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七十四章 大隐于朝(七)

崇祯十三年 第五百七十四章 大隐于朝(七)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朝廷大将中,若论善于招降纳叛,无人可比左良玉。uu234

左良玉是山东临清人,父母早亡,为其叔父带大。

临清在大运河边,商贸之业盛于山东。左良玉耳熏目染,长大了便十分善于与人打交道,也就是情商很高。

左良玉投军辽东后,因为身高体壮,力大过人,又能左右开弓,所以很快便在一群粗莽军汉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军官。这时,他善与人交道的本领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一次机缘巧合,让左良玉结识了他此生的贵人,那就是东林大佬侯恂。从此以后,左良玉在东林党的公开赞颂与暗中庇护之下,在剿贼战场上屡立新功。

崇祯六年,左良玉因兵部职方郎中李继贞所谓的仗义执言,晋升都督签事、援剿总兵。然而就算左良玉升任总兵,那也不过是大明朝数十位总兵之一。兵不过数千,将不过数员。

这时,左良玉另一个暗藏的特质展示在官场面前,那就是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就是情商高,智商也高。

崇祯七年,秦贼大举南渡黄河,进入了中原广阔天地,顿时气焰大涨,分兵数路,呈离心方向进攻,把凤阳祖陵都烧了。

斯时左良玉兵少将寡,粮饷不济。于是左良玉打起了聪明仗,俗称滑头仗。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躲;能守则守,不能守便跑;能抢则抢,绝不饿着士卒;能收编则收编,绝不断人后路、打得你死我活。

崇祯七年到九年这三年,许多过去的名将倒在了贼寇的刀锋下,而左良玉却混得风生水起,名声日响。

崇祯十一年正月,左良玉和陈洪范在郧西大败张献忠,并随后识破了张献忠的诈降之计,对张献忠连砍带射,杀得他血流满面,差一点丢了性命。

崇祯十三年,收编了大量贼寇的左良玉已经成了督师杨嗣昌口中的“大将之才,兵亦可用”,并拜为平贼将军,开衙建府,距离大明军人的最高等级封爵,仅有一步之遥。他所统领的部队实力,也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的总兵。

这时,左良玉与东林之间的关系,已经由依附变为了合作。

东林党依靠左良玉,坑死了死敌杨嗣昌;左良玉也依靠东林党,保持圣眷与获得粮饷。

强强合作,取得双赢,对左良玉和东林党都有好处。然而对于那些非东林党的大佬,乃至于京师的朝廷和皇帝,那就并非人人喜闻乐见的好消息了。

丁启睿是河南永城人,与归德人侯恂乃是近邻,平素多有交往。所以他就算没有在东林党的旗帜下宣誓,也算作东林党的外围人士。丁启睿此生宦途平坦,步步高升,既是靠着文章功夫和军功累计,靠着家族影响帮衬(注一),也是靠着孙传庭、杨嗣昌的推荐提携以及东林党的暗中助力。

自从丁启睿接任杨嗣昌的督师之职后,中原局势迅速恶化,朝廷百官日渐不满。丁启睿无法驾驭拥兵自重的左良玉,也让皇帝十分失望。

来自京师的消息说,皇帝有意让新任内阁次辅吴?接替丁启睿出任督师。吴?是正宗的东林党大佬,或许可以有效驾驭拥兵自重的左良玉,亦或许可从富庶的江南征到更多的钱粮。

杨文岳是四川南充县人,其家族籍籍无名。

早年杨文岳在行人司干过,后擢为台谏官兵科给事中。崇祯十二年,他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整日里与丘八为伍,与流贼杀来杀去。

项城之败,杨文岳跑脱了,而傅崇龙没跑脱。皇帝给了杨文岳一个革职留任戴罪立功的处分;驰救开封,皇帝又赏给他一个官复原职。

然而来自京师的确切消息说,皇帝对曾经临阵逃脱的杨文岳极度鄙视和不信任,已经秘密派人收集他的犯罪证据。一旦条件成熟,就派人来替换他。

而杨文岳的最终命运,便是下到诏狱,落个熊文灿、郑崇俭、邵捷春一般弃市菜市口的悲惨下场。

丁启睿和杨文岳要军功,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脑袋;但军功对左良玉可有可无。

只要军队的实力保存,在大明军事形势日渐恶化的大气候下,朝廷给左良玉封爵那是早晚之事。所以丁启睿和杨文岳要拿左良玉的兵去换取军功,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脑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大明官场面纱文化的笼罩下,并不会立即爆发。因为一旦爆发,很有可能便是多输的局面,让官场中的其他觊觎者得利。

大战之前,三位勾心斗角的大人物都在尽量维持表面的和谐,不愿意公开撕破脸。然而,这烽火连天的战场却是一切面纱的撕破者,或许等不了多久,三人间的矛盾就会公开爆发。

于是乎,丁启睿和杨文岳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迅速勾结在一起。

当然,在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的那个黄昏,杨文岳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派出他的亲信王世琮去试探丁启睿。

根据过往双方打交道的经历,丁启睿对王世琮代表了杨文岳深信不疑。

然而,人心隔肚皮。丁启睿没有料到,王世琮既是带着杨文岳的意思前来拜见丁启睿,也同时带着他个人的一点小小想法。

……

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傍晚,在督师行辕,即朱仙镇岳武穆庙左偏殿中,一场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争论爆发了。

