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从1983开始 > 第二百六十三章 也算一号人物

从1983开始 第二百六十三章 也算一号人物

作者:睡觉会变白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51:09 来源:笔趣阁

今年冬天的雪特别多。

元旦前下,元旦后又下,下的是铺天盖地,搓绵扯絮。一家电影院里,刚刚散场,观众谈论热情的往出走。

“这片子怪了,不关灯也不上床,但真他妈过瘾!”

“嘿嘿,确实过瘾,我有空还得看第一遍!”

“写这片子的哥们准跟我们这样的人一块混过,今后只要这哥们写电影,我非看不可。”

“拍的什么啊,看不懂!”

“就是,乱七八糟的,就是一群盲流!”

冯裤子叼上根烟,晃晃悠悠的下台阶,又激动又失落。

这片子叫《顽主》,年前上映,自己已经看第五遍了,每一遍都像那哥们说的:真特么过瘾!

《顽主》并未引起主流舆论的关注,顶多来一句“离经叛道之作”,喜欢的人贼喜欢,讨厌的人贼讨厌。

它从最初就背离了大众思想,留下的无非是荒诞的故事,前卫的表现手法,性感的潘红,以及彩蛋般的“伊莲服饰”赞助。

京城观众的接受度还要高一点,因为有胡同在前,明白这是一出特别的讽刺喜剧。全国范围就不行了。

很多事物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焕发出光彩。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徐老怪的《青蛇》,还有这部《顽主》。

冯裤子冒着风雪走在街上,想回家又不想回,心里闹腾,觉得自个一事无成。

路过一个书报摊时,忽地一顿,扒拉开碎雪,抽出一份文艺类的报纸。有篇对去年文艺作品的总结,醒目的几行字:

“刚刚过去的一年,汪朔有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分别为《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大喘气》……本报采访了米加山导演,他称之为汪朔年。”

汪朔年……

虽为一家之言,但能在名字后面挂个“年”,得牛逼到什么程度。

冯裤子攥着报纸不语,想起自己这几年,想起赵宝钢,想起一夜成名的葛尤,还有那个碾压全场的年轻人,感慨万分。

唉,还是得抱大腿啊!

…………

《顽主》体现了一定热度,许非的赞助就是有价值的。

潘红的电视广告提上日程,男装也要启动,一摊子事,不过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胡同人家2》。

中心办公室里,许非正埋头写着宣传稿,俗称“通稿。”他准备跟《京城青年报》合作,搞个抽奖活动。

买一份报纸,在观众互动版块里会有关于电视剧的问答题。将其剪下来寄回报社,随机抽取数名观众与主演一起茶话联欢。

今年春节独霸,是全京台的野望。

不多时,他写完了一篇,扔给对面的冯裤子,冯裤子接过去校对。

郑小龙从外面闪进来,pia甩下一张大红请柬,“给你的!”

“哟,您二婚啊?”

许非习惯性嘴贱,翻开请柬一瞧:“送呈各位亲朋好友,订于某月某日某地,举办乔迁之宴,恭候光临!

汪朔谨邀。”

“怎么个意思?”

“搬新家。”

“不是,我说他搬个新家得瑟什么?还至于发请柬?”

“那孙子现在火了,听说买了套三室大屋,还有一套意大利真皮沙发。去年又有了孩子,人生巅峰。”

“哦,所以显呗显呗。”

许非明白了,“那就去吧,还有谁?”

“小明、马爷、海晏他们,反正就那帮人。”

郑小龙走了,许老师耸耸肩,继续写稿。

冯裤子却眨巴眨巴,借故跑出门,鬼鬼祟祟的溜进副主任办公室,“嘿嘿,主任。”

“有事儿?”郑小龙一愣。

“那个,前两天看了场电影,就那《顽主》,特喜欢。您刚才说有席面,我能不能跟您见识见识?”

“……”

郑小龙瞅瞅他,明白啥意思,此人也算勤勤恳恳,不好拒绝,“行吧,你跟我一块去。”

“诶诶,我这叫借佛见佛,谢谢主任。”

…………

《一代女皇武则天》,每天一集,播了四十天终于结束。

京台热度丝毫未减,因为观众最期盼的事情很快要来了,《胡同人家2》!不算媒体宣传,光第一部积累的死忠粉就开始自发行动。

消停数月的《对话集》重出江湖,街头巷尾又想起了被大魔王支配的恐怖。

汪朔的日子选得好,正在开播当天。

上午,干冷。

许非裹着大棉袄赶到饭店时,里面已经非常热闹,门口放着鞭炮,还停着几辆小轿车。

汪朔去年生了个女儿,爱的不行,但他跟父母住,三代人不方便。

他就租了一套两室两厅的,添了几件不称心的家具,捡了件朋友淘汰的沙发,心气并不顺,表示“一年后我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我特么一头磕死!”

什么叫志得意满?

就是把自己吹过的牛逼都实现了,这就叫志得意满。

“恭喜恭喜啊!”

