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政客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孙承宗出山

大明政客 第二百六十四章 孙承宗出山

作者:风中的失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46:57 来源:笔趣阁

既然来意已经明确了,苏天成也不想耽误了,他计划直接去拜访孙承宗。

虽然说想法很多,身上也带着皇上的旨意,不过还是要低调,要做出来足够的姿态,关键是说服孙承宗,让这位七十一岁的老人,能够到南京去。

在高阳县知县的陪同下,苏天成来到了孙承宗的府邸。

眼前的情景,令他大为吃惊。

府邸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带着众人,等候在府门前面。

老人的jīng神很好,面sè红润,脸上的表情是恬静的,看上去就知道,是饱经风霜的。

这位老人,无疑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承宗了。

看见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的心放下去了一大半,他不仅想到了几百年之后,那些打江山的老前辈,他们的觉悟是非同一般的,只要是上级安排的事情,绝对不会含糊,他们不讲究什么待遇问题,一辈子枪林弹雨,经历太多,想到的就是奉献。

“江宁县知县苏天成,拜见孙大人。”

“苏大人客气了,老夫早就听说苏大人的事迹了,年少英才啊。”

“不敢不敢,晚辈还要向大人多学习。”

苏天成低调的态度,是真心的,在这位经历坎坷、大器晚成的老前辈的面前,他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就算是将自己前世和今生的年纪加起来,也不到七十岁。

苏天成低调真诚的态度。很快赢得了孙承宗的好感。

苏天成的来意,孙承宗已经知道了。

这里面的安排。苏天成是不知道的,朱由检为了孙承宗能够爽快的答应到南京去,特意安排了锦衣卫,以最快的速度,将苏天成的来意告知了,而且将相关的奏折,也带到了高阳县,可以说。在苏天成到达高阳县之前,孙承宗已经进行过详细的思考了。

苏天成跟随在孙承宗的身后,直接到了书房。

这样的安排,再次出乎了他的预料,一般来说,自己首先是到会客厅的,寒暄一阵子之后。若是有什么大事情需要商议,接着到书房去,可来了之后,直接到书房,说明孙承宗已经知道自己的来意了。

苏天成不仅想到了朱由检。

他对朱由检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不管朱由检是不是有些做作的意思,人家身为皇上,九五之尊,在自己面前,不需要做出来什么姿态。看来历史书中,对朱由检的描写。还真的是反过来的,人无完人,自己凭借的是穿越的优势,要是也出生在这个时代,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不见得有多么远见的卓识,想想以前那个苏天成,还不是窝窝囊囊的。

孙承宗知道自己的来意,一定是朱由检事先通报了消息,在这样的小事情上面,朱由检能够如此的细心,看来他对臣下的信任,还真的不是嘴上吹出来的。

高阳县知县也跟随进入了书房,知县很是聪明,坐下说了几句话之后,找了一个托词,起身离开了书房,他清楚,苏天成和孙承宗之间,一定是大事情要交谈的。

“孙大人,晚辈此次到高阳县来,有两层意思,一是专程来拜访大人,二是请大人出山,主持中兴学社的事宜。”

苏天成非常的直接,开门见山,没有什么寒暄,既然孙承宗已经知道了事情,说那么多的套话,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孙承宗微微点头。

“苏大人在江宁县一年多时间,创办了江宁营,战功赫赫,实在令人敬佩啊,自古英雄出少年,老夫虽然离开朝廷,听到这些事迹,也是热血沸腾啊。”

苏天成脸上带着微笑,内心有些嘀咕了,孙承宗不直接回答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却说到了自己剿灭流寇的事情,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啊,不过,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既然孙承宗好一句摆出来了这样的姿态,开门迎客,内心一定有了定夺。

“晚辈的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况且,依照晚辈的认为,纯粹的剿灭流寇、抵御后金的sāo扰,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作用的,若是朝廷的财政危机不能够解决,不能够让老百姓丰衣足食,流寇的侵扰就不能够平息,这些年来,流寇四处侵袭,遭受打击之后,能够很快的再次集聚人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各地的饥民和流民太多,农民没有饭吃了,无奈跟随造反的。”

