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四百九十六章 宗教武器(五)

崇祯十三年 第四百九十六章 宗教武器(五)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寿王府罗姑娘的小院里,已经没有了方才的欢闹。uu234

王道士与罗姑娘一问一答,进行得有板有眼。几个爱闹腾的女孩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一句。

“朱平槿打仗时头上顶个什么不男不女的真武旗子,本姑娘开始就觉得怪怪的!原本以为那是他老朱家的门神,本姑娘没过门也不好说话,没想到是个造反派的图腾!造反派能有好东西吗?都是些惟恐天下不乱的土匪乱贼!”

罗雨虹大声骂道,就差把朱二世的大名点出来了。

“不过头顶个猪八戒确实不妥,别人会笑死的。我看呀,不如让观音菩萨来当守护神!”

罗姑娘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可头顶佛门观音,那还不如干脆拔了盔旗!

王道士心里着急。可是他知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得慢慢将罗姑娘心里的坎给铲平了。

“道书说,北斗九辰,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

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是也。这便是天枢宫大放光明,正应着天蓬元帅真君重降人世的道理。

罗姑娘,这天蓬元帅真君可不是城隍土地一类小仙!他号北极驱邪院,主治阴司。

故天蓬下凡,辟鬼驱邪,世间妖魔尽荡;又主掌兵府,禁御万仙。故天蓬现世,战无不胜,世间贼虏披靡,天下重现太平!

罗姑娘,这天蓬元帅真君还有一样神通,便是主阴阳造化,生育万汇。

故天蓬宝诰有云:

……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斧钺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

王道士左手舞帝钟,右手挥天蓬尺,终于在屋中央定了个三头六臂的神像造型。

这些神叨叨的玩意儿,罗雨虹初觉有趣,后感无聊。她看腻了,便轻轻打了个哈欠道:

“好了,王道长,你来说说玄武凌天枢,为什么天枢宫大放光明,北辰七宿则暗淡无光?”

这简单!

王道士终于微笑了:

“玄武者,即真武也!北辰七宿者,亦真武也!天蓬元帅为北极四圣之首,天猷(you)次之,翊(yi)圣再次之,真武只能敬陪末座。故而真武妨天蓬,不过是一时得逞而已!”

绕来绕去,原来是劝朱平槿造反!

罗雨虹终于明白朱平槿为什么急于不表态的原因了。

看来,战场的胜利,确实为朱平槿的声望加了不少的分。不少人都希望借搭着朱平槿的班车,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见着罗姑娘脸色变换,王道士突然咬牙切齿地建议道:“小道以为,这西游记扬佛抑道,诽谤国道;内容胡编乱造,扰乱人心,该禁!该烧!天蓬元帅下凡,明明投进了蜀王府,怎么能误投猪胎呢?这分明是对天家的大不敬……”

“罗姐姐,这西游记好看呢!禁不得!”太平县主第一个跳起来反对。

“县主说的对,不能禁……要禁,先将你这牛鼻子道士禁了!”吴素琪也气势汹汹地为太平撑腰。

“还有封神榜……”谭芳小声提醒罗雨虹。

那年单位春晚时,朱平槿面上蒙了个猪头脸,肚上捆了个大靠枕,肩上扛了根塑料九齿钉耙,戏脸壳两个小洞露出淫d的眼神,凑近了罗雨虹:

白姑娘,既然你找不到好人家,不如嫁给老朱我吧!

嫁就嫁吧!

罗雨虹心里哀叹,没想到一嫁,就嫁到了这里!

自从罗姑娘与世子拌了嘴吵了架,罗姑娘就经常这样一个人傻傻地沉思。

难道世子度了劫,罗姑娘也要度一次?

谭芳担心地看着罗雨虹,没想到罗雨虹已经回过神来,抿嘴笑起来。

“谁说要禁了?他本来就

投到朱胎里了呀!”

“罗姐姐!”太平县主嘟着嘴就要扑过来。

“可你这只小猪挺漂亮啊!”

