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朝小闲人 > 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 不一样

唐朝小闲人 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 不一样

作者:南希北庆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2:27 来源:笔趣阁

其实韩艺做任何事,都不追求一步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日内,他甚至都不敢提出“变法”一说,全部都是在打擦边球,因为他明白一旦提出变法,就一定是一场持久战,其中也一定会发生许多的矛盾,这个是急不来的。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而在户籍颁发的同时,那边也开始在印花了。

这就是新政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精彩的地方。

领取全新户籍的人,便可以拿着自家的地契,去指定地方办理印花。

为了更好的将印花税执行下去,户部还会提供专门的地契纸张,全部重新写,这也是为了规范,效率肯定没有后世那么快,但是忙得这一时,今后就要轻松许多。

相比起更换户籍,那些大地主都不太想印花,因为一旦印花,就得交比以往多好些倍的税。

但是他们心里又害怕,万一这期限过了,朝廷真的将土地都给收回去,那就得不偿失,故此,他们还是极其不愿跑来印花。

......

“唉...这哪是在印花,这分明就是在割肉呀,多了个花,这两石的税就变成了二十石。”

一个大地主拿着全新的地契,在眼前晃着,心中是五味杂陈呀!

这一下子他的税收提高了十倍之多。

但是这也证明他拥有两千亩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根据亩产一石来算的话,这一年下来,他们可是有一千多石的收入,而他们却只需要缴纳二十石的税收,他还感到五味杂陈,可见这地主跟资本家也没有什么区别,多收他一文钱,那就跟要了命似得,资本家是卑鄙的,但是地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都是一丘之貉。

他身旁一人道:“老哥,你就别委屈了,你看看人家元家缴多少税。”

“如今的元家,可不是以前的元家,元家做买卖的收入要远远土地带来的收入,咱们可就靠这土地吃饭呀。”

“这真是不公平呀,商人缴纳那么一点点税,咱们却缴这么多。就说尚书令,我听说他连一块田地都没有,岂不是说税都不用缴。”

“这你倒是误会尚书令,尚书令是没有一块土地,但是他有北巷,根据印花税,租约可都是要纳税的,听说他交得税可比咱们多多了。”

“但是他多有钱,咱们几个加在一起,可也不及他的一半,他的财富可是深不见底的。”

......

一方有失,一方就有得。

地主是五味杂陈,农夫则是欢天喜地,因为长安是狭乡,寻常百姓都没有多少土地,至少都没有达到朝廷的正规标准,他们缴纳的税那真是锐减,他们是非常踊跃印花的,印花之后,再算算自己的税,只觉浑身都轻松了许多,对于未来是充满了希望。

而商人比地主、农夫的心情还要复杂一些,他们的税很难去计算的,他们至今都没有算出来,这个印花税对于他们究竟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如果不谈钱的话,这印花税当然是有利于商业发展,要知道这契约精神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只不过这是无形的。

......

长安如今最热的话题,就是---你交多少税?

以前大家缴的税都一样,不需要去问,但是如今税收都不一样,这越**的话题,百姓就感兴趣。

地主都还好说,可是商人的税,那很难计算的,商人面临着很多长期的契约,租约就是最常见的。

从而又诞生出一个全新的行业,就是会计事务所诞生。

......

与此同时,运河一代的州县,也都在发放全新的户籍,以及开始印花。

韩艺为了同步,事先就已经让人运送新户籍、章印、颜料运往各州县。

而运河一代的州县,热情比长安还要高一些,长安地主还是多少有些不太情愿,但是这里不管是地主,还是百姓,都迫不及待要去印花。

而印花的结果,就是爆发了一场合法的圈地运动。

因为在这之前,那些地主们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朝廷来跟他们清算,他们在危机中兼并的那些土地很多都是口分田,是属于国家的田地,是要再分配的,在律法上面,怎么也不能算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印花之后,就变成永业田,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故此,江淮、江南一代的大地主,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建立起一个个大农庄来,在印花之前,他们就已经达成了协议,彼此交换了土地,他们兼并土地的时候,那是犬牙交错的,这不利于管理,如今他们拥有的土地都是一整块,一整块的。

非但如此,他们还在继续出高价购买百姓的土地,同时又申请了很多的荒地。朝廷还是鼓励开垦,你申请荒地,那你就得缴税,朝廷何乐而不为。

但如果申请荒地的亩数太多,审查就非常慢,而这些大地主申请荒地,以及高价收购土地,主要就是想将自己的土地全部连在一起,都不是很多,这审查起来就非常快。

并且他们开始驱赶自己的佃农。

佃农已经是最不划算和最不稳定的合作模式,因为法律上已经明文规定,税收必须是地契的拥有者来承担,你可以在契约上规定佃农承担税收,但问题是如果发什么意外,或者佃农跑了,那地主就得承当,不可能再推给别人,所以雇佣制才是王道,他们一边在驱赶佃农,但同时又雇佣经验丰富的农夫,来帮自己打理庄园。

这个在人数上就有限制,很多佃农失业,而那些大富商可正盯着的,赶紧招来,而对于那些佃农而言,如今工人缴纳税非常少,并且有劳工法案的保证,又是一批佃农涌入城内务工,城市的规模那真是一天一个样。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睦州和扬州,睦州是恨不得将那城墙给拆了,因为作坊的集中,郊外都已经成为中心,但是谁敢将城墙给拆了,只能想办法多开几道城门。

而且扬州就已经完全解除宵禁,因为扬州的娱乐业和服务业非常发达,这就是让走私贩给搞起来的,这个行业对于夜晚的追求是太高了,故此扬州的商人请求杨展飞取消宵禁,并且愿意多支付一笔治安费用。其实杨展飞也很乐意开放,因为开放夜晚的话,就会产生许多的印花税,可问题是朝廷又没有说要解除宵禁,杨展飞就一开始五天解禁一次,后来就三天,后来两天,后来一天,再后来,那就.....就默认了。

这也是杨展飞从韩艺那里讨教来的,装傻充愣,我不管,我都不管,你们自己弄,当初走私也是如此,他也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大家自由发展。

.......

