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朝小闲人 > 第八百六十二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小闲人 第八百六十二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

作者:南希北庆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0:07 来源:笔趣阁

“拒绝的权力?”

李治听得眉头一皱。

韩艺道:“不错!有句话说的好,人孰无过,父母也有错的时候,身为子女见到父母有错,不但不指出来,反而纵容父母犯错,无异于陷父母于不义之地,这才是真正的不孝。就说许大学士,曾因一时冲动,导致两度因嫁女一事,卸下礼部尚书一职,我敢肯定如果再给许大学士一次的机会的话,许大学士一定不会这么做。再者说,如果许大学士当时的千金,勇于指出父亲的错误,并且拒绝父亲安排的这一门婚事,那么也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因此微臣认为,父母之命,固然要听,但同时子女也要拥有拒绝的权力,因为父母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子女只有拒绝的权力,并没有做主的权力,这样一来,父母之命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可以防止有些人面兽心的父母因一己私利,迫害子女的一生,迫害陛下的子民。陛下,说不定这其中就有那么几个经天纬地之贤才,这可是陛下的损失,也是我大唐的损失。”

不少有远见的大臣听得都纷纷点头,其中包括李勣、萧钧、韩瑗、来济等人。

其实唐朝是非常开明的,哪怕是婚姻制度上面,也是非常开明的,很多父母都是允许子女自由恋爱的,那大奸臣李林甫就是任女儿挑选佳婿,找一群帅哥来,你自己看呗,都不经过媒妁之言,在这一点上任何朝代都比不上,在唐朝的律法明文规定,成年男子即便未经父母肯定,而自由成为夫妇,是属于合法,不可问罪。像韩艺、卢师卦这一种,就是合法行为。

未成年的男子才必须遵从父母之命。

但是古代律法与礼法总是不清不楚,律法代表的是当朝律法,礼法代表的是祖宗之法,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那么究竟是礼法大,还是律法大,还真不一定,有些时候礼法屈居律法之下,有些时候律法屈居礼法之下,很多家庭,尤其是大家族,还是注重自家门风、礼法,父母之命就是最大的,不管你成年与否,都不允许违抗父母之命,否则是为不孝,但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大家族一个家族就几十号人口,若是没有严格的礼法,那这些子女不天天家产,但同时崔大姐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山东士族太注重礼法了。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

李义府突然跳了出来,朝着韩艺质问道:“特派使,陛下和皇后乃天下人父母,你这么说,岂不是让天下子民都违抗陛下的旨意。”

李治听得不禁眉头一皱。

这事关统治权呀,封建制度讲究的就是无条件遵从,你没有拒绝的权力。

哈哈!你这真是神助攻啊!韩艺笑问道:“敢问李侍郎,你为何站在这里?”

李义府一愣,道:“我身为中书侍郎,不站在这里站在哪里?”

你牛!你中书侍郎!可我要打你还不是照打不误。韩艺道:“大臣是干什么用的?”

李义府答道:“当然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和百姓。”

韩艺笑道:“还有匡扶天子得失,不知是否?”

李义府点点头。

“那不就结了。”

韩艺道:“如果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话,那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陛下一人说了算就行了,我们这些大臣站在这里就是为了辅助君主,匡扶天子得失,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如果明知陛下错了,而不指出来,那就是不忠。助纣为虐,骂的不是君主,而是我们这些臣子,我们本身就拥有拒绝的权力。为什么大家常常将那些只知道谄媚、阿谀奉承之臣唤作奸臣,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因为这些大臣没有行使一个大臣应有的职权。”

“哈哈!特派使这一言道尽为臣之道,妙极!妙极!”

本来只想看好戏的来济,听到这里,实在是忍不住了,开口赞许道。

李义府就是这么一个人,只知道迎合君主,拍马屁,阿谀奉承。

李义府顿时哑口无言,若是他再争下去的话,那真是不打自招啊!

韩艺继续说道:“只是陛下作为君主,是天下人的父母,不可能跟每一个子民去打交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站在这里的原因。我们这些大臣在面对君主的时候,是代表百姓,在面对百姓的时候,是代表着君主和朝廷,我们是百姓与君主沟通的桥梁,因此陛下才将这拒绝的权力赋予我们,那么我们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职权。想那魏公其实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权,而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哪些只知道阿谀奉承的奸臣存在。”

说到这里,他深深的瞧了眼李义府。

李义府慌道:“你看我作甚?”

