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从1983开始 > 第一百四十八章 什么叫国际幕后啊(花碧加更)

《便衣警察》的影响力超过了《四世同堂》和《凯旋在子夜》,是艺术中心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观众热情高涨,媒体上也出现很多评论性文章,专门探讨周志明这个人。

“我觉得打架那场戏是败笔,破坏了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所谓英雄,就是忍常人所不忍,及常人所不及,这样形象才圆满。”

“打架绝对不是败笔,恰恰是周志明性格的完善补充。以往我们塑造英雄,必须要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

就像《闪闪的红星》里,潘东子的母亲被烧死,一个十岁的小孩连滴眼泪都没掉,甚至还劝阻其他乡亲,说妈妈是x的人,绝不让群众吃亏!

这是灭绝人性的一种表现手法。

现在我觉得文艺界正从这个枷锁中走出来,从圣人变成普通人。周志明受了那么多冤屈侮辱,凭什么不能打架?”

就像后世讨论许三多一样,社会上也在讨论周志明。经历磨难考验,还能赤诚不改的英雄,无疑更受欢迎。

胡亚杰和伍玉娟尚未毕业,已经成了明星人物,在学校里远超同届,嗯,王志闻、巩皇等等。

京台脸面大涨,连续三年成功,完全认可了艺术中心的生产能力,据说经费还要再加。

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剧集本身之外,每天结束之后的小栏目,也获得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开播前录了几集,开播后根据观众反馈,又录了几集。

其中有个名字,被主创反复提及:

“《便衣警察》播到现在,广受观众朋友们的喜爱,有不少来信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那一段。我想问问林导演,这段戏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我不敢居功,整个拍摄期间,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大支持,是大家的功劳。像你说的开头那段戏,那是我们美术师小许的主意。

他很有想法,当时拿着分镜头找我商量,说能不能这样这样……我一看完全可以啊,于是就采用了。”林汝为道。

“我是在校学生,没具体拍过影视剧,出来就麻爪。许老师,哦,我们开玩笑,都叫他许老师。他给了我很大帮助,比如禁闭室那场戏,哎,简直不堪回首。”

“怎么个不堪回首法?”主持人问。

“坑人啊!”

胡亚杰忽然激动起来,手舞足蹈,“他把我骗进去,咔门一锁,灯一关,黑不隆冬我就在里面,然后外面也没声了……当时吧,剧组在导演的要求下,故意孤立我,让我找周志明的感觉。

我本来就压着一股劲儿,反正挺多情绪聚到一起,当时就喊啊,差不多拍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嗓子哑了,人也虚脱,导演一喊停,马上就给我送医院。

后来许老师请我搓了一顿,给我赔不是。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记得特清楚,就是演员体验角色,除了违法乱纪的事儿,都应该亲身体验一遍。

不过实际操作中,有些事体验不了,比如我演一个丈夫,媳妇儿外面有人了,我不能真体验体验这个感受吧?

所以他说得代入情绪……”

“许非不是管美术的么,还懂表演呢?”主持人疑惑。

“懂!他在剧组就像一块砖头,谁出问题了,找他,诶,准保给你填上。不然为啥叫许老师?”申君宜笑道。

“人家还是那个,哎主任,我能说么?”

伍玉娟示意郑小龙,见对方点头,才道:“人家还参演过《红楼梦》呢,正儿八经的演员出身,只是这次转幕后了。”

几期过后,终于轮到许非。

屁股往那儿一坐,稳如一位老泰山。

“许老师?”

“不敢不敢。”

“您别谦虚,前面那些人把你夸的世间少有,你自己有啥感想?”

“呃,这部剧能受到观众喜欢,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做了点微小的工作,一个地方小演员,调到首都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必竭尽全力完成每一个任务……”

“您别听他胡咧咧!”

赵宝钢看不过去,吐槽道:“我跟您讲啊,这货就是剧组一霸,把我们指挥的团团转。要不是老太太镇着,指不定作什么妖呢!”

“你也听他的?你不是副导演么?”

“那也得听啊!因为他从不胡搅蛮缠,跟你讲道理,然后我还说不过他。比方施肖萌家里要摆一盆花,我找了盆月季,他找了盆茉莉,说月季俗了,施肖萌对爱执着,蕙心纨质,用茉莉好。

我就被说服了,虽然咱也不知道啥叫蕙心纨质,但听着很牛逼,啊不是,很厉害……”

“许老师是美术统筹,冯晓刚是美术师,他这么年轻却要负责整摊事务,工作中有什么摩擦和趣事么?”

“诶,您这是挑事儿啊……”

冯裤子砸吧砸吧嘴,道:“主要是我们工作氛围好,职务上有划分,但事情都一起商量。谁的点子好,就用谁的,许老师才高八斗,被采取的时候比较多。”

咝!

电视机前的尤晓刚,终于忍不住擦了擦汗。

………………

“干杯!”

《便衣警察》大结局当天,李沐组了个局,请中心全体人员吃饭。主任兴致高涨,坐下就定调子:

“不用给我省,花的是奖金,可贵的点!”

“哇哦!”

一片欢呼。

赵宝钢嚼着花生豆,随口道:“又发奖金?个人有没有?”

“有,过几天就能批下来。”

“嘿嘿,那敢情好,一年奖金发的比工资都多。”

“……”

许非算了算,还真是。年初发了五百,这次差不多是一百,工资每月五十,明明白白。

不多时,饭菜上来,分了三桌。

李沐喝着小酒,其实压力也大,生怕下一部砸了,低声问尤晓刚,“《胡同人家》怎么样,还有需求么?”

“筹备的非常顺利,现在就差完善剧本了。”

“那就好,你有经验,好好干!”

他转过头,又对郑小龙道:“对了老郑,央视说要买《便衣警察》,这事你对接一下。”

郑小龙点点头,许非却惊讶,“央视还买咱们的剧呢?”

“全国电视台都粮荒,不买播什么?不过人家面向全国观众,不像我们。”

“那价钱怎么谈的?”

“1分钟15块钱。”

what????

许非瞪大眼,“国家规定的价格?”

“嗯,死价,谁也不能动。而且不叫买卖,叫交换。”

我勒个去!

《便衣警察》12集,每集45-50分钟不等,就按600分钟算,9千块钱。

也就是说,别家电视台交换这部剧,只需花9千块钱。100家电视台来买,也不过90万关键是,还木有100家。

成本45万,压根赚不回来。

许非头一次接触这方面,非常惊奇,看来电视剧跟电影差不多,都是统购统销啊。

所谓统购统销,是跟苏修学的体制。

首先建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中影。然后在各省、市建立发行机构,电影厂负责生产,片子一经完成,即被中影按固定价格一次性买断,再按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发行到各家影院。

所以这年代拍电影、电视剧,大部分亏钱,但没关系,国家给拨款。

总之,不科学。

(七夕快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