亳州!

但见一个身着朴素的老者与一个三十来岁,管家打扮的男子走在街道上,而他们那慢悠悠的步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从他们身边走过的百姓,那都是行路匆匆,神情亢奋。

“不一样,真是不一样啊!”

那老者不住的摇着头。

“老爷,什么不一样?”那管家好奇道。

那老者道:“你自己不会看么?以往百姓脸上都是那种木讷的神色,而如今这里的百姓却是神色激扬,可是他们才刚刚从危机中走出来,是一穷二白呀!”

“听老爷你这么一说,倒还真是如此呀!这是为什么呢?”

那老者凝眉思索片刻,道:“虽然他们现在是一穷二白,但是新政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遐想,以前我们老是想着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不愁吃不愁穿,那便是旷古烁今的盛世。唉...可是土地就那么多,就算是一代传一代,同样也会令人失去变得麻木,就算没有兼并,百姓也很难再往前进一步,但是商业却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拥有无尽的财富。现在想来,我们这些大臣都太太自私了,我们都想着当宰相,名垂青史,流芳万古,那我们凭什么要求百姓追求的只是吃饱穿暖。也许,他才是对的。”

这个老者正是刚刚来到亳州出任刺史的许圉师。

.....

尚书省。

“从目前新政执行的情况来看,长安在明年初,就应该完成所有的户籍发放以及印花,江淮、江南等地区,虽然也非常顺利,但是因为人手没有长安充足,故此可能要晚个半年,但这比我们预计的都要快得多。”

刘祥道是满怀喜悦的说道。

这比预想中要顺利许多,他们也是长出一口气呀!

狄仁杰道:“不过我发现新政颁布之后,官府与百姓打交道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将会成为常态。如今北巷新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西市也开了一家会计事务所,他们都是一方面向百姓,一方面向官府的,而在以往可是没有这个行当的。所以我认为朝廷也应该做出应对,成立一些新得官衙,免得到时候,百姓都不知道该去哪里询问。”

韩艺问道:“你有什么建议?”

狄仁杰道:“我朝实行的乃是三省六部,但是六部都在皇城之内,百姓是难以接触的到,我认为六部应该都在皇城外设立分部,让百姓都可以接触得到。如果全部通过县衙来解决,我认为县衙已经是不可能照顾到这么多事。好比说大理寺,民间都已经建设期关门的律师事务所,也就是他们都看到将来肯定会出现非常多的纠纷。在此之前,大家都是在家耕地,平时接触甚少,而如今百姓都流动起来,并且沟通增加了许多,那势必会产生许多纠纷,如今的大理寺恐怕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我认为应该扩建大理寺。”

不愧是狄仁杰,还真是一个狠较色,三言两语,就将大理寺的职权扩大了。

韩艺稍稍点头,又问道:“你们认为呢?”

长孙延道:“我赞成狄少卿的建议,朝廷应该密切的关注国家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只有及时与百姓交流,才能最快做出调整,以往官员那种处理事务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变化,我们应该及早做出准备。”

张文灌道:“但是目前大家都在忙着落实行政,你这又节外生枝,哪里忙得过来。”

狄仁杰道:“我倒是认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做出一些改变,毕竟我们如今设立了许多办事点。”

张文灌道:“那些办事点都是一些民房,是临时的,要是这么做的话,首先得修建官衙,可是这都需要钱,国库如今哪里拨得出钱来。”

郑善行道:“我倒是认为与民打交道,这民房反而是最合适的,若建得富丽堂皇,只怕百姓反而会望而却步,而且这会影响到城内的居民。狄少卿的建议,只是为了帮助百姓,与百姓沟通,那么只要适用、舒适就行,我从不认为这官衙修建的富丽堂皇,会对于官员处理政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促使官员贪图享乐,不务正业。”

这什么性格说什么话,他在自由之美的办公室,那简直小得可怜,他就是觉得什么方面都是适用就行,多了就是浪费,他是坚决反对修建什么宫殿,官衙。

张文灌被怼的有些想哭,他可是老臣子,以前朝中那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可是郑善行他们这小辈太生猛,完全不给面子,说话都非常直接,但是没有办法,坐在最上面的尚书令,是这里面年纪最小的,张文灌心里非常委屈。

他们可以不顾及,但是韩艺不能不顾及,道:“你们先别争了,听我一言,其实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张尚书也不是说要铺张浪费,将民房修建成官衙,这个很难操作。好比说大理寺这种官衙,你摆个摊在街边是肯定不行的,但是也不需要朝廷出钱,那...那李义府、许敬宗他们的宅院不空在那里么,他们的宅院大得很,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反正放在那里也是浪费。”

这一句话就告诉大家,为什么他能够坐在那里。

刘祥道笑道:“尚书令言之有理啊!”

狄仁杰道:“也就是说尚书令是赞成的?”

韩艺道:“我个人没有什么意见,但是这事还得上奏给陛下,你们就自己去上奏吧,我是不会上奏的,因为写奏章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大家都呵呵笑了起来,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但是他们也都知道,韩艺这种级别还需要自己写奏章吗?他这么做就是不想揽权,要是什么都得通过他,等于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