高据平台的御座上。众人朝拜,四拜礼毕,右佥都御史、四川巡抚廖大亨趋步上前,代表众臣上奏道:

太祖高皇帝留《皇明祖训》告诫后世子孙,令险要藩国“遇有紧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藩王调遣。”

四川地处西南边陲,朝廷大军鞭长莫及。如今川内流贼土寇横行无忌,正是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因此他代表四川官员,请求朱平槿担负起祖宗赋予的职责,名正言顺地以管府事蜀世子的名义统领四川境内的所有武装力量。

廖大亨上奏毕,蜀王府右长史郑安民立即出列论证道:

听闻开封被围之时,正是周王甲胄戎马,坐镇城垣,统一指挥全城军民,这才两次打退了闯贼的进攻。如果周王“顾忌小人奸臣之言,畏手畏脚,则汴京必破!”因此他请求朱平槿不必担心朝廷那班奸臣庸臣的呱噪,只管“大胆去做!”

郑安民还道,如果朝廷中有奸臣拿藩王典兵之事陷害蜀世子,他就要依照《皇明祖训》,履行藩国之相的权利,与护卫一起移文京师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并以违背祖制之罪族诛之!

郑安民话音未落,早有一人快步出列上奏,正是四川巡按刘之勃。

刘之勃大声道,去年瘟疫爆发时他到任蜀地,一年来耳闻目睹,饱受刺激。现在他终于明白,天下之事崩坏到如今地步,除了奸臣盈朝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由于大明的后世子孙,违背了太祖高皇帝“一字不可改易”的祖训,剥夺了各地藩王典兵守土之权。

刘之勃认为,不仅要在蜀地率先恢复大明祖制,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此他已经联络了上巡道御史葛奇祚,联名向皇帝上书,准许各地藩王典兵守土。藩王典兵守土,保国保家保身,一定会取得实效。

刘之勃道,如今朝政被一群 奸臣庸臣把持,这封奏疏上达天听,一定会在朝廷

中掀起轩然大波,因此他两人已经做好了为国杀身成仁的决心,请蜀世子殿下成全他们的一生清名!

……

今日朝会预定的剧情是廖、郑二人发言,众臣齐声赞和,然后朱平槿推辞再三,坚辞不受,最后的压轴戏由积极要求加入组织的贾登联出场表演。

如果在场重臣的意见一致,贾登联就会拔剑自刎,以死相逼朱平槿;

如果有人冒杂音,贾登联就要跳上御台,把涂了银粉的木剑对准朱平槿,仍是以死相逼,造成朱平槿被群臣逼迫的假象。

对于有幸担当这个光荣而艰巨的角色,昨晚贾登联激动得语无伦次,最后终于在中军杨维栋的提醒下,向奉旨而来的廖大亨来了一句不伦不类的名言:“留取丹青照汗青”!

刘之勃不按套路出牌,不仅打乱了剧情安排,抢了贾登联的戏份,并像是逼迫众人联名上书一般。

廖、郑二人不知道刘之勃的上奏是否为朱平槿临时起意安排,一时傻眼。

朱平槿也傻眼了。

朱平槿根本不可能同意刘之勃的提议。朱元璋的祖训是绝对刚性的,如何用绝对刚性的规定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当前形势?不可能!

让藩王们都来领兵,更不是朱平槿想要的结果。

以史为鉴。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就是因为各地藩王握有兵权。朱平槿只想利用他老祖宗的政治遗产,却不愿这把双刃剑伤了自己。

但刘之勃如果上书,又对朱平槿有莫大的好处。因为他指责朱元璋之后的子孙违背祖制,就等于公开指控朱棣及其子孙的皇位都是不合法的。这种指控,比海瑞上书大骂嘉靖皇帝荒淫无耻要严重得多!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朱平槿心中做出了决定。他看着刘之勃和葛奇祚顿首拜伏,暗骂了一声,微笑之中紧闭双唇,坚决不表态。

世子不开口,抚台、长史也不开口,其他的官员发现情况有异,顿时全场寂静,陷入了尴尬。好在石泉老王朱宣斗争经验丰富,及时出来救场。

他先把龙头拐杖杵得砰砰作响,成功转移了全体人员的注意力。然后夸张地将拐杖一扔,跪在了朱平槿的脚下,声情并茂地恳请朱平槿看在祖宗社稷和万民百姓的份上,勇敢地出来领导他们应对危局。众人一看,连忙跟着跪了,大呼蜀世子典兵。

戏份上演到这个地步,朱平槿只好站起来说了几句。

他先是高度赞扬了刘之勃与葛奇祚忠心可嘉,随后话锋一转,告诫他切不可意气用事,凡事当从长计议。眼见刘之勃爬起来急欲争辩,朱平槿立即将话题转移到了众臣关心的典兵之权上。

朱平槿声色俱厉地痛斥众臣,说朝廷宗蕃条例严禁藩王领兵,说自己的年少不更事,说四川的局势太复杂,甚至骂众臣是想害死他,让献王爷断嗣!

