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朝小闲人 > 第八百九十二章 谏逐客书

唐朝小闲人 第八百九十二章 谏逐客书

作者:南希北庆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2:27 来源:笔趣阁

崔戢刃的这一番话,立刻得到了士族子弟拥护。

这都是因为韩艺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办法了,民间舆论完全掌控在韩艺手里,朝堂之上势力错综复杂,各自打着算盘,根本压制不住韩艺,现在唯一挽回败局的办法,就是跟寒门真刀真枪的拼正面,用实力去教训他们。

要知道他们还憋屈了这么多日,他们士族不是没有受过屈辱,但是一般都是帝王打压他们,寒门可从未如此羞辱过他们,他们需要宣泄,因此斗志非常旺盛。

另外,士族内部虽然腐朽,但是家规门风还是非常严格的,很许多人还是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还是有抱负,有理想的,不是一群行尸走肉,毕竟他们都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而且又有家族的底蕴影响,像这些老派士族,他们不可能给爆发富一样,任由子孙花天酒地。

只不过士族发展如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良莠不齐是肯定的,一些沉迷酒色,自甘堕落的人也是有的。

因此崔戢刃言语间透露着要重新定义士族,不是说生来就是士族,这就是要将那些害群之马踢出士族的行列,不然的话,韩艺总是有攻击士族的素材。

而在这潜移默化间,以崔戢刃为首的长安四子,渐渐成为了士族子弟的领军人物。

至于其他三子么,长孙延是有资格的,但他不喜欢这些,他喜欢法制,管你庶族,还是士族,在法律面前都是渣渣,什么家族荣耀,狗屁,你犯法就是罪人。独孤无月追求的复兴独孤家,一门心思要建功立业,没空搭理这些人,元烈虎就更加讨厌这些勾心斗角之事。

但是裴清风想呀,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就跟岳不群一样,痴迷于名望,但是干的事又实在是不入流,他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将这些士族子弟招揽至麾下,可是没有想到,临结束时,崔戢刃突然跑出来截胡了,崔戢刃也专门干这事,上回也这样,献策崔义玄将韩艺的胜利果实给窃夺了。

裴清风和崔戢刃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裴清风是老派思想,利用贵族优越性和特权去全方面压制庶族,不让你们跳起来,这是对的,贵族都是这么干,他不过是重复着他祖宗干过的事,别说他了,很多士族子弟首先都是这种想法。

可他偏偏遇到韩艺,那也只能怪他时运不济,韩艺打破这一传统做法。

正是因为裴清风的失败,崔戢刃的这种新思想,才能快速得到大家的认同。

现在就是士族子弟中出现了新的领军人物,而韩艺也成为寒门子弟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做的宣传都是极具敌对性的,但是他们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拿出真本事来公平竞争。

在此之前,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难题,连李治都咆哮着,不知如何收场。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关键就在于崔戢刃他们的那几篇文章。

道理也非常简单,这事并非是从朝堂上引爆的,而是从民间开始发酵的,而且参与的人,都是寒门子弟和士族子弟,全都是年轻一派,这也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这里下手。

肯定就要有一方低头。

其实是士族低头了,他们要跟寒门刚正面,这就是一种低头的表现,以前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只不过崔戢刃他们选择了一种不丢人的方式来低头,就是下战书,你们寒门抨击我们,不就是因为你们觉得不公平么,但是我们士族觉得挺公平的,我们是凭借这贤能位居庙堂,既然你们不服气,那行,我们就跟你们公平竞争,我要你们输得心服口服,同时还鼓舞了士族子弟,我们一直都是用天赋在压制寒门,我们怕他们干什么,让他们瞧瞧咱们士族的厉害。

他这么一激的话,寒门中也开始分化了,因为寒门中也有很多高傲的人,他们一直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就是因为士族在上面压着,不是我无能,现在你们还敢跟我们凭真本事,行啊,咱们就UU小说见真章,我求之不得,可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士族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我们不应该应战,士族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继续抨击他们,让他们身败名裂。