“同喜同喜,自个找地儿坐,随便闹腾。”

许非过去打招呼时,那货笑的跟新郎官似的,媳妇儿在旁边帮忙招待,爹妈抱着孩子。

他抹身找地方,见老马冲自己招手,遂过去那桌。除了海晏都是“生脸”,老马介绍:“这位莫言,肯定听过吧,《红高粱》那个。”

“这位苏童,《妻妾成群》。”

“这位刘恒,《狗日的粮食》。”

“这位刘震云,《塔铺》。”

“这位魏人,《天镇老女人》。”

“……”

每一位拎出来,都是在文坛有字号的,结果一见就是一打。

紧张嘛?

不紧张。

许非跟大家问了好,非常纳闷,“这桌都是文学圈的老师,你把我影视圈一后辈拽来干什么?”

“认识认识,一会有事找你帮忙。”

马卫都神神秘秘的还不说,许非暗嘁了一声。没多久,郑小龙也过来了,几人刚好成一桌。

而那边,冯裤子孤家寡人,没人理。

或者说,没人认识。

他攥着瓶汽水猛喝了几口,还是凑到跟前,“汪老师好!”

汪朔一愣,“您哪位?”

“我是艺术中心的,跟郑主任过来,特别崇拜您,跟您打个招呼。”

汪朔仗义,但本质上看不上大多数人,敷衍道:“哦,随便坐吧。”

“诶诶!”

冯裤子点头哈腰,咧开一嘴烂牙,“哎哟,今儿不虚此行,可谓抬头望见北斗星。”

嚯!

汪朔一下子舒坦了,看这人顺眼不少。

您听听,抬头望见北斗星!

一般人能想出这话来?

请的人不多不少,摆了几桌,大部分吃完就走了。中午时分酒席散场,比较亲近的去家里看看新房。

这回冯裤子可跟不了。

那帮作家随同,许非也被拉着,愈发纳闷:我跟你丫没这么近啊?

一群人上楼,京城新盖的商品房,周围没啥设施,设计也烂,就是三室一厅特宽敞。

“这就真皮沙发啊?”

马卫都动作快,啪叽抢个好位置,屁股颠了颠,“你还别说,跟一两百块钱的就是不一样。”

“这多少钱来着?”

“一万二一套,还不打折。”

“一万二?”

即便都是成功人士,也被惊着了,一篇小说稿费才多少啊?

汪朔夹着烟,妥妥臭显摆,乐道:“我是消费一步到位,省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产生更新换代的念想儿。”

“嗯,在理。兜里一万三,花一万二,这样没杂念。”

“有理个屁!人家挣多少,你挣多少?”

“就是,汪朔年没听过么?”

“你顶多一座金熊奖,人家一年上四部,还不用刨地种高粱。”

“嘿!”

面对一帮同行的戏谑调侃,汪朔毫不谦虚,手一挥,“甭说废话,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趟。”

“噗!”

话音落下,就冒出一声笑,汪朔一瞧,“许非,你小子又怎么着?”

“没事,就觉着在电影产业初级阶段平趟的,也挺有本事。”

许老师实话实说,这位对**十年代的影视剧确实有着莫大贡献。

“瞧见没有?瞧见没有?当众挑衅!”

汪朔摸出一盒烟,比比划划,“什么特么的叫初级阶段?你不说出点道道来,今儿甭走。”

“呃……”

许非扫了一圈屋里人,都是大佬,但大佬归大佬,隔着行呢。

“这个太复杂,我简单说啊,就比如类型区分。

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在美国起来之后,很快变成一种大众娱乐。当时审查制度很严,主要有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三类。

但这不算真正的类型片,要等到一战过后,有声电影出现,类型片的概念才正式确立。

第一个,有规范化的审美。

第二个,有标准化的生产。

第三个,附带社会涵义,政治也好,文化也罢,反正是一种体现。

这叫类型片,当然我们也有,比如抗战片,得心应手。

在一战之后,美国已经出现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很多类型,二战时,纪录片又开始大量冒头。

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思想后进,反传统电影出现,独立电影也跟着来。

七八十年代,妇女受到重视,女性电影又开始了。

那么到今天,这些东西已经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可以随时提取。一部电影在诞生之前,投资人和创作者就已经知道,这是部什么类型的电影,该怎么去拍,对应的是哪些群体。

独立电影不包括,那是另外一个范畴。

如今世界上常见的类型片,动作、黑帮、科幻、西部、悬疑、喜剧、人物传记、**、战争、爱情、公路等等,而且可以再度细化。

不说西方,就说香港,有部《八星报喜》。

里头有爱情,有喜剧,吵吵闹闹乱七八糟,甭管什么矛盾,最后肯定冰释前嫌,大团结结局。

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春节档上映,图的就是个喜庆。

这种电影归不到爱情片,归不到喜剧片,它可以叫贺岁片,或者合家欢电影。它的价值就是在春节上映,捞一笔就走。

可我们不行,我们能大年初一去看电影么?

不能,社会水平摆在这里。

类型片的繁荣和成熟,是衡量一国电影的重要标准。我们没有,不仅没有,连电影产业和市场都没形成。创作者跟观众不对接,电影跟资本不对接。

国家体制,野蛮生长,从上到下明明白白。

这就叫初级阶段。”

“……”

许老师当着一帮作家的面侃侃而谈,屋里鸦雀无声因为都不懂。

说完了,马卫都瞅瞅莫言等人,那意思是:怎么着,没找错人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