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三百九十二章 四道难关(一)

其中要说最不划算的应该是总价值不下2亿美元的各种农产品,虽然美国的粮食比国内还便宜(注1),但国内买粮可不需要外汇啊?而且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是宁可勒紧裤腰带饿肚子,也要尽可能地集中资金投入到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的,拿这么多美金直接买现成的粮食,怎么看都是亏了。但没办法,美国的农场主阶层对于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影响力极大,地位仅次于军火商,不出点血将他们搞定是不成的。

唯一令胡卫东高兴的是,这一趟顺便买下了不少优质的种子,对于1939年中原边区乃至赤色党旗下各大边区农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帮助。另外,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余粮,也使得赤色党旗下各路兵马在1939年的进一步大幅度扩军成为必然,客观上加快了抗战胜利的步伐。而且只论价格的话,美国的农产品真心是便宜得要死......

此时的美国平均粮价比中国还低,而且不是低一点点(大萧条时期更夸张,当时美国就连猪肉的价格也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有些甚至不到十分之一,即使运到中国需要付出高昂的运费,价格依然很有竞争力。),这固然有中国战乱抬高粮价与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商品滞销的影响,但是即便是在美国陷入大萧条之前,粮价依然比中国便宜,甚至运到万里之外的中国之后还能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倾销。此时美国的工资在世界主要国家当中最高,物价却是最低,因此即便不像后来有超级大国的光环加成,各国移民依然趋之若鹜。

历史上美国物价涨上来是在二战及战后初期,那段时间美国账面上的经济增长率高得吓人,几乎每年都在20%以上。但其实通货膨胀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其中美国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更是大幅上涨,最终于50年代超过了中国(但很多农产品依然比我们便宜。比如小麦、玉米,所以当时中国政府常常是出口大米、进口小麦,只是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渠道并不通畅。交易量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因此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才能在世界上留下“物价便宜”的印象。

即便是在胡卫东记忆中的21世纪,美国的物价在发达国家当中依然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其真实的国力远比数字显示的更强,而物价高昂的日本、尤其是韩国情况则恰恰相反,其实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韩国并不像其宣传的那样已经完全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深知中美两国巨大差距的胡卫东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尽其可能努力工作,一点点地缩小这个差距,而眼前的这一良机更是绝对不能浪费。中福国际这次在美国大采购的总金额不下20亿美元。以可比价格计算,甚至要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后在整个5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包括但不仅包括那156项重点工程)的总和,何况当时苏联卢布的汇率有很大水分,毛子机器设备的售价也不公道,纵然账面上算下来超过40亿美元。也绝对无法与现在这20亿美元砸下去的效果相比,毕竟现在美国仍未从1937年经济危机中走出,除了军工方面限制多了点、价格也不便宜之外,那些民用机器设备的价格甚至是比正常价格还要低廉不少的。

何况与历史上中国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不少引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才都有很大问题,比如抗战末期苏联从东北拆走的机器以高价又卖了回来,中国这边一看生产日期居然是四五十年前生产的,又比如一个普通的苏联熟练工人就被当成专家供起来,结果没能提供多少帮助,反倒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而现在有胡卫东这个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专家掌舵,这类尴尬的情况自然减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深知历史发展方向的胡卫东一般来说(除非有特别需要)不会引进那些会在不久之后便淘汰掉的技术和相应机器设备,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浪费......

一下子引进了这么多好东西,赤色党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但胡卫东在欣喜之余,却率先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突然增加了这么多机器设备,对于管理、技术人员与合格工人的需求该有多么巨大?其中管理与技术人员相对还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人数相对较少,前者边区一直在大量培训,再加上部队退役转业(注1)的干部,暂时问题还不算太大,而后者一方面中福国际这两年里一直在大量培训美国的华人华侨青年,而陈嘉庚等南洋华侨企业家也纷纷将技师与技工送到美国委托培训,这批人员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学成之后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国内支援抗战,多少缓解了一点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中福国际还直接大量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反正现在中福国际比任何时候都更有钱,事实上这次大引进期间中福国际光是为了引进人才而直接花费的美金就超过3亿,而如果将国内向其提供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也算进去的话,总额不下5亿美元(当然这笔钱不是一次性支付,而且只要用不到外汇,中国毕竟地大人多,牙缝里省一省还是省得出来的。),一共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引进科学家、工程师与高级技工合计逾10万人,极大地增强了边区的科研与技术力量。不过,这些人才和以前一样都只是一段时间(不算少数最终留下的,平均3年左右。)内聘到中国工作,他们的国籍并没有改变,加之由于中国战乱和列强政府的阻挠,这些人才的家人很少一起跟着前往中国,因此将来其中的绝大部分人总还是要回去的,所以这招只能救急,最终还得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队伍,而且为了挖来这么多人,付出的代价也着实是太大了一点,但不管如何,问题终究还是得到了解决......

注1:因为伤病或者违纪等其他原因,只要不是严重问题,胡卫东一般来说还是会尽量珍惜人才的,部队里面呆不下去的话,可以到地方政府、企业或者学校里工作,反正十五集团军的军官普遍文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