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谋明天下 > 第八百六十二章 真正的信服(3)

谋明天下 第八百六十二章 真正的信服(3)

作者:风中的失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8:01 来源:笔趣阁

“任何的制度,都是要符合人性的,这样才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说到这里的时候,吴宗睿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百姓称呼官员为父母官,且不说这个称呼是不是合适,既然官员被百姓称之为父母,那就必须如同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善待百姓。”

“朱元璋倒是号召百姓要做清官,要做百姓的父母官,可惜他骨子里是防备天下官吏的。”

“人之初,性本善,朱元璋的看法是相反的,特别是看待天下官吏的时候,更是有些过分,这或许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元朝末年的时候,官吏贪墨成为常态,百姓吃尽苦头,朱元璋本身也是受害者之一,所以在他的眼中,官吏本性就是贪墨的。”

曾永忠默默的点头,吴宗睿分析的这一点,他倒是信服。

曾永忠的态度,吴宗睿察觉了。

“先生,明初时候的陕西参政曾秉正的遭遇,您一定知道。”

“明初百废待兴,曾秉正是地方上举荐的贤人,直接被朝廷认命为地方官员,其出任海州学正十多年,为官清廉,后被升迁为正三品的陕西参政,同样清廉,可因为说话太过于耿直得罪了朱元璋,被罢免了官职。”

“被罢免官职之后,曾秉正想要回到家乡南昌去,却苦于没有路费,堂堂正三品的官员,被罢官之后,没有一点积蓄,可谓是足够的清廉,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曾秉正卖掉四岁的小女儿,凑齐了回家的路费。”

“朱元璋知晓此事之后,雷霆大怒,令锦衣卫将曾秉正抓到了京城,实施了腐刑。”

“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曾秉正自此消失,不知所终,史书上也没有了记载,依我看,曾秉正其实就是自尽身亡了。”

“现如今我们来看这件事情,曾秉正卖掉四岁的小儿女,筹集回家的路费,其实是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朱元璋不愿意承认自己苛刻天下的官吏,所以才会对曾秉正毫不留情的打压,剥掉曾秉正读书人所有的尊严,以此来警告天下的官吏。”

“用如此不通人性的办法来官吏天下的官吏,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

曾永忠张了张嘴,准备开口说话。

“先生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就是了。”

曾永忠下定了决心,看着吴宗睿开口了。

“大人,其实明太祖管理天下还是做得不错的,至少官吏不敢随便贪墨,属下以为,任何的事情,看结局就可以了,不必苛求其过程。”

吴宗睿点点头。

“先生不要着急,我还没有说完,明太祖时期,表面上看,天下是安宁的,官吏也算是清廉的,可您要清楚,朱元璋凭什么让天下勉强的安宁下来呢,一方面凭着他开国皇帝的威严和权势,一方面就是依靠风闻奏事了。”

“接着我就要说到风闻奏事。”

“督察院本是监督天下官吏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针砭时弊,动辄则咎,让官吏不敢贪墨,不敢渎职,老老实实的为百姓办事情,因此其基本要求就是应该有充足的证据,掌握了充足的证据之后,完全可以严厉的处分和惩戒官员。”

“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准许官员风闻奏事,只要是听到了风声,督察院的官员,甚至是其他所有的官员,就可以直接奏报弹劾,而被弹劾的官吏,很少有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其中不乏屈打成招之人。”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想着管住天下的官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造成的结局,他老人家怕是根本想不到。”

“我姑且认为这种监察的制度,是不负责任的监察制度,百官深受其害,朝廷深受其害,天下深受其害,唯一从中得到好处的就是朱元璋本人。”

“朝中和地方的官吏,为了避免被弹劾,避免遭受无妄之灾,唯一的选择就是按照所谓的祖宗制度来办事,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初时候朱元璋定下的诸多制度,百年之后怎么可能还完全符合现实,依我看,朱元璋就算是天上的神仙,也不可能知晓百年之后会发生哪些事情。”

“一道风闻奏事的监察制度,捆住了官吏的手脚,锐意进取者被视为不尊祖制、劳民伤财,那些人浮于事、遵守规则者则被称之为贤臣。”

“如此情况之下,科举考试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拍案而起、精彩绝伦的文章,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所用,任何进入朝中做官之人,都要维护个人的贤明,他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也不敢做出任何有违祖制的事情,否则就可能被弹劾。”