罗雨虹亲热地把小姑子拉到自己身边,搂住她的柔软肩膀,抚摸她的披肩秀发。

“怎么头发胡乱散着,你常带的凤头金簪呢?世间万物,一阴一阳,阴阳相对。我们女人是半边天,自轻自贱要不得,千万别忘记了!”

太平县主听言大喜。她那点微薄的军饷怎够她大手大脚啊?她嘟哝着小嘴,平摊两只手掌,可怜巴巴举到未来的王嫂面前,趁机大打秋风。

“半边天?忘记了?”

众人目光的焦点之外,立在房间正中摆造型的王道士如雷贯耳,恨不得立即用两件法器狠狠锤扁自己的木瓜脑袋。

罗姑娘亲自把自己招到这里问话,为的什么?

先前的问话哪是什么题眼,根本就是个药引子!

既然世子是天蓬元帅,那么罗姑娘自然就是……嫦娥仙子!

……

自从朱平槿入幸盘龙池馆后,他越发喜欢这里了。有山有水,人少清净。唯一的缺点就是离城稍远,大臣们奏事不太方便。

“让他们跑上几步,权当锻炼身体!”朱平槿暗想。

舒国平的奏答绵延不绝:

“……市以私恩,无以养国士;刑以重法,无以练虎贲!晓谕忠义,无以臣不法!

臣在栓子寨审问王文彪,世子对你有再生之恩,为何负恩背叛?他竟然大言不惭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命就一条,谁给的银子多自然卖给谁,这是天经地义!

臣想着当年碧峰峡这帮草标上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个个如冻瘪的幽灵,臣就气不打一处来……

是故臣以为:如今士卒来源甚广,其中质朴者有之,粗鄙者有之,奸猾者有之,恶行累累者亦有之,不可单纯以碧峰峡一路对之。

对知恩图报者,以忠义应之;对求食糊口者,以饷赏应之;对粗鄙不文者,以神灵应之;对恶习不改者,以铁的军法应之。如此一来,护**上下一体,心神同位,不愁战而不胜!

……汪督襄城之败,闯贼势必三攻开封;楚军北援,箭在弦上。如今臣最担心的,还是荆襄南直的献贼。一旦前方有警,护**难保不立即出川。可如今官兵新编,夏粮在收,兼之百万流民入川,人生地不熟,正是最需大军坐镇川内弹压之时。臣担心,若是栓子寨之劫再发……一旦军心不稳……

故臣附议孙、程两先生奏疏,非独为儒学一门一宗着想,亦为天下苍生计!”

“国平口才大有长进!”一直没有说话的马乾抚掌大笑起来。他比舒国平年高位重,与舒国平的叔父平辈相交,当半个长辈没有问题。

“马大人是赞同了?”朱平槿转头问道。

“臣赞同,也不赞同。”

马乾微笑道:“儒、释、道三教源远流长,合流早成定局。

就如儒道两家,少年时学儒,老年后入道,世家名士多为之,不为奇也。军中儒、释、道,宜别有宣讲。想当年世祖起兵北平,便有道衍和尚(注一)从旁襄助;如今闯贼军中,亦有宋献策这等妖道为虎作伥。只是废祀真武,难免引发朝局动荡,臣以为还要徐徐图之;至于改祀天蓬,臣以为不宜大张旗鼓……

吴承恩《西游记》一书民间流传甚广,这天蓬元帅化为猪精,已经广为人知。若是放任此书流传,恐为不妥……”

“马大人多虑了,这有何难?”孙洪迎着朱平槿问讯的目光,大笑道:“任它如何流传,改了就是!天蓬元帅沦为猪精,定是玄武这奸臣在玉帝面前进了谗言!高家庄的高小姐,定是月宫里的嫦娥娘娘转世。地上五百年,天上仅三天……世子,此乃臣之老本行,臣主动请缨,向世子讨要这份差事!”

