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百三十六章 连环计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百三十六章 连环计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除了合作建造军舰,德国提供的大量技术、设备与人才使得中国迅速吃透了引进自美国的湘潭级驱逐舰和江南级护卫舰的技术,再加上帮德国建造大型军舰过程中的技术积累,举一反三之下,仿制和改进奥马哈级轻巡也变得易如反掌。后来胡卫东考虑到战后军舰的发展潮流,决定在海军之中推行后世的分级标准,将标准排水量15002000吨的作战舰艇称为护卫舰,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具备一定的防空与对海对岸攻击能力,因此对速度要求相对不高,以经济省油的柴油机作为主要动力(驱逐舰以上则都使用重油锅炉驱动的蒸汽轮机);将标准排水量50008000吨的作战舰艇称为驱逐舰,主要任务是防空,同时具备较强的反潜和对海对岸攻击能力;而那些标准排水量10000吨以上的大家伙则都称为巡洋舰,主要任务是对海对岸攻击,同时具备强大的防空能力和一定的反潜能力,而南昌级重巡洋舰也由此变成了南昌级巡洋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中德合作规模如此之大,想要完全保密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赤色党之前与苏联还有海军方面的合作,所以德国对中国海军的全面援助根本无法避开他们的耳目,斯大林一方面对中国赤色党跟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德国深入合作感到震惊和担忧,另一方面则希望藉此机会从赤色党这里搞到一些德国人的先进技术,特别是他梦想了很久的战列舰建造技术。

此外,苏联太平洋舰队在遭到日军机群空袭时防空能力的低下令老毛子终于意识到近炸引信和“密集阵”近防火炮的价值有多么巨大(之前他们也曾想过引进,但胡卫东开价“太高”,当时并未充分意识到二者价值的苏联人就放弃了。),因此他们也想要向赤色党购买这两项技术。只是开价仍然远不能让中方满意,才区区三千万美元,还都是用物资充抵。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不过更令赤色党上下对苏联人心生不满的,还是苏联不久前很不仗义地撇开赤色党与日本人单独议和,尽管苏联对于日本的强大海军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但很多赤色党人还是对苏联人自私自利的做法感到愤怒。胡卫东等重视国家利益超过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者尤其如此。

但是,中国眼下最急迫的两大任务是赶跑鬼子和消化引进自美国和德国的技术设备,实在不宜在这个时候跟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翻脸。不过苏联那寒碜人的开价胡卫东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最后,早就知道斯大林对战列舰技术志在必得的胡卫东充分利用这一点,为中国尽力争得了最大的利益,以那两项技术和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应用新材料之前的原设计图(注1)从苏联那里又换到了3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用来从苏联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和包括铀矿在内的各种稀有矿产,而且协议中还规定苏联不得对这些产品大幅涨价、也不能设置贸易额度限制,否则中国将有权拒绝履行还款义务。

结果。中国光是在1939年就从苏联进口了至少100万吨原油和500万吨高品位铁矿石,次年更是分别超过了300万吨和800万吨,这很明显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工业的消化能力,而胡卫东对此却说“大不了先存着,今年用不完。明年可以再用,明年用不完,后年可以再用嘛!”。

其实,胡卫东真正的用意是以此尽量减小苏联的战略储备,以便让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困难更大,但此时的世界上连他在内只有10个人知道这一点,其中7个是中国人,3个是德国人。事实上,中国赤色党向苏联提供德国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详细技术资料一事,根本就是中德两国联手给苏联乃至美英法三国设下的一个连环计

胡卫东将中国“养寇自重”的古老计策教给了德国人,小胡子因此明白苏联越是强大,美英法就对德国越是放纵。但是苏联如果太过强大的话,对德国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因此胡卫东的建议是让苏联发展海军、尤其是发展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德国畏惧苏联的是其强大的陆地与空中力量,而海军的威胁则相对要小了很多(一来苏联红海军想要超过德国海军并不容易,二来德国的海军相对于同样是假想敌的美英法三国海军都明显落了下风,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更重要的是,海军方面投资多了,陆军和航空武器方面的投入必然相应减少,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同时,美英法三国则会对苏联发展大海军恐惧万分,而德国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和它们讨价还价。

话虽如此,但如果苏联真的将大海军建立起来,对于小胡子日后进攻苏联也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妨碍,但胡卫东却告诉德国人无需担心,与德国支援中国海军建设是全方面提供支持不同,苏联人得到的只是技术资料,而且中方还特意隐去了一些虽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细节,以苏联的造船工业基础,光是将其吃透就得花上一两年时间。而建造的话,以德国在一战之后时隔多年才再次建造的首艘战列舰俾斯麦号作为参考,老毛子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考虑到苏联的工业基础不如德国,实际所需的时间或许更长。因此德国日后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的战列舰肯定还都在船台上呢,苏联人白白耗费了大量国力却没能得到任何实效,这对德国来说不是最有利的吗?

注1:但是最难山寨的材料配方和工艺几乎完全没有,胡卫东的理由是材料都是由德国直接提供,这一说法符合苏联政府对中国工业科技实力的基本认知,因而并未引起他们的怀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