可问题是大家现在情绪都非常高涨,竞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主旋律。

这种竞争带来的后果,就是将大家心中的怒火,转化为了动力,原本是一场恶性竞争,如今就变成了一种良性竞争。

矛盾还在增加,但是危险已经不存在了。

这下面的人不闹了,朝堂的士庶之争也就闹不起来了。

破解之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说必须由年轻人站出来,老一辈不可能会这么做,他们如果站出来开这口,那会非常丢人,因为这跟他们以前的形象相差太大了。由年轻人站出来彻底接管,就可以避免这一点,而事情也就变得简单多了,年轻人年轻气盛,有着一股子拼劲,管你面子不面子,成王败寇。

山东士族不但逃过这一劫,还没有丢面子。因为崔戢刃兀自在继续塑造士族的荣耀感,他是以一种非常高傲的态度向寒门宣战,这也是他得士族子弟拥护的原因。

......

......

太尉府。

“呵呵!”

长孙无忌将最新一期的大唐日报放下之后,一边笑一边说道:“难怪老夫一直猜不透他将会如何收场,原来这小子根本就不遵循常理行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自己出来收场,而是让四大家族自己出来收场。”

一旁的来济道:“这局的确布置的非常精妙,前一日看,士庶的这种争斗,不利于国家安定,甚至还极有可能会生出大乱,可这一期大唐日报出来之后,原本的阶级争斗,立刻演化成了一种非常正面的竞争,如今士庶两方都在奋发图强,希望能够战胜对方。”

韩瑗道:“但是最大的获利者却是韩艺,山东士族本就是士族之首,他们的应战,等于是抬高了寒门的地位,韩艺是深受其利啊!”

“非也!非也!”

长孙无忌摆摆手,道:“最大的获利者是陛下。与其说抬高了寒门的地位,还不如说是降低了士族的地位,而山东士族的地位一直都是陛下最为头疼的事情,不但如此,这也开创了一个全民积极向上的局面,一切疑难杂症,将会迎刃而解,陛下和大唐都是深受其益,陛下下注韩艺,可谓是大获全胜。”

来济皱眉道:“太尉的意思是,这盘棋其实是陛下在下,韩艺也是棋子之一。”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略显感慨道:“当初先帝常与我说,当今陛下性子稍显软弱,需我等尽心辅助,老夫当初也是这般认为的。可事实证明,当今陛下一点也不软弱,这帝王之术,不弱于先帝啊!老夫输的并不冤枉呀。”

......

......

皇宫!

“哈哈!”

李治仰面大笑,道:“这个韩艺真是聪明绝顶,如此办法都能够被他想到,厉害!真是厉害!朕都不得不服呀。”

武媚娘一边看着大唐日报,一边笑道:“崔戢刃他们的文章,不就是正中韩艺吓坏,推崇尚贤之风,比的是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李治道:“如果人人都想为国出力,为君分忧,造福百姓,而不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何愁我大唐不更上一层楼,朕一直以来渴望的就是这种竞争。”

武媚娘道:“如此说来,韩艺的这一步棋是为陛下走的。”

李治一愣,道:“倒也不是说为朕走的,应该说是为大唐走的。其中获利的,不仅仅是朕和韩艺,士族也是获利者,其实士族渐渐衰弱,这已经不争的事实,只是他们家族的底蕴和学术,令他们还能够勉强维系着自己的名望,朝廷也确实需要他们,但是韩艺说得好,朝廷需要他们,不是在于他们多厉害,而是在于世上人才太少。当下这场争斗,可算是一剂猛药,可能会让士族重新振作起来,你说士族是输了,还是赢了。”

武媚娘黛眉一皱,道:“可是他们四个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士族,臣妾认为这么做还是会伤害许多士族,因此多半士族都不会赞成,这场纷争怕是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这就是精妙所在。”

李治道:“朝廷虽然一直在推崇尚贤之风,但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拔官员时,高门子弟占尽了极大的优势,如果真的推崇尚贤之风,这些高门大姓一定会反对的。但是如果高门大姓主动推崇尚贤之风,那么朝廷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在前几日韩艺的判罚中,许多士族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山东士族是深受其害,你说山东士族为如何做?”

