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天下枭雄 > 第三十七章 秦王求援

天下枭雄 第三十七章 秦王求援

作者:高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4:53 来源:笔趣阁

西线战场上,杨元庆的主力驻扎在河南郡的宜阳县,距离弘农郡的长渊县不过六十里路程

李世民也率军退回了长渊县,他率十万大军出征洛阳,现在已损失二万五千人,而洛阳却巍然不动,这个结局令他感到十分沮丧。

大帐内,李世民注视着沙盘久久不语,他已经明显感到自己被杨元庆牵住了鼻子,战和不战都由对方来决定。

现在局势让他感到很被动,如果不解决这个被动的问题,这场战役唐军就会凶多吉利。

这时,长孙无忌缓缓走上前道:殿下,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朝廷援军,一旦援军到来,就能打破目前的僵局。

李世民微微叹口气,我也曾希望父皇派援军而来,怎奈父皇不肯。

殿下,卑职认为这其中是有误会,并非圣上不肯派援军。

误会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什么误会

我记得殿下当初要求援军,是想和隋军决战,胜则唐朝得天下,败则唐朝灭亡,圣上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所以才迟迟不肯派援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是这是事实,唐朝三十万大军,几乎已有二十万投入战场,再派援军,两三万没有意义,至少要五万以上,那岂不就是倾国之军

说到这,李世民用木杆一指延安郡,隋军在延安军有一万驻军,在河东郡也有一万驻军,如果我们援军过多,导致关中空虚,这两支军队同时杀入关中。就会给关中造成极大压力。我担心那时恐怕是三线皆败。

李世民叹息一声,其实现在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撤军,退回关中以保存实力。暂时把中原让给隋军。

可是圣上肯吗

问题就在这里。

李世民心情忧虑地说道:我就是担心父皇居庙堂之高,他看不到现在严峻的局势,他不明白现在唐军所处的被动。其实我并不担心我这边,大不了我坚守壁垒,不会隋军作战,我有足够的粮食打持久战,我担心的是孝恭那边,他军队以蜀军为主,久不历战,能否敌得过骑shèjg锐的北方军,如果他败了。李靖军队回师弘农,我这边也支持不住。

似乎杨元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长孙无忌道。

李世民摇摇头,不是他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他就是这样刻意安排。你看他现在驻兵宜阳县,遥遥和我对峙。并没有和我一战的意思,由此可见他也是在等东线的胜利,他和我一样清楚,我们的弱点在哪里

说到这里,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我还是要劝父皇出兵,就算两三万人,只要从潼关方向给隋军施压,也许能改变目前我们的被动局面。

正如李世民的判断,杨元庆确实在等待东线李靖的消息,一场大的战役,并不是两军一拥而上,一场厮杀后,谁胜谁负就结束了。

这场大战牵一发而动全局,事关整个中原的得失,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力的削弱,所以杨元庆一样面临巨大压力,他同样不想轻举妄动。

大帐内,杨元庆对从太原赶来的特使魏征道:你回去转告紫微阁的相国们,这场战役不会那么快结束,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个月,希望朝廷能全力支持这场,一旦我们获胜,我们就能拿下大半个中原。

魏征欠身笑道:大家也不是催促加快战局,只是殿下久在中原,对朝政多少有点影响,很多事情因为缺少殿下的批准而无法实施,而且有些大事更是需要殿下参与商议。

杨元庆点点头,这个问题我也明白,我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权,给紫微阁更多决策权,一些需要商议的大事,也请他们等一等,等我回去后处理,另外,我听说突厥使者来了,有这回事吗

回禀殿下,确实有突厥使者到来,说是他们处罗可汗病重,不过我们听到的消息,却和突厥使者所说不同。

杨元庆眉头微皱,你们从哪里得到消息

魏征道:我们是从南迁伏乞泊的突厥部落那里得到消息,说是因为处罗可汗大举进攻北方突厥,在一次交战中被流矢shè中额头,现在伤势很重,很有可能不保,突厥将面临一次重大事件,听使者的意思,突厥准备考虑换可汗了。