“世子是否为天蓬下凡转世,有何

要紧?关键是废了百姓的真武信仰!”程翔凤出来帮腔,一语道破实质。

既然大臣们都赞同废祀真武,改祀天蓬,朱平槿也就不打哑谜了。他决定首先发动水军,让水军来出来造势:

“青联会那帮天马行空的家伙不安分,让他们一起来出主意改小说!”

“世子主意精美绝伦,臣顿时茅塞顿开!”孙洪连忙恭维道。

“还有孔先生的《温饱论》,立刻印发全党全军……全省各衙门军队学校工厂农庄,复兴报要开辟专刊,组织士农工商一起来讨论!有选择地刊登读者来信很重要,不要整日里都是那几个老面孔唧唧歪歪!贫苦百姓虽然言语粗糙,但是能代表蜀地百姓的大多数,这就是他们的价值嘛!”

这次全体大臣都离座领旨。

“本世子圣人弟子,鬼神之论,向来敬而远之。上加尊号,佞佛崇道之举,断不可取!”

朱平槿先把这件事情的底线划清,然后话锋一转。

“然则世间愚民者,佞佛崇道者甚多。一旦谣言四起,便有数万人铤而走险,广安何加起是也!更有少数道观,勾结逆贼,犯上作乱,金紫观金玄师徒是也!

人心向背,事关社稷浮沉!这个要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便要去占领。即便是违心之举,本世子亦不得不屈而从之!”

“世子高屋建瓴,眼观天下!”

“世子少年老成,洞察世事,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世子为国不惜污名,臣感佩涕零!他日天下太平,后人仰读青史,必定为世子今日之言……”

阿谀之声不绝于耳,朱平槿摆摆手。他的意思是这一招本副处长早领教过。现在废话少说,来点实际的:

“光有朝议风评还不行,要有组织措施保障。那个王道士,本世子以为其道学精湛,道法神通,且其甘守清贫,严持道戒……”

“可赐其封号,赏其道观,以彰大道!”孙洪立即建议道。这是历朝历代的通行做法。

“非也!”朱平槿摇摇头。他不想多花钱,也不想惹事。

“赐其道袍法衣法器即可,以免靡费官帑!”

“那废祀改祀之事……”

“藩司之下重设释道衙门,录其为副职,专管道家。另选一大儒为正,一高僧为副,以彰儒学正宗。遍查蜀地寺、庙、祠、观、,儒释道三家之外,皆为淫祠邪教!私自增建寺观者,无僧籍度牒者,着按大明律处分(注二)!

青羊宫紫阳真人,疏于道门管理,前有金鼎道人炼丹谋反之举,后有金紫观杀人窝赃之罪,两罪并罚,着革去其真人尊号,免去道官,圈禁青羊宫,闭门思过!”

“儒家正本清源,佛道亦不免乎?”马乾开心地调侃道。

“正本清源者,刀剑是也!”朱平槿严肃地回答,“既为刀剑,便要开锋见血!官风、士风、民风、学风,都要整顿;官纪、士纪、军纪,都要严肃!李先生!”

李长祥应声而出。

“请李先生为本世子草拟旨意,蜀王府将重颁太祖高皇帝钦定之《大诰》与《大明律》,另附《蜀地问刑条例》于其下。蜀地有不臣不法者,辄请以身试之!”

这回马乾没有笑。

贪污了六十两银子,便要剥皮实草。这就是让贪官闻声色变的《大诰》(注三)。

以《蜀地问刑条例》变相取代弘治年首颁的《问刑条例》,比废祀真武更狠。

注一: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

注二:《大明律》规定,私自增建寺观,毁之;无僧籍度牒者,发边远充军。在明代早期,发放僧籍度牒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

注三:响木数读明《大诰》,并无六十两剥皮实草之刑,推测可能归结在凌迟之刑中。凌迟之刑,即剐刑,民间俗称“挨千刀”或者“活剐(gua)”。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