韩艺错愕道:“因为我是在跟你说话,这难道也有不妥吗?”

“你---!”李义府立刻败下阵来。

一边去,看哥表演吧!韩艺又向李治道:“陛下,自古以来,凡是善于纳谏、知人善用的君王,其统治的朝代往往政治稳定、国泰民安。而那些不善于纳谏,独断专横,甚至封住大臣喉舌的君王,必然危机四伏、天下大乱。先帝一代明君,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朝代,这个伟大就在于先帝从谏如流,虚怀若谷,任人唯贤,朝政之开明,更是旷古烁今,这是我大唐之根本所在,这也是微臣敢这么说的原因,陛下也应当如此,否则的话,伟大将会戈然而止。”

这就是韩艺式发言,伟大、旷古烁今,先把这个泡沫吹大了再说。

哪怕是李勣这成精的老狐狸听得不免也是内心澎湃,这话说的真是太好了,也佩服韩艺的勇气和智慧,站出来道:“陛下,老臣认为特派使这一番话,堪比马周的《陈时政疏》,甚至于更为重要,马周的《陈时政疏》堪称我朝第一奇文,但也得君主能够听进去,若君主不听,恐怕那一篇奇文避免不了石沉大海,先又从谏如流,才会有《陈时政疏》。”

韩瑗、来济等人也忍不住了,站了出来,支持韩艺的这一番论调,要求李治从谏如流,维持贞观时期的政治开明。这些人都是经历过贞观时期,他们当然希望政治能够开明,皇帝能够从谏如流,不然的话,他们都没有用武之地啊!什么话都不敢说,那这大臣当的真是太委屈了。

久久未语的李治突然叹了口气,道:“朕乃暴君也!”

大臣都吓到了,惊恐的望着李治,你这也太会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你才刚刚掌权,暴君都不轮到你。

李治斜目望上,哀伤道:“犹记得先帝在世时,大臣们皆是积极进谏,或当面陈奏,或回头写奏折上奏,那案桌前是奏章是堆积如山,朕也常常见到父皇批阅奏章,亦或者与大臣论政到天明。可是自从朕即位以来,满朝文武皆是不语,由此可见,朕乃暴君,尔等都害怕朕,朕真的好好检讨一番。”

这是正话反说呀,你们这些大臣一天到晚,连个屁不放,我要你们这些大臣干什么。

其实韩艺这一番话,正对李治的心思,李治刚刚掌权,要大展身手,这需要大臣们的配合,你们都不说话,那我怎么去大展身手,他迫切的希望跟群臣有良好的互动,从谏如流。

群臣惶恐,齐齐行礼道:“臣等失职,还请陛下责罚。”

李治道:“各位爱卿免礼,这事一个巴掌拍不响,朕与各位爱卿当共勉之。”说着他又向崔义玄道:“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老臣在。”

“今后考察大臣们政绩,需将进谏纳入参考,朕不养无用之臣。”

“老臣遵命。”

你们不说话,那就干脆回家带孩子去,不要站在这里占地方。

听得一声高亢的叫喊,“诸位大臣,君主尚且如此,父母该当如何处之?”

犹如一声惊雷。

群臣一愣,这话转得简直绝了,君主都要求自己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父母之命还有脸独断专横么?

这小子真是太---!李治都不知该如何夸赞韩艺了,笑着点点头道:“韩艺之言,甚合朕心。刑部尚书。”

“臣在。”

“在《唐律·户婚律》添上这一条,婚姻大事,子女自当遵从父母之命,但若有正当理由,亦可拒绝,父母也不可逼之。”

“微臣遵命。”

这真的没有人敢反驳这一点了,圣人有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身为大臣你如果觉得这是不孝的话,那么大臣要求皇帝从谏如流,广开言路,不可独断专行,岂不是不忠的行为。

这是一个道理。

崔义中等一干人都开始抹汗了,这来的太快了,他们都如在梦中一般,如今幡然醒悟,赶紧思考对策。

但是韩艺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立刻就道:“启禀陛下,微臣有本上奏。”

李治一愣,随即笑道:“说。”

大臣们心中莫名一紧。

韩艺道:“微臣请求陛下废除《氏族志》。”

此话一出,群臣惊恐万分。

许敬宗来精神了,站出来喝道:“大胆!《氏族志》乃是先帝亲自修订的,岂能说废就废。---陛下,老臣恳请陛下治韩艺大不敬之罪。”

韩艺笑道:“许大学士,方才陛下都鼓励我们进谏,这第一次上奏,你就要陛下治我的罪,我真不知该治我的罪,还是你的罪。”

这小子真是狡猾!李治暗自嘀咕一句,现在不管韩艺说什么,他都不敢治罪韩艺,不然的话,岂不是自打嘴脸,朝着韩艺道:“为何要废除《氏族志》?”