左良玉的帅帐设在镇外西南方向,距离镇内不过一刻钟的马程。那里是弧形战线的拐弯处,面对着流贼的一个大炮垒,正是个要紧的地方。

原定于上午召开的军议,却因为左平贼视察前线迟迟未归而不得不改到了下午。然而众人挨到下午,却等到了左平贼派人来传话,说是左帅奔波过甚,导致旧疾复发,需要精心调养。

左良玉这么不给面子,可见督师的脸色有多难看。然而督师毕竟是督师,丁启睿心中再不爽,依然以大局为重,放下督师的架子要亲去左帅大帐探病。左良玉派亲兵说不必了,丁启睿派师爷说一定要去。

就这样三番五次来回折腾,左良玉终于坐着软轿亲自来到了岳武穆庙,头上还包了个病人常用的白帕子。也不知道在夏日炎炎的酷暑季节中,他是如何不小心染上的风寒。

关键人物到了,军议立即开始。

帅案之后就坐的督师丁启睿,照例代表皇帝对众将士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进行了高度肯定,对即将到来的大会战发表了激励人心的预言,对开封宗蕃士绅百姓的艰难处境进行了生动描述,对参战将士将来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充分保证。

一通鼓舞人心的官话之后,丁启睿拿出他和杨总督为马进忠、王允成二将军写的请功折子以及近期的军情塘报让幕僚念了,在反复强调防守的困难与危险,比如水源断绝、粮源不济、贼军火炮众多、开封旦夕陷落等等因素之后,督师大人终于讲到了今日军议的正题:

屯集于朱仙镇周围的官军,到底是攻还是守?

是什么时候攻,要守到什么时候?

这下各营的军头们都打起了精神。

左良玉与丁启睿不和,十余日里吵了若干回,大家都有所耳闻。

督师要攻,平贼要守;督师说没粮了,平贼说可以派出骑兵去征集;督师说再怠战皇上要治罪了,平贼说敌锋正锐打不得,坚持原则比皇上治罪更重要。

总之,左帅的心思大家都明白:

若是没了粮饷,大军退回原地,文臣顶缸;

若是开封城陷,大军退回原地,还是文臣顶缸!

可尽管文武殊途,左帅与大家一样都是大明的官员,都是皇上的臣子。具体的动作做到哪一个分寸,大家还是盯着左帅。你敢一,老子就敢零点九!

总之,无论是文臣顶缸还是武将背锅,将来皇帝的板子怎么也打不到我们这些小官的屁股上!

“本督师意欲出战,不知平贼将军以为如何呀?”

丁启睿在抛出底线的同时,尽量保持着封疆大吏的雍容和仪态,向右下首圈椅中那半坐半躺额缠白帕的病人征求意见。

“本将已然说过,如今敌锋正锐,打不得啊。”左良玉半闭眼睛,声音细若游丝,几不可闻。

“左帅久历戎行,战功赫赫。天下名将,满朝咸知!本督师对左帅,那向来是佩服得很!左帅之平贼大旗竖在阵中,贼众岂敢不齐聚军中精锐以应之!”丁启睿没有发火,反而在众将惊诧的眼神中,拉高调门赞扬了左良玉。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里面有阴谋!

众将的眼神在局促的空间里往来碰撞,一个不好的预感涌进他们的心头:

丁启睿明显是有备而来,搞不好左帅要吃亏!

孰料左良玉听了这番话,连眼皮都没动。他只是淡淡颌首道,下官就是个粗莽的厮杀汉,丁大人实在过誉了。

“不过呀,这大军已到开封城下,我等不打一仗怕是难向朝廷交代啊!”丁启睿语重心长道。

他推心置腹地向将领们掰起了指头,这次出征,朝廷拨了多少银子,人马吃了多少粮草,军械马匹筹集了多少。一五一十,清清楚楚。他让将领们想想,如果在初战大胜的情况下,全军不战而退,朝堂上那些乌鸦的唾沫能把你我喷死!

结果督师还是想打!众将们顿时泄了气。

一时间,下面的气氛便有些乱糟糟的。

个别将领把气发在马、王二将身上,开始小声说怪话:有人想找死,结果把我们拖了进去!还有人道:某人贼性不改,大帅的话不听,就为了抢东西抢女人!

坐陪末座的马进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一旁的王允成则是大汗淋漓,好像刚从水桶里捞出来一样。

哼哼!把圈椅当病榻的左帅不失时机地咳嗽两声,会场顿时安静下来。然后他哼哼唧唧向帅案翻了个白眼:既然乌鸦们能把人喷死,那不如请督师向皇上奏疏一封,多派些乌鸦来当援军!

左帅一句轻松的俏皮话,顿时让殿中一片欢乐。

左帅说出了众将的心声,那群丘八还不趁机打上一顿太平拳?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怪话充斥着大殿。

“左帅误会本官了!”丁启睿急得面皮通红,立马站了起来,一只手把案几拍得啪啪作响,而那只装着令箭的木匣就跟着他的节奏在案几上跳动,“本官可真是为大家的前途着想!”

督师吃窘,身材矮小,面色黝黑的杨文岳也不失时机地站了起来,为丁启睿的天才战略构想大声背书:

“兵法云;示敌以弱,乘之以强。今可反其道而行之,示敌以强,诱敌集中。暗出奇兵,出敌不意,攻其不备!

督师大人之意,是要以奇破正!

如今左帅之军布阵于前,流贼见左帅大旗,必然集强军以应之……

此时,吾等派出数营死士,趁夜奇袭闯贼老营阎李寨!

敌营遭袭,必然大乱。

我军乘势薄城,里应外合,不愁流贼不破!”

注一:丁启睿出身于河南永城的官宦士族。丁启睿的亲叔父即为丁魁楚,一位在南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丁魁楚比丁启睿早一届(三年)出仕,他在崇祯九年时任河北总督,因鞑子入关而丢了乌纱。丁启睿的族兄弟们既有高官显贵,也有著名学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