“就算是皇帝,想要大胆改革做事情,也逃不过诸多官员的弹劾,他们会高举祖制这面大旗,不遗余力的阻止皇帝做事情,就算是被廷杖,他们也不在乎,反而以此为荣。”

说到这里,吴宗睿走到了桌案前面,拳头重重的敲在了上面。

曾永忠目瞪口呆,看着吴宗睿,根本说不出话来了。

吴宗睿努力抑制自身的情绪。

“第二步,善于党争,排挤打击。”

“文人相轻是历史传统,唐朝时候有牛李党争,宋朝时候有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我大明的诸多官吏,则是将窝里斗发扬到了极致。”

“文官与武官之间的争斗,文官与宦官之间的争斗,文官与文官之间的争斗,文官与皇权之间的争斗,明枪暗箭斗的不亦说乎,宗法、籍贯、道德、学派,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斗争的由头,斗争激烈的程度越来越厉害,最终耗尽了大明王朝的国力。”

“看看我大明的科举考试,任何人都会觉得奇怪,结社成为了习惯,任何读书人若是没有结社,则会遭遇到无情的排挤,记得我在南昌参加乡试的时候,就有什么豫章社,待到我到京城参加会试的时候,就有什么复社和东林党。”

“不管是豫章社,还是复社,亦或是东林党,说到底就是结党,明目张胆,毫无顾忌。”

“我不反对有关学术方面的争论,也不反对有关如何治理国家的争论,但出发点必须是为了天下,如果这些争论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利,为了某个党派的私利,那么这样的结党或者是结社,最终摧毁的是天下,受苦受难的就是普通大众。”

吴宗睿的情绪完全平定下来,说话也是娓娓道来。

曾永忠的情绪也平稳了不少,仔细听着吴宗睿说的每一句话。

“第三步,禁海拥商,长谋私利。”

“先生,前面我就说过了,大明王朝官吏的俸禄低的可怜,这就助长了他们贪墨的胆量和勇气,不过可恨的是,你为了生计贪墨就贪墨了,还要举着大义的旗帜,这就太过分了。”

“刚刚我说到了东林党,天启年间,他们与阉党斗争,前赴后继,勇气可嘉,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赞誉,可惜的是,短短数年的时间,他们就暴露出来本性了。”

曾永忠再一次瞪大了眼睛,看着吴宗睿。

今天的震撼太多了,曾永忠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吴宗睿看了看曾永忠,眼睛里面没有什么表情。

“党争方面,东林党首当其冲,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获取了很多的胜利,他们党争获取胜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天下的百姓吗,是为了了大明的兴盛吗,可惜不是。”

“看看皇上登基之后,朝中的东林党人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吧。”

“北方饥荒连连,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朝廷准备从南方调集钱粮予以救济,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中官员说不行,不能够压榨百姓,朝廷府库空虚,无钱无粮,准备征收商贸赋税,以解燃眉之急,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中官员依据说不行,必须要让利于民。”

“北方的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方的农民日子也不好过,饥民已经开始造反,长时间拿不到军饷的军士也开始哗变,大明王朝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朝中以东林党人为主的官员,居然还在加重农民的赋税,征收剿饷,这岂不是让更多的农户沦落为流民,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之中去吗。”

“先生,您或许以为,东林党人只是不知道如何的管理天下,他们目光短浅,若是您这样认为,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根本的原因,就是东林党人要护卫自身的利益。”

“南方的商贾,与东林党人早就成为一体,朝廷调集南方的钱粮,必定要牵涉南方的士大夫家族,朝廷征缴商贸赋税,必定要南方的商贾拿出来不菲的钱财。”

“这些钱粮,说到底就是朝中某些官员要掏出来,他们岂能愿意。”

曾永忠的脸有些红了,他对着吴宗睿稽首行礼。

“大人,您的意思属下明白了,若不是听您的这番分析,属下对于南方的士子还存留一些尊重,内心的有些想法也不会彻底改变,现在,属下想清楚了,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吴宗睿点点头。

“先生明白就好,有些时候,对于那些所谓有名望的读书人,不必客气,能够为我所用最好,不能够为我所用,也不必在乎他们,如果他们不识趣,那就不必怜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