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九章 秘书班子

崇祯十三年 第九章 秘书班子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第九章 秘书班子

除夕的清晨,太阳艰难地从厚厚的云层中挤出几丝阳光,清冷的空气也从大开的窗户中灌进来。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古代的空气就是好,还有山中野花的气味。朱平槿站在殿门外深吸两口,转身跨过门槛,快步走进西阁,习惯性地坐在办公桌后。左手端起茶杯,右手在桌上摸索今天的报纸。没有?喔,忘了身处的这个时代。不,这个时代已经有报纸了,而且是官方的。朝廷的邸报时不时会出上一期,刊登些官员的奏疏和朝廷的敕令以及其他的一些消息,比如朱平槿最关心的鞑子和流贼。

只不过今天并没有邸报。

朱平槿原来每天上班,已经与其他同事一样,养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先浏览报纸,尤其是党报、机关报的头版,然后是上网看新闻,娱乐版他绝对不在这个时间段看,再后是看上头新签下来的文件,然后才是处理一天的各类事务。工作看似很轻松,至少机关院子外面的很多人是这么看的。不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朱平槿明白,这样的工作习惯是绝对必要的。准确把握大形势,清晰掌握小细节,是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养成的基本习惯。

朱平槿的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这个时代,信息的采集手段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各级官吏的奏报。人力是有限的,因此信息量太少、太失真,存储和传递的效率十分低下,成本高得吓人。这些技术上的局限使每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集中式管理,都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其中最困难的,便是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成本。

例如朱平槿的老祖宗蜀献王朱椿。他就藩成都,下车伊始便遇到西番蛮人作乱。他连忙上奏朝廷,奏折从成都到南京,仅用了十六天。可这只是特例,若要保证这样的传递速度,成本高得惊人。崇祯年后,因为驿站被裁,信息的传递成本节省了,但信息的传递速度便慢得像乌龟。书上记载,四川去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去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川内疆域还有一千一百五十里。四川巡抚衙门上奏一项事务,就算日行两三百里,来回也要三四个月,中途还要跑死几匹马。再加上朝廷公文上传下递、决策审议的时间,等待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很正常,这还以传递途中没有遇到贼人为前提!

朝廷为解决这种状况想了很多办法,但主要的办法,还是给予地方合理的分权。广为建藩是分权,总督、巡抚、巡按代天巡视是分权,土官、流官之分也是分权。在分权后,中央的权利仍然保留很多,且保有任何事务的最终裁量权。各类事务的点滴信息,从地方到中央,层层上报、层层过滤、层层累加,如同点点雨珠、汇成涓涓细流,最后注入滔滔江河,到达皇帝的案头。

皇帝只有一个脑袋一双手,帝国庞大疆域带来的公文堆积如山,怎么可能及时处理?所以只能依靠同样庞大的官僚机构。这些官僚机构中又有很大部分属于秘书机构。在中央一级,大明外朝的内阁属于最高一层秘书,阁员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首辅即皇帝的大秘。内阁下面有翰林院,属于前者的辅助和后备。大明内朝的司礼监同属于最高一层秘书,只不过他们不是组织配备的官方秘书,而是领导的私人秘书,所以与领导的距离还要近些。他们只按照领导的个人意见批朱,按照领导的意见与外朝提前沟通协调。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大明朝的最高权利只集中在一个人手里——皇帝本人。

“秘书专政。除了政治秘书,还得有保卫秘书和生活秘书……”朱平槿想到这儿,在案头后笑了笑。他唤了曹三保进来,几天前安排的事进展如何,这奴才还未禀报。

“曹伴伴,”昨晚找回老婆后,朱平槿的心情一直很好,此时觉得有必要与老婆强化联系,“你下面悄悄安排一下,从府里选个聪明能干可靠的女子送到罗府听用,就是昨晚的罗姑娘家去。她做什么事要听罗姑娘吩咐。”朱平槿停了一下,觉得这事瞒不了曹三保,又说:“这罗姑娘本世子十分上眼,将来是要娶进府来当世子妃的,也就是你们的女主子。”

曹三保听到“娶进”,而不是“纳入”二字,就觉得不妙,又听到朱平槿明确宣布那是将来的世子妃,更是觉得头大。这世子娶妃可是蜀王府的头等大事,哪有这样草率?

仿佛看透了曹三保的心思,朱平槿又对他说:“此事本世子决心已下,等会儿就禀报王爷王妃。先给你吹吹风,不要往外传,但是可以先作作准备。”

见世子决心已下,曹三保的心思连忙转弯:“世子爷不妨先报王妃。王妃点头了,王爷那儿就好办了。”

朱平槿点头说:“这样好。前几天让你找的府中文案怎么样了?”

