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四十六章 天下之吭(九)

崇祯十三年 第五百四十六章 天下之吭(九)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顾绛点评: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西川,跨有荆、益两州,从而使刘备确立政治上的优势,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获得军事上的依托,这种思路从表面上看正确无比。uu234

但是,福兮,祸所依。在这辉煌的正确下面,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影。

错误之一:一厢情愿,低估对手

首先,低估了刘璋集团的抵抗决心。

刘璋集团是以四川士绅豪族为主体的半松散型联盟。它以刘璋为共主,其中许多重要人物拥有个人利益和自主行动能力。但极少数人勾结刘备集团,如张松、法正等人,并没有影响到大多数人的选边。

这些人清醒地认识到,刘璋引刘备为外援,那不过是引狼入室而已。一旦刘备入主益州,必然会使益州变成乱世中的一极,从而加重益州的负担,损害益州的根本利益。因此,即便有刘璋本人的干扰,刘璋集团仍然对刘备的军事进攻进行了坚决抵抗。

在得知刘备损失惨重之后,诸葛亮为了实现他在《隆中对》中占领益州的基本规划,不得不亲自出马,以自己、张飞和赵云各领一只人马增援刘备。为此,他不得不向孙权重申“借荆州”的承诺,并大幅消弱荆州驻军,仅仅留下关羽守备荆州。

即便两军合一,刘备和诸葛亮依然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拿下成都,逼得刘璋出降。

曹操和孙权两方则利用这三年的时间,获得了休生养息重整军力的宝贵机会。

三方再次见面,必然又是一场大战。所以,取益州,是一个三方各取所需的交换,并非仅为刘备单方面获利。

其次,低估了曹操对刘备的必除之心。

曹操以汉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死不曾取代汉祚。刘备高调宣称汉室正宗,称呼曹操为汉贼。降刘璋、代刘表,刘备的所作所为自然让曹操咬牙其次,必欲除之而后快。

同时,曹操曾与刘备同朝为官,对刘备这名出身寒微、起身草莽的的人的野心和能力知之甚深。他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既是试探,又何尝不是一句肺腑之言;刘备闻之大惊失箸(zhu),正是因为心中有鬼。

刘备攻取西川,曹操立即正确判断出了刘备的战略意图以蜀为基,夺取关中,称帝长安。

但那时曹军尚在修整补充,又有孙权掣肘,只能无可奈何看着。但三年后,当刘璋出降时,曹操便亲率大军攻占汉中,一举降伏张鲁。

汉中为蜀地咽喉,曹操卡住了刘备的咽喉,刘备不得不争。

就此开始,蜀汉与曹魏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汉中、陇右之争,形成了三国时期最激烈的主战场。诸葛亮“不与曹操争锋”的建策完全落空,变成了他个人的一厢情愿。

再次,诸葛亮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必夺之心。

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个扩展实力的地方,是个攻打北方曹操的进攻出发地。然而荆州对于江东的孙权,那就如汉中之于益州一样,是个生死攸关的咽喉。

为什么?

因为荆州就是江东头上悬着的一盆水。不是冰水,就是开水。

孙权可以在合肥与曹操反复争夺,因为合肥属于长江流域,吴军可以凭借舟楫水军的优势,利用合肥毗邻巢湖的地形特点,四面出击,灵活打击魏军,消耗魏国的实力。

然而面对荆州以及更上游的益州,孙权没有时间和实力来做持久之战,必须一击致命。在蜀军增援翻越巫山出现在江汉平原之前,彻底消灭关羽的军队。

孙权耐心等待着,等待着骄傲的关羽犯错。终于,关羽开始北伐了,在襄阳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同时把后背暴露给了孙权。

孙权没有错失时机,他突然出手,打了关羽个措手不及。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绞杀下,英雄末路,走了麦城。

错误之二:逆势而为,有正无奇

所谓“势”,天时、地利、人和也。然而不幸的是,数场大战,诸葛亮都不得不逆势而动。

赤壁大战,以下游的江口水军对阵上游的赤壁曹军,是地利上的逆势;隆冬季节,西北风为顺势,东南风为逆势,是天时上的逆势。

攻取四川,以下游伐上游,是地利上的逆势。

七伐祁山,以低地攻高地,以山地攻高原,还是地利上的逆势。

既是逆势而为,须得奇正相依,虚实结合,利速战而弃持久战。

诸葛亮长于政略,短于军略,本不善以奇谋争胜。可他在《隆中对》中,偏偏制定了一个处处逆势而动的战略,以至于《隆中对》中的美好设想处处落空。

他曾经满怀诗意地幻想:“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当他率蜀军出四川经汉中攻祁山之时,“箪食壶浆”没见着,反而见着了魏军的坚壁清野。

蜀军士卒补自蜀地,粮草运自汉中,遥遥两千里。经年征战,兵疲马乏,粮草不济。魏军即以城池要隘为凭,先是坚守不战,待到蜀军粮草匮绝,疲惫不堪,再行大举反击。是故七出祁山,有正无奇,皆是无功而返。

而曹魏集团凭借关中有利的地势,以守代攻,以逸待劳,逐渐消耗着益州有限的人力物力。最后诸葛亮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若《隆中对》仅有上述两处错误,蜀汉还不至于两世而亡。

顾绛道,《隆中对》还暗藏着一个致命的错误。

错误之三:兵分两处,主次颠倒

粽子席上,顾绛放眼四顾,慷然陈词:

“昭烈兵少而敢战,盖其多徐、淮旧人也;将寡而强悍,盖其皆一时之选也!