韩艺道:“回禀陛下,先帝以刊正姓氏之名,修订了《氏族志》。将天下姓氏分为三六九等,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清河崔民干列为三等。微臣认为这是对于皇室的侮辱呀,陛下贵为天子,本就是至高无上的,将皇室与一个乡绅土豪例入书中,这不是将皇室与地主并列在一个框架里面,百姓一看,第一皇室,第三崔民干,这制度不是制度,礼法不是礼法,官制不是管制,整一四不像啊。”

李治一听,猛然醒悟过来,原来原因在这里啊。

其实李世民修订《氏族志》,就是在跟山东士族怄气,你们凭什么第一,我要第一,结果这么一弄,那崔民干一家的名望,腾腾的往上涨,李世民郁闷的都快哭了。

韩艺认为这是狐假虎威,崔民干是沾了你们皇室的光。

崔义中、崔义玄等一干山东士族的大臣,气得差点没有吐血,原本我们可是第一的,是李世民将我们降到第三,我们都还一肚子委屈,落到你嘴里,我还是沾皇室的光了。

但是他们也不敢反驳,这要争那就不是跟韩艺在争,而是跟皇室在争。

韩艺又趁热打铁道:“而且微臣认为《氏族志》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会将百姓引向歧途,造成君不君,民不民,制度崩坏,姓氏、官制傻傻分不清楚,百姓究竟该听姓崔,还是听宰相的,是该听朝廷的,还是乡绅的,除非官员大小皆以姓氏排位,如此方可,否则的话,只会酝酿无可估计的后患。”

这小子是打算干什么?

在场的大臣硬生生脱出一身大汗来,这本是敏感的话题,你还说得这么敏感,真是太恐怖了。

李治听着确实有道理,问道:“那你以为该当如何?”

这话听得大臣们是心慌慌,你别接这茬啊!

韩艺立刻道:“微臣曾听过这么一句话,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说得也是极为贴切。可是微臣想问陛下一句,朝廷该尚什么?”

李治皱眉道:“朝廷当然尚冠冕。”

冠冕就是大官的意思。

韩艺摇头道:“陛下此言不妥,朝廷重在选官吏,也就是从不是官员的人中选挑选出合适的人才来当官,怎么能说尚冠冕呢?”

李治听着迷糊,道:“那你应该说尚什么?”

“古书有云,任官惟贤才。朝廷当然是得尚贤才啊。”韩艺道。

李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

典型被忽悠的症状。

韩艺道:“陛下一直都说自己求贤如渴,当然得以能者居之,怎么能以贤德才干以外的东西来划分人才呢?这也会误导百姓,以为姓什么就很厉害,什么人的儿子就很厉害,谁家有钱就很厉害,长此下去,就会让百姓过于的追求名利,而忽略自身道德、品格、气节,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国家是不能失去这些的,买卖婚姻的兴起就是因为大家都追求那些不知所谓的名利才导致的。

秦王嬴政,称自己为始皇帝,凭的不是他老子是谁,而是因为他统一了六国,完成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汉武帝之所以让人称颂,也不是因为他姓刘,而是因为他打败了匈奴,扬我中原之威。先帝被尊称为天可汗,凭的可不是《氏族志》,而是先帝的从谏如流,知人善用,以及那自古皆贵自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宽广胸怀。凌烟阁的大臣们,又有哪一个是凭借姓氏、父母、祖宗跻身凌烟阁的。”

说到这里,韩艺是慷慨激昂,口沫横飞,“朝廷应该引导百姓去崇尚那些道德高尚、有气节、有才华,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的人,将他们视作榜样,这样的话,凌烟阁的功臣才会越来越多。如果微臣有儿子,我一定会跟他讲述凌烟阁功臣的故事,告诉他,将来要做像卫国公李靖,梁国公房玄龄那样的大英雄,而不是告诉他将来想办法多赚点钱娶哪家的闺女,亦或者将自己姓氏改成姓崔。”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