这事曹三保办的有点不顺。他本想着等事情有个理想的结果再说,见世子开始询问,只得禀报:“奴婢知会了陈公公。陈公公倒是没说什么,吩咐送过来几个精通文墨的小宦官供世子爷挑选,有府里的、庄上的、铺子上的。我蜀王府诗书传家,府里自幼读书认字的人多去了,世子爷您张了嘴,陈公公那儿哪能说什么?干爹那里,还有我府中的,奴婢也挑了十几个,都凑在一块,世子爷有空瞧瞧?”

陈公公,就是蜀王府的大太监陈恩,承奉司的正承奉,平时跟在王爷身边。

“送进府里的宦官,不管是从哪里来的。”朱平槿沉吟片刻才说,“一律打散了安排做事。什么杂事你都可以安排他们去做,现在也没有什么文案要做。只有做过了苦事、累事、好事、坏事,他们的心才能看明白。你就在旁边静静瞧着,看谁可以用。这府里用人,不同于外面,当以忠谨老实为先。比如你曹伴伴,本世子就很放心嘛!”

宦官的选拔程序,是先下基层锻炼,经过考察再提拔。至于选拔标准,朱平槿说的明白,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听见世子亲口赞扬,曹三保的脸上已经遮不住笑容了:“主子谬赞了,奴婢就是主子的一条狗,主子叫咬谁就咬谁。”曹三保趁着机会,赶快把遇到的麻烦讲出来。

原来朱平槿选文案,分成内、外两部分。内部用宦官,外部用书生。内部宦官好调,上头吱一声就行了。再说谁都知道‘跟得早走得远’的道理,这些小宦官哪个不想过来?这些小宦官无论在府里、庄上、铺子头,都有许多人在上面压着,熬到出头之日不知猴年马月。不如先在未来的主子眼前跟着,主子一扶正,他们也就一步登天了。

问题出在外面的书生。一个主动应聘的举人、秀才都没有,只有华阳县一个没有功名的书生主动应聘。举人们不愿跟一头圈养的猪厮混一辈子,秀才们又瞧不起世子府开出来的聘金,最后曹三保求了舒师傅,舒师傅在学生中推荐了两个,又搭上自己的一个侄儿,这才勉强凑足朱平槿要求的最低四人之数。现在这四个人都在舒师傅家帮忙读诗。

择日不如撞日。既然有了候选人,那么就见见。朱平槿定了,曹三保赶忙出去找人。一个时辰后,他带进来四个书生。

四位书生站成一排行了参拜之礼,作了自我介绍。

都是书生,都是二十出头,但外表差别还是挺大的。

第一位英武帅气,神采飞扬。他麻衣白帽,一看就知道戴着重孝。此人朱平槿到舒师傅家吊唁时见过,知道是舒师傅二弟家的幼子,名叫舒国平。献贼破泸州时,全家十几口人都死了。他在舒师傅家读书准备秋闱,堪堪躲过一劫。

第二位身材清瘦,面色苍白,手指细长,衣袍单薄发白,说话斯斯文文,做事彬彬有礼。此人名叫李崇文,文昌帝君家乡人(梓潼县)。梓潼县在崇祯十年被李自成破了以后,李崇文带着新婚的媳妇一家逃到了老师家,靠着老师同学的的接济和教授童生为生。

第三位身材高大,面色红黑,衣帽簇新,领子一圈狐毛,腰上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举止大大咧咧。这人咋一看不像书生,倒像一个武生。此人名叫高安泰,天全人。

第四位名叫孙洪,籍贯东城华阳县,家住西城成都县。他是四人中唯一没功名的,身材中等,相貌普通,不过两眼炯炯有神,举止沉稳有度。

四人见礼之后,朱平槿并没有开口。他一边在观察这四人,一边在想自己问什么。

差异化是多元化的基础。有趣,朱平槿想。四人中,有两个成都人,两个外地人;两个与贼有仇,两个没仇;三个是舒师傅的子侄学生,一个不是。

“献贼猖獗,蜀中汹汹。本世子龙脉所系,困于藩禁之制,故常心中惴惴。各位先生都是饱学之士,可有教我?”在漫长的沉默之后,朱平槿终于沉声发问道。

这话朱平槿问得直,也挖了坑。意思就是献贼就要打过来了,我是宗藩,想打不能打,想跑跑不脱,所以心里怕得很。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另外,我说的是四川,你们不要动不动扯天下。

朱平槿已经决定,一旦这四个人中有人出言犯禁,比如劝朱平槿起兵造反啊,或者阴结官绅,私交大将啊,立即把桌上茶碟狠狠一拂,大叫一声乱棍打出,表明与之坚决切割。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留在身边,迟早都是个祸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