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根据地建设(下)

中原根据地现在有了李四光、谢家荣、丁道衡等多位优秀的地质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并亲自实地勘探,又有孙越崎这个优秀的矿业管理者主持建设,上层建筑完全是世界一流的配置,再加上根据地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胡卫东还凭记忆从勘探计划中挑选了一些历史上找到大矿的地点作为勘探的重点,使得效率进一步提高,这几个月里豫西矿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中铁矿因为没什么大矿的缘故,建设的速度反而显得特别快,铁矿石年产量当年就突破了二十万吨大关、次年更是一举超过了一百万吨。

而煤矿则因为储量极其丰富(丰富到什么程度呢?日本自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直到二战结束,十几年间一共从东北采走2亿多吨煤,而中原根据地的煤炭储量足有好几百亿吨......),胡卫东考虑到长远影响,优先建设大中型煤矿,所以速度比铁矿慢一些,但后劲无疑更强,以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如果豫西的煤矿能够充分开发出来,供应全国都只需要一个零头。

此外铜、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只有炼铝业发展不起来,事实上中原根据地铝土资源也相当丰富,炼铝必需的重要辅料冰晶石(此时该矿种的天然资源已经基本枯竭,得靠人工合成。)的最关键生产原料萤石同样很多,但是炼铝只能采用电解法,耗电量十分惊人,别说中原根据地,就算将现在的全国电力集中起来。也一样吃不消。而电力工业则受制于根据地不能批量生产发电机的现状,同样很难在短期内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过这个年代铝合金的用途还远不似日后那样广泛。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就飞机制造对铝的需求特别大,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能采用木材等其他材料来代替,甚至性能都未必比铝合金的飞机差,但是燃油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红三方面军如今也有一些机械化部队了,而空军则更不必说,飞机对于燃油不但有数量上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也相当高,如果烧普通汽油的话。不但飞机的性能会降低很多。而且发动机的寿命也会大为缩短,不到万不得已胡卫东是不想出此下策的。此外,胡卫东计划将来研制的一种大威力武器也需要油气作为原料,因此中原根据地石油资源的自给自足就变得十分重要......

陕甘宁边区现在倒是有目前中国唯一的一个油矿——延长油矿,而且那一带石油天然气的真实储量远比现在预测的要多得多。只是两个根据地之间并不直接相连,有油也很难运过来。而且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延长油矿距离山西太近,一旦将来日军侵入山西,那里就变得很不安全,虽然有黄河天险阻隔,鬼子的陆军很难打过来(历史上鬼子的第26师团与第109师团曾对陕甘宁边区发动过多次进攻,但因为黄河天险的存在,鬼子的兵力无法充分展开。最大进攻兵力只能有一个联队,因此始终无法突破八路军的防线,后来鬼子也就放弃了。),可鬼子的飞机却随时可以轰炸油矿。历史上鬼子的空袭主要集中针对延安,并没有轰炸油矿,这是因为那时的延长油矿产量很小(日产量只有几吨)。不值得花大力气轰炸,但现在胡卫东若想寄希望于延长油田,就必须设法令其大幅度增产,那么鬼子必然不会放过,这就纠结了......

这个问题胡卫东早就意识到了,他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豫西丰富的油页岩资源,光是采煤时顺带挖出来的数量(油页岩除了单独的矿床,还大量伴生于煤层之中。)就已经相当可观了,但是页岩油的提取与精炼是世界性的难题,主要是成本太高,何况根据地还没有技术基础,搞起来代价只会更大。不过现在拿下南阳地区之后,胡卫东顿时就有了更好的主意,历史上新中国在南阳地区发现了相距不远的多个油田,合称为南阳油田或者河南油田,虽然储量远不能与大庆这样的世界级大油田相比,但对于这个年代来说已经不少了,光是其中的双河油田这一个油田,可采储量就超过五千万吨......

由于胡卫东当年刚巧去过南阳油田参观,对于几个主要出油点的位置十分清楚,苏区现在又有李四光等多位世界级的地质专家,因此勘探非常顺利,第一眼钻井就出了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油流,而第二眼更是令绝大多数人都倍感意外的自喷井,预计日产原油不会少于50吨(峰值达到了70多吨,不过这也是产量最大的一口,此后发现的自喷井日产量最多也就10吨左右。),一下子就超过了之前中国的石油总产量。

可惜由于此时的中国尚不能自产采油机械,胡卫东又没有预先准备,除了几口先后发现的高产自喷井外,其他的暂时都无法利用,每日原油总产量估计也就一百吨出头。不过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采油设备不像军火那样被各国政府重点关注,引进的难度不大,至于通过国统区的困难,胡卫东也不太担心,算算时间,等到那些采油机械运回来的时候,第二次国共合作应该也已经开始了?

虽然苏区的那些地质专家们预测储量的时候已经尽可能地谨慎,但就凭那几口自喷井,南阳油田的地质储量便肯定超过一千万吨,而由于这个年代包括中东在内的很多大油田都未发现,全球石油产量也不及二十一世纪的十分之一,因此储量一千万吨以上的油田就被认为是大油田了,所以结论就是——南阳发现了一个大油田,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必然会轰动世界。尤其是在学术界更是会掀起一次风暴,因为这一带属于陆相地层,而目前国际地质界普遍认为只有在海相地层中才可能有大油田,只有李四光这个目前在国际上还籍籍无名的地质学家在1928年首次(注1)提出即使是陆相地形,只要地质构造内有机沉积物的数量足够并满足富集条件,就一样有可能形成大油田,现在南阳油田的发现无疑为他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但胡卫东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为了避免让鬼子过早盯上这里,这个油田的总储量必须保密,希望你能理解,仲拱。”

李四光虽然有些遗憾,但考虑到抗战大局,并没有提出异议,而且他也需要时间整理这段日子的各种收获,以进一步完善目前还很不成熟的地质力学理论。

注1:1928年,李四光在那一年的《现代评论》(1928年第七卷、第173期,第812页)上发表《燃料的问题》初步提及这一观点,1935年到1936年间他在英国讲学时,又写了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虽然并未展开阐述,但第一个提出“陆相地层也可能有大油田”的是李四光是毫无疑问的,而绝非是1940年以后才发表相关论文的潘钟祥、黄汲清等人。

而且,李四光一直以来的观点其实是否定海相与陆相地层这个分类对于成油的影响,即是说,只要沉积与储集条件符合要求,就可能有大油田,与该地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无关,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论断,而潘钟祥、黄汲清等人的观点中虽然提出陆相可以生油,却还是放不下海相、陆相的概念,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