少兵强将,当聚而用之,以众击寡,方可获胜。故切忌分兵!

然孔明献策于昭烈,益州、荆州各引一军以向北,是谓兵分两处也!

况且益、荆州之间,虽有长江水道相连,然其间有三峡之险,有巫山之阻,东西横亘千余里,实诚为两分之地,仓促间焉能合兵互援?

荆襄四战之地,曹、孙两强交攻。刘备以蜀地为根本,以荆州为偏厢。主次颠倒,焉得不败?是故关羽之败,非关羽之过也。以关羽一人而领孤军,大意失荆州,不大意亦要失荆州;以孔明替换关羽,虽日夜防备,亦要失荆州!

学生查阅史书得知:庞统、法正诸人曾献策于昭烈曰,关羽孤守荆州,危矣!不如撤之于益州,将荆州拱手让与孙权。既示好于孙权以合力抗曹,亦可使孙权不得不出兵与曹贼争锋。待曹孙两军疲敝,蜀军便可集全力以向秦川,一举重奠汉祚。

然则孔明却斥之反之!

顾绛窃以为,正因《隆中对》乃孔明本人所出,其欲固宠于昭烈,故而沮之!”

讲到这里,顾绛目无旁人地翻着白眼仰天长叹道:

“呜呼!天命灭蜀,关羽虽勇,岂能逆之!云长身死,翼德继之。火烧连营,昭烈再崩。桃园三结义,一夕间灰飞烟灭。蜀汉之兴也,赖之孔明;蜀汉之亡也,亦缘起孔明也!”

……

太阳躲开高挑的庑殿,出现在头顶的中天上。

粽叶胡乱残留在桌上,在刺眼的阳光下被烤干。

顾绛一气讲完,筋疲力尽,大汗淋漓,颓然而坐,仿佛全身散架一般。

众人面面相觑,平台上鸦雀无声。

顾绛的分析事实充分逻辑严密,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在蜀地抹黑诸葛亮。蜀地,这里可是亮哥走红的地方,粉多黑少!

首先发难的不是宋振宗,而是朱平槿的专业智囊、成都秀才、政研室的首席文案舒国明。他一开口便道:“顾先生谬矣!诸葛丞相勤政爱民,故川民多敬爱之……”

眼见一场意气之争即将爆发。这时,那位半眯眼睛始终不曾开口,如老僧入定弥勒参禅的上位者及时说话了:

“众位爱卿,子曰:食不言,寝不语。本世子于席间议论军机,倒是本世子有错在先。既如此,不如撤了席面,本世子与众卿正殿议事!”

朱平槿一提醒,大家都清醒过来。这是在借三国议论军机呢,怎好在平台上口无遮拦?此处上上下下的太监宫女数十人,若是将军机偷听泄漏出去,岂不是天大的祸事一件?

众人一起说好,各自漱口洗手方便,然后谨德殿正殿议事。

众臣入殿,议事未启,正殿宝座上的朱平槿先道:“杜少陵曾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年祭祀汉昭烈与诸葛丞相,宜用帝礼。本世子领诸臣亲祭,行臣子之礼。”

宜用帝礼!

行臣子礼!

群臣听闻,顿时哗然。世子此举,绝非单纯从道义上推崇刘备与诸葛亮。这是不打算承认曹魏与司马氏的晋朝为王朝正朔了!这是要彻底推翻二十五史的既有结论了!

世子此举,背后必有深意。至于深意在哪儿,几名大臣已经开始腹中揣测。

朱平槿没有制止下面的议论,只管接着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至于司马氏之心……”

“路人皆知!”殿中大臣一齐大笑回答。

朱平槿将谜团解开一半,剩下的让大臣们自己去用心琢磨:“若论主仁臣忠,天下君臣,无有如昭烈皇帝与诸葛丞相者;若论兄友弟恭,天下兄弟,无有如刘关张者!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一语:汉贼不两立!吾辈得无乎不肃然起敬哉!”

当今之贼,无非闯献。汉贼不两立,这是世子在向天下昭告自己的志向啊!

郑安民与宋振宗等人在大声喝彩的同时,立即进行了眼神交流。在对方的眼神中,两人都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以天子之礼祭祀刘备君臣,这是世子在向天下明示,蜀主为天下正朔!其余妄称正主者,皆是贼子!

孙洪在大声喝彩的同时,一丝警觉猛地蹦了出来:宣传工作立即要跟上!报纸、戏文、书场、茶坊、民谚,乃至叫花子的要饭词……

在兴奋的人群中间,唯一沉默不语的人是顾绛。

难道世子彻底否定了我的策论?就因为我触及了蜀地君臣的敏感神经?

顾绛偷偷望了望宝座上的那位世子,顿时心生疑惑:不对呀,行在奏对时,世子曾大声称赞,怎么转些日子便变了卦?殊知,君无戏言……

“忠清!”

一句轻声召唤让顾绛回过神来,原来是他的举荐人吴继善。

“忠清不必沮丧,该干嘛干嘛。世子老成睿智,时有非常之举,非臣子所能轻易揣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