武媚娘眼中一亮,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治点点头道:“不错!山东士族如今肯定怀着一肚子怨气,他们最恨得却不是寒门,而是没有挺身相助的士族,推崇尚贤之风,那么不但可以解救他们山东士族,还能将其余的高门大姓都给拉下水来,大家在同一个水塘里面,谁生谁死,就各凭本事了。而山东士族又是士族之首,他们一旦坚定的拥护尚贤之风,不惜舍去朝廷给予他们的优待,再加上寒门的势力,其余的士族怕也是阻止不了的,朕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提拔对于国家有用的人才。”

正当这时,张德胜在门外道:“陛下,御史大夫送来一封奏章。”

“拿进来。”

“是。”

张德胜走了进来,将一份奏章递给了李治。

李治打开一看,不禁一愣,“是他?”

......

......

崔戢刃、王玄道、卢师卦、郑善行的四篇文章出来之后,再加上彼此双方的一番鼓舞,无谓的纷争,戈然而止,因为寒门也没有理由再闹了,人家士族都已经放话了,是骡子是马,你得拉出来溜溜呀。你不能拉不出屎,就怪引力失常了。

但究竟能不能发展成良性的竞争,还得看朝廷的意思,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都说了不算,主要朝廷会不会给予他们公平竞争。

这一日早朝,大殿之上,文武百官位列两边,韩艺也来了。

其实古代上朝,不是天天都文武百官一块上朝,哪有怎么多事要商量,除非是让他们交流感情,通常情况下,都是皇帝跟中枢大臣在两仪殿议事,若有重大事情宣布,就必须来上朝。

李治坐在台阶之上,扫视百官,开门见山道:“朕昨日收到一道奏章,里面的内容令朕羞愧不已,一宿未眠,今日趁着早朝,朕打算让你看看这份奏章。来人啊,将奏章呈上。”

不一会儿,两个小太监各自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将抄录好的文章发给文武百官。

韩艺也非常好奇,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一个开局,接过一看,上面写得是李斯那一篇著名《谏逐客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得志的人才纷纷跑到秦朝来做官,有一回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但是被发觉了,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出的不分地域、国籍,任人唯贤的思想。

李斯虽然功过皆有,但是李斯妙就妙在,不管是对,还是错,他的每一项建议,都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的这片文章,除了任人唯贤,还反复提到了一个主张,就是大统一。

其实后世美帝的主张也是如此,从各国招纳人才,从而成就美帝的霸业,走的其实是一个路数。

但凡饱读经书之人,都看过这篇文章,倒背如流,不稀奇了,谁都知道。

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后面半段,咱们现在老是批评秦始皇淫侈暴虐,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但是你看看人家用人,可以连国籍都不分,说到做到,坚决贯彻任人唯贤的思想,并且列举一大串当时投奔秦国的六国人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秦始皇才统一六国的。

而我们呢?我们连从本国的臣民中选拔人才,都还得分士庶,区别对待,只会喊喊口号,弄几个寒门上来做个表率,虚有其表,人家可是说到做到。

你好意思去批评人家秦始皇,人家的胸怀远胜于今,就咱们朝廷这种狭隘、扭曲的心理,你拿什么去超越秦王朝,人家有着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咱们只有那小肚鸡肠的妇人姿态。

咱们真的做到了以古为镜吗?

整个后半段将大唐王朝批评的是不堪入目啊!

但却没有标注是谁写的。

大臣们看得是一个劲流汗,这是哪个不要命的,上这么一道奏章,难怪李治一夜未眠,估计是在想如何折磨对方,让他生不如死。

渐渐地,大家都看向一人。

这个人就是韩艺。

这很像韩艺的风格,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什么都敢说,烂命一条,说错了,我只是一个田舍儿,你不能跟田舍儿较真,万一蒙对了,你还得夸奖他。

就这小子最坏。

韩艺见大家都看向他,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你们看我干什么,上奏这么复杂的事情,我可从不做,我也不会写啥奏章,我一般只会写在那大唐日报上面写写自己心路历程,你们真是太不了解我的为人了。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