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最后的骑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五十五章 最后的骑兵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但是八路军对此早有准备,兼之现在兵力雄厚,开封日军又已经被持续的袭扰弄得身心疲惫,实力大不如前,因此八路军现在完全可以抽出三十万、甚或是更多的机动兵力;加之日军外线作战的后勤补给的调配工作一直是个大难题,因此能够派出的部队仅有20万人左右,而且质量较之前派出的冈村宁次第11军弱了不少,即使光论实力对比日军的胜算也不够大,但畑俊六却因为之前八路军强攻开封时的不佳表现而对其实力产生了一定的误判,而作出了这一愚蠢的决定

结果八路军在华北航空总队的支援下将这支鬼子的所谓“特遣支队”打得落花流水,以不到5万人的伤亡,击毙日军5万多人、俘虏日军2万多人、击伤日军不下10万(与俘虏的统计有重叠),而若非林总害怕八路军伤亡太大而采取了围三阙一、以侧击和追击来杀伤敌军的战术、并没有追求全歼,这股日军全灭都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八 ” 章节更新最快” 路军现在没几辆坦克,因此这一战追击的主力是早已经过时了的传统兵种骑兵,其中来自新疆与原马家军地盘甘宁青的18000多名穆斯林骑兵尤其引人注意,虽然由于信仰的原因,这些人几乎不可能接受**思想,因此人民军队的一些传统优势便难以充分发挥,但他们自从来到东部参战之后,对于中国这个国家的认同还是日益增强,再加上穆斯林作战时的悍不畏死,他们在历次战斗中的表现并不比兄弟部队逊色,正像胡卫东当初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比一同抵御外来侵略者更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了。”。

此外。在此战之前这些人心里都很清楚,这一战也许是骑兵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了,为了骑兵的荣耀。他们也会豁出性命。在战斗中,这些骑兵无论受了多重的伤,只要还能骑马、还能射击和挥刀,他们就依然咬牙坚持。不顾一切地继续穷追不舍,战后这18000多骑兵之中仅有不足8000人生还,如此惨烈的结果在追击战中是极为罕见的。也正是因为他 ””们不顾一切地拼命进攻。才彻底冲垮了日军的心理防线,导致日军本来秩序井然的逐步撤退变成了一场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大溃败,当然,日军疯狂扩编之后造成的兵员素质下滑以及华北航空总队的有力支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此外,相当一部分新疆少数民族骑兵冲锋时高喊的“乌拉”(注1)口号以及他们有别于东亚民族的相貌无意中令很多日军都误以为是苏联派兵秘密参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鬼子们的恐慌

此战光是这些骑兵亲手杀死的鬼子就有3万多人,因此被后世的军迷称之为“骑兵最后的残光”。抗战胜利后当地人民政府在市中心建了一座骑兵冲锋的大型雕塑,以纪念那1万5千多名(参与追击的骑兵总数超过3万,非穆斯林乃至于入了党或者入了团的也不少。)为了抵御侵略而为国捐躯的英勇骑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马仲英组建装甲骑兵师的时候,因为符合要求的装甲车辆太少。不得不混编了8000多”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五十五章 最后的骑兵”名骑兵配合作战,但由于不久之前十五集团军缴获到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而变得不再必要,因此这部分骑兵编制当即就遭到裁撤。其中那部分年轻、或者文化基础较好、悟性较高而在此前的训练中学会了坦克操作的骑兵改行当起了装甲兵,因而得以留在装甲骑兵师内;而那些年龄稍长、悟性不够强、或者文化基础太差而学不会坦克操作、或者进度太慢的,则都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这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部队,而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参加了此次作战。

或许是受到此事刺激的缘故,这六千多官兵无不急于抓住这一最后的机会证明自己,因此牺牲更大,战后即便生还的也几乎人人带伤,而战功同样比他们的新战友更加突出,令骑兵这一日暮途穷的传统兵种再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前绽放出了最后一道绚烂的光芒。而他们之前的指挥官马仲英知道后也不觉斗志昂扬起来,“你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么就让我来证明,纵然骑兵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她独”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特的风格与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过时”

八路军的这次大胜之后,徐州日军虽然还将将有五十来万兵力,但其中还能作战的已经只剩30多万,其余的都是伤兵,这自然是很令人振奋的一件事,然而士气大颓的徐州日军竟似是被吓破了胆,居然坐视胡卫东亲自率领的十五军继续向西切断了津浦线也不敢出兵南下,这可就令胡卫东有些头大了,“要么就干脆和鬼子打持久战?我们虽然远离后方作战,但兵力毕竟只有十几万,而且新根据地还能解决一部分,鬼子可是有50多万张嘴呢?没有外部输入的情况下我就不信他能够坚持多久!”

畑俊六好歹也是日本陆军之中为数不多地可以勉强称得上是帅才的方面大将,又岂会看不到这一点,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兵南下,实在是手头兵力不足啊!

注1:“乌拉”一次的来源目前还未有明确的定论,目前史学界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源于突厥词汇【””юp】、二是源于突厥词根【yp】、三是源于保加尔词汇【ypгэ】、四是源于蒙古鞑靼词汇【ypaгшa】。无论哪种都不是俄罗斯人自创的,反倒是当初莫斯科公国从钦察汗国独立出来的过程中将其融入了俄语之中,之所以现在一提到“乌拉”就会想起前苏联或者俄罗斯,实在是因为当年苏联红军给世界留下的印象太震撼太深刻了(未完待续。)

网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