孙承宗的神sè变得严肃起来了,再次微微点头。

“后金的sāo扰,更是心头大患,他们入关抢劫杀人,抢夺财物,令我大明百姓不得安宁,而且这些年来,有着愈演愈烈之势。”

“再说我大明的百姓,这些年来,灾害连连,老天总是与我大明朝作对,老百姓饥寒交迫,甚至与卖儿卖女,晚辈听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如此的情况下,官府若是不能够拿出银子来赈灾,安抚百姓,这些人,随时都能够成为流寇的兵源。”

“晚辈在江宁县,想了一些办法,主要就是安抚百姓,让农民能够有饭吃,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安居乐业了,社会自然就稳定了。”

孙承宗忍不住开口了。

“苏大人,你说的这邪,很有道理啊,不过,这成立中兴学社,与解决农民的灾荒,包括剿灭流寇、抗击后金的侵袭,有着什么比如的联系吗,再说了,中兴学社远在南京,距离北方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苏天成微微愣了一下,看来孙承宗果然知道一切的事情。

“大人说的是,表面上看起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可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

“愿闻其详。”

“想要百姓丰衣足食,仅仅减轻他们的赋税,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若是他们没有饭吃了,田地里面没有收成了,不管如何的减免,他们依旧要饿肚子,这个时候,官府必须要拿出来银子和粮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这银子和粮食,不是凭空出来的,晚辈在江宁县的时候,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士绅富户和商贾,做出来贡献,让他们承担绝大部分的赋税,晚辈已经仔细调查过了,他们拿出来这些赋税,对自身来说,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

“这样的做法,比如侵害到士绅富户的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弹,晚辈在江宁县,与东林书院和复社,进行了辩论,士绅富户接受了朝廷诸多的恩惠,值此危难之际,也必须做出来贡献,他们应该清楚,流寇不能够被清剿,百姓的温饱不能够得到解决,最终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一些县城,被流寇攻破之后,士绅富户的遭遇,是摆在大家面前的,若是认为自己身处南方,不会受到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士绅富户上缴了赋税,确保了朝廷有着足够的收入了,如此一来,朝廷能够动用人力和物力,不断给予饥民和流民赈济,避免他们因为走投无路而造反,或者是抢劫作乱,此种情况下,朝廷剿灭流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晚辈的这些想法,必须要得到舆论的支持,毕竟我大明朝,读书人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且不说朝廷文武官员,就是社会上的诸多士子,也是受到众人尊敬的,他们的作用不能小觑,他们能够影响到一方的百姓,晚辈以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天下读书人形成共识,共同来应付危难,如此这等政策,就易于推行了。”

“中兴学社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团结读书人,吸引士子,学而优则仕,读书人都是关心朝政的,都是想着能够为朝廷尽力的,但不可能所有的读书人,都入朝为官,中兴学社成立了,能够让士子有地方说出来自身的想法,学社更能够传播朝廷的思想,感染这些读书人和士子,如此形成了良xìng的互动,一定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

“中兴学社之所以在南旧立,晚辈也认真考虑了,南方暂时富庶一些,更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在那里兴办学社,能够形成足够的影响,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团结读书人,真正形成重要的力量。”

孙承宗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老夫算是明白了,苏大人的考虑,可谓深远啊,苏大人在皇上的面前,曾经说过,做事情不能够一蹴而就,要慢慢来,看来这成立中兴学社的事情,就是具体的体现啊,老夫很是佩服,其余的话,就不多说了,需要老夫做什么,苏大人尽管安排。”

苏天成连忙站起来,对着孙承宗稽首。

“晚辈万万不敢随意安排,大人已经知道了里面的一切,晚辈也不敢多嘴了,晚辈就是有些担心,大人远离故土,是不是有些为难啊。”

“哈哈,这是什么话啊,老夫年纪虽然大了,但还能够吃饭做事,身体也没有问题,赔上这把老骨头,跟着苏大人到南京去,若是能够做出来一番事业,死也瞑目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