杨元庆背着手半晌不语,历史上,处罗可汗病逝后,便是颉利可汗登位,这是一个极有野心,也很有才能的可汗,将突厥带入全盛。

突厥在他的统治下,开始入侵中原,现在乌图部几乎已分崩离析,突厥内部没有了牵制,最多两三年后,中原之北又将出现一个强大的突厥势力。

历史虽然因为乌图部的崛起拐了一个小弯,但它并没有改变大方向,在草原那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之下,总是不断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

从眼下草原局势来看,突厥的再一次崛起已是必然,突厥的崛起,首先对隋朝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想到这,杨元庆缓缓对魏征道:你回去告诉紫微阁,我们要尽快扶植乌图余部壮大,同时要禁止民间贸易,绝不允许任何一点战略物资流入突厥。

魏征离去了,杨元庆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尽管魏征没有明说,但他的到来就说明紫微阁内部开始对这次中原之战有了分歧。

也说明隋朝内部开始出现了厌战的情绪,而且这种反对之声应该相当激烈,才会导致魏征南下。

这时,谢思礼在他身旁道:殿下应该理解朝廷的难处,现在河北那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朝廷安抚灾民,恢复生产,已经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殿下又要把中原这个烂摊子收回去,更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很多大臣有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

杨元庆微微一叹,我能理解他们的不满情绪,但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要想夺天下,中原就是一个绕不去的坎。

说到这,他忍不住冷笑一声,我明白有些大臣的想法,他们是希望让唐朝占领中原,让唐朝去费钱费力,恢复中原的生机,我们再来接手,可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旦唐朝占领中原,再想从唐朝手中夺取,几乎是不现实了,那时唐朝就更加强大,我们就就根本不能和其争锋了。

那殿下能否加快进攻,尽早结束中原之战,以平息朝廷的一些非议

杨元庆摇了摇头,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之所以迟迟不进攻,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做一些事情。

殿下指的是。。。。。谢思礼若有所悟道。

杨元庆负手淡淡一笑,长安已经有好戏开幕了。

长安城,和隋朝一样,唐王朝内部对这次中原大战也开始有了争议,西线唐军夺取洛阳城失败,被迫撤到弘农郡,而东线唐军在尉氏被击败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战局的不利使朝廷中的不满之声愈加高调,尤其以太子李建成为首,强烈批评秦王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

武德殿御书房内,宇文士及又一次奉秦王之命前来劝说李渊,这两天李渊的情绪着实比较低沉,前线的不利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战略xg的错误。

他错判了形势,对王世充的实力估计不足,而致使攻打洛阳的唐军兵力偏少,在攻打洛阳之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最后唐军被迫撤离洛阳。

另一方面,他也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命李孝恭出兵抢占中原,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他犯下了错误,如果当时是命令李孝恭支援洛阳,和秦王军队合二为一,那么洛阳早就拿下,也不会有今天的被动局面。

陛下,秦王的意思是撤军回关中,以保持实力,下一次我们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这一次的教训,一定会成功。

李渊叹了口气,朕也明白他的难处,只是我们一旦撤军,隋军就会占领中原,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又道:事实上,我们在西线和隋军还一战未打,而且兵力还略占优势,就这么因恐惧而撤退,这无论对朝廷,还是对国人都有点无法交代,朕还是希望秦王能再努力一下,能够击败杨元庆,保住弘农以南各郡。

李渊的话语说得很委婉,宇文士及听懂了,其实圣上就是不同意秦王撤军,希望秦王能够击败杨元庆,宇文士及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圣上的态度在秦王的意料之中。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宇文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陛下,如果退军实在有困难,那能不能适当增兵,秦王希望能够出兵两万或者三万,从潼关出兵,从西面对杨元庆军队施加压力,这样我们取胜的把握就更多了一分。

这个。。。。。

关中的兵力并不多,还要再增兵,李渊就有些为难了,半晌道:增兵之事让朕再考虑一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