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六百六十章 人道灾难(上)

只是由于西方工业国现在要么与日本成了敌国,要么虽为盟国但却交通受阻,而两个有购买力的中立国当中苏联是潜在敌国不说,还是一个石油出口国,因此印尼与东马来亚石油唯一的出口对象就仅剩了中国一个,毫无疑问日本政府又得被宰一刀了,因为中国还能从苏联进口原油,而日本却没有别的出口对象,定价权在哪个手里,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当然,为了避免将日本惹急眼,也不能搞得太过分,美国当初借巨债敲诈日本海岛的后果就是前车之鉴,中国虽然不怕与日本开战,但目前国内急需休养生息,无谓的战争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当然,现在谈这个还为时过早,但即使是眼下,日本席卷南洋诸岛所获得的好处也已经被中国分掉了相当大一部分,而中国赤色党更在意的,还是盟国与轴心国死磕给了中国加速崛起的大好机会,反正在胡卫东等人看来,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轴心国之和,最终的胜负应该没有悬念,所以毋须担心日本在战争中强大起来而对中国重新构成重大威胁。但随着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即使是深知美国战争潜力可怕的胡卫东,对二战的结局也不像起初那么确定了

先是1941年2月下旬,德国再次对不列颠岛发起了大规模的空袭,而且与以往集中轰炸工业区(有段时间集中轰炸了大城市,但因损失过大而放弃了。之后一直以轰炸英国的工业区为主。)不同,这次空袭期间德国人竟然选择了英国的水库大坝作为轰炸的重点。这个时候英国本土大约有2600多座水库,其中80%以上的水库用于拦河蓄水,而这些水库当中的绝大部分又都集中在不列颠岛,虽然因为英国早就完成工业化的缘故,这些水坝基本都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筑成,而且由于垂直方向上的厚度极大,因此再大的炸弹也很难对其造成实质性的破坏,特别是那些较大的水坝,而且因为水坝顶部相对较窄。命中的难度也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攻击水坝的正面。

以常理来说,使用航空鱼雷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即便常规大小的炸不动,也可以特制出大号的由重型轰炸机投射。但英国人虽然没有想到德国人真的会如此丧心病狂。却也预先作了一定的防范。在那些较大的水坝上游都布置了不止一道拦截网。以防止德国人完全不顾人道主义,通过攻击英国的水坝来制造人为的洪灾。

这样一来,如果鱼雷顺流而下冲向大坝。就会撞上拦截网而提前引爆或者被兜在网内;而若是从下游逆流而上,则更不可能威胁到水坝主体,水库泄下的水流冲击力何其巨大,就算不能将鱼雷给冲走,也会令其提前引爆。

至于那些小型的水坝,由于水库蓄水深度有限,航空鱼雷投下去直接就沉底而被引爆了,更加没法奏效,毕竟鱼雷这种武器设计上是在海里使用的,而海里再浅的交战水域,水深也远非陆地上的那些小水库可比,毕竟英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就连最著名的泰晤士河,放到大陆上也什么都算不上,可以想象英国的小河该小到什么地步

因此德国人只有使用航空炸弹才能威胁到英国本土的那些水坝,但航空炸弹可不是炮弹,从上向下坠落容易,让其平飞可就难了,为此德国人让双发型轰1挂载了特制的5吨级“跳跃炸弹”。这种炸弹在水坝上游释放,投放前先在炸弹架上赋予它500转/分的自转速度,炸弹投下后会像小孩玩石头“打水漂”一样,在水面上多次跳跃前进,可以在水面跳过拦截网,而在接触水坝时,炸弹利用自身的旋转,向水坝水线下深入,在水线下炸出大洞。拱形水坝一旦在支撑点上被炸毁,强大的水压将使水坝立即决口乃至溃坝。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由于德国轰炸机飞行员们精湛的技术,命中率超过30%并不是什么难事

轰1即使是双发型,机动性也至少比一般的水平轰炸机强得多,但是挂上重达5吨的大炸弹后,还是不可避免地笨拙了许多,如果英军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损失肯定难以避免,但是在德国空军持续不断的打击下,昔日世界前三的英国皇家空军早已虚弱不堪,根本无力与德国空军派出的护航战斗机编队抗衡,因此水坝防空的重任只能落到英国的地面防空部队身上

然而,由于德军轰炸机的投弹位置较高,轰1的坚固又早让英国人记忆深刻,只有射程远、威力大的大口径高射炮才有较好的效果,可即使有了近炸引信和炮瞄雷达,高射炮要想在与机群的对抗中占到上风也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作为基础,四五十门都很勉强、往往要上百门才能基本保证水坝无忧。

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可以在不列颠岛的2000多个水坝里任意选择目标发起攻击,而英国无论如何也没法拿出20000门大口径高射炮来,何况那些核心工业区、造船厂等重要区域也同样少不了大口径高射炮的保护,因此实际上能够调出来保卫水坝的防空部队就更少了

结果可以想象得到,在德军轰炸机完全不顾人道主义的野蛮攻击下,英国数以千计的水坝在不到十天内先后决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溃坝,再加上2月份又是英国河流水位最高的月份,结果很自然地导致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洪水泛滥成灾,不列颠岛上大片土地成为水乡泽国,而且由于水往低处流的缘故,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损失最为严重,而平原地区不是粮食产区就是城市工业区,都是英国本土最精华的地带。

更要命的是,英国由于是气候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所以几乎从来都遇不到像样的洪灾,抗洪的经验远不能与中国相比,使得洪灾造成的损失更为惊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