自然,众臣坚决再请,朱平槿坚决再拒绝;众臣坚决三请,朱平槿也不再客气了。于是朱平槿的老祖宗又被抬了出来,外加一本发黄的小册子《皇明祖训》。

鼓乐齐鸣,朱平槿和罗雨虹领着宗室官员叩拜。从此,四川境内所有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从官府转移到了蜀世子朱平槿。

仪式结束,众人各自归位。廖大亨连忙抓紧时间上了今天第一道有实质内容的奏本:《奉旨平贼荡寇除弊振军疏》。

此疏名字虽长,但主题只有一个,即通过四川的军事体制改革和军事资源整合,构建一支主宰

天下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

战争时期,军事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内政外交政策,都要服务于军事斗争这个大局;也只能通过军事较量的结果,才能评判内政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否。

四川军事体制改革和军事资源的彻底整合,已经酝酿了很长的时间。其借口,明面上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暗地里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朱平槿原来的计划,是利用他在渠江右岸战役的全胜战绩,去说服四川威望最高的军事领袖、大明朝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待老太太明确表态支持,他再利用廖大亨巡抚四川的权利,威胁、分化、拉拢重量级的川军将领,最后不露声色奸计得逞。

然而,王朝阳在保宁府的兵变,土暴子不失时机地趁火打劫,不仅打乱了朱平槿按部就班的时间表,而且还给朱平槿一个极为明确的警示:

时间,并不在他这一边!

朱平槿必须在进行川北剿匪的同时,完成四川军事力量整合的大任务,也就是说,要边打边改。最迟在崇祯十五年中,彻底平定四川的内部敌人。然后腾出手来,把兵力转用到闯献或崇祯那边。

可在保宁会议的初期,朱平槿和廖大亨的努力引起了一场风波。

最坚决的反对者刘之勃认为:军队,是国家重器;文武分野,是朝廷典章。护**虽然战功彪炳,但它不是朝廷的经制之军。要改革,要整合,只能将护**整合到官军中,而不能反过来将官军整合到护**中。

刘之勃这一主张,并无反对朱平槿典兵的意思,其本意是让护**在形式上穿上朝廷经制之军的黄马褂,是不愿与朝廷翻脸,是不愿背上叛逆的罪名,同时也有整合护**粮饷的考虑。

朱平槿权衡再三,忍下了处置刘之勃的冲动。作为对刘之勃提议的反击,他将署四川兵备副使马乾从巴州招到保宁参会。

果然,刘之勃的主张遭到了马乾的猛烈抨击。

马乾激动地向刘之勃和其他与会者描述了渔溪大战的情况。大战前,他和监纪同知杨名时都承诺,渔溪一役后,将士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护**。

将士们为什么要求加入护**呢?因为护**分田又分地;兵饷十足发放;无论生死,家人皆有所养。

马乾明确指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承诺,张营将士们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斗力,才能在数倍之敌的围攻下坚持不退。因为将士们不是为朝廷而战,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战!

马乾道,没有这个承诺,张部早就溃散了,渔溪大捷根本不可能出现。将士们之所以在战后围攻主将张奏凯,就是因为张奏凯下达了火烧渔溪镇的命令。将士们以为这把火烧死了给他们承诺的自己和杨大人,所以群情激奋之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

马乾严厉警告与会者,若将护**全部改组为官军,一旦将士们不理解,不仅官军很可能哗变,重蹈保宁兵变的覆辙,而且护**也会军心浮动,造成前线战事的被动。孰轻孰重,诸公慎思之!

渔溪大捷的生动事例与马乾的严厉警告,让大部分动摇者清醒过来,廖大亨和郑安民一方立即占了上风。

喜剧的是,结束这场争论的人不是蜀世子朱平槿,而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有了皇帝众建护**的圣旨,有了当朝首辅周延儒护**不拘兵额、多多益善的私信,一场关于军队发展方向的大争论终于有了定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