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从1983开始 >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变革4

从1983开始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变革4

作者:睡觉会变白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51:09 来源:笔趣阁

某省电影公司。

代表刚从京城出差回来,进办公室就嚷嚷:“小李,把那个什么资料拿来!”

上下级就有这种默契,一个不清不楚,另一个居然也明白,属下颠颠递过一份文件。他翻了两页,盯住一行字:

“《初恋五十次》?哼!”

“姓许的在市场火了几年,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小李,马上联系各家影院,叫他们来开会!”

“您这是……”

“只要今年不放这个什么初恋,以后都好说,快去!”

属下不敢言语,但还没等出去,一人先跑进来:“老王,老王!”

“干什么慌慌张张的?”

“你看看这个!”

砰!那人甩下一本《新影视》,封面大大的标题:1999特刊——我国电影院生存现状调查。

代表心里一抽,忙翻开来。

《新影视》每期都很厚,特刊占了三分之一,文字详实,图片丰富,一条条跟读者掰扯,先从调查报告写起:

“泉城,小广寒,1906年营业,堪称中国最早的影院,后改叫明星电影院。

我遇到了一位老观众,他兴致勃勃的对我讲起,1978年《追捕》在泉城上映。

‘那时我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买了一张夜票,凌晨三点起床去看四点的电影,回家就被母亲揍了一顿。

那时候火啊,我现在还记得台词: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一直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

他忽然格外认真,带些怀念的指着明星电影院,‘我已经很久没去看电影了。’”

“株洲,人民电影院。

66岁的林继荣刚退休不久,他是株洲第一代电影放映员。他儿子林艺翔在1987年进入人民电影院,成为第二代放映员。

‘最早那会没有座椅,都是长条凳,能容纳1000人左右。我记得放《上甘岭》《卖花姑娘》,一天排8场,场场爆满。

当时叫重点片,提前两三天才能买到票,有时还卖站票。到我儿子就不行了,头两年影院着了一场大火,重建后就改小了。

只能坐300-400人。

别的地方租出去呗,舞厅、录像厅、游戏厅,还有饭店。也没人看电影了,有时我过来坐,一天都没人买票。”

“成都,胜利影剧院。

旁边的茶园里,40岁的陈师傅回想着当年的繁华。

“纪录片5分钱一场,普通银幕的两毛钱,遮幅式的2毛5,宽银幕的3毛。那会放《庐山恋》,真是全城轰动。

现在票价都涨了,市里有些影院涨到10块钱,胜利还是两块五。可两块五都没人看,一天不如一天,听说过了年就彻底不放了,改成羽毛球场。

那些座位能留着,退休职工开会用一下……”

一座城,一座影院,一个见证者,一篇短文,一幅照片。可看在某些人眼里,却似一柄柄刺刀刺进心脏,全身发凉。

影院经营环境不好,谁都知道,但没有一个人去仔仔细细的调查,然后拿出报告来。

有报告,没报告,意义完全不同。

而此刻,就有这么一大篇东西,赤果果的呈现在全国电影系统职工面前,且不断向外扩散。

“……”

代表一时说不出话来,“这,这,这不对啊!”

“你再上网看看吧。”

代表还不会上网,来人帮他登上搜狐,很多内容都是转载《新影视》,但言辞激烈程度远胜纸媒,尤其那个专题:

“中国电影将死!”

“谈判成功,入世在即,这场漫长的马拉松要抵达终点了。而就在我们将迎来前所未有之开放时,中国的电影人却没有雀跃的心情。

大家高呼狼来了,研讨会一个又一个,却连最基本的前景认识都没有达成一致。

相对电视艺术的高歌猛进,我们的电影竟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现有的这盘棋能叫市场吗?

今年在引进片禁映半年的情况下,全国票房预计下跌50%,而细数前五年,进口大片已经占去了2/3的份额。

……

制作、发行、放映,审查、创作、拍摄,从上到下不一而足。

各省公司的垄断根深蒂固,以不给大片拷贝为由,死死卡住影院的脖子。

视影院为自己公司的禁脔,视公权为私权,视大局如无物,视改革为绊脚石,视即将到来的开放大潮为自身苟延残喘的乞活养料!

……

以这样的环境迎接入世后的大市场,中国的电影业能回答‘准备好了’吗?

中国电影将死!”

早期的互联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啥都敢说啥都能说,比这激烈的数不胜数。

但这篇内容,已让当前几人心惊胆战,手足冰凉,那点被潜规则保护的龌蹉心思一下子被揭开。

杀人诛心!

文章之后,还有个调查投票:

“你喜欢看电影么?”

“你觉得中国电影的未来会如何?”

已有数万人参与,喜欢41%、不喜欢20%、一般般39%。

会崛起21%、会消亡18%、会被好莱坞侵吞融合34%、不关心27%。

而bbs上,一篇文章热度极高,评论众多:

“中国人爱看电影么?

这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可能许多人回答,电影就是休闲,看也行不看也行,影响不了生活。何况现在有那么多娱乐方式,不差这一个。

我起初认为自己也是这个观点,但仔细思考,在我28年的人生里,电影居然不似我想象的那么可有可无。

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在村里放的那场露天《少林寺》,我趴在草垛上看,不知不觉睡着了,被我妈一顿好找。

后来上了学,组织看《少年犯》,当时不太懂,只觉每次看电影都跟过节一样。

等上了大学,生活费有限,舍不得去影院。

再后来工作,闲暇时间少了,可我每年仍去看贺岁片,自然也有大船。

哪怕现在,我和媳妇热衷于电视剧和vcd,我也不能说自己不爱看电影。

就在刚刚,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聊起这个话题。她很开心的跟我讲她那个年代的回忆,《刘三姐》《阿诗玛》《卖花姑娘》……

电影,好像是一种休闲方式,但它又不仅仅是这些。”

…………

历史上,在90年代从未有过大规模、详细的,针对影院的调查。

现在有了,整整花了半年时间。

白纸黑字,照片清晰,一座座萧条的影院,毫无保留的呈现在百万读者跟前,并迅速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有理有据,这四个字非常非常重要。

这是广电委托《新影视》做的调查,师出有名。

而这份报告递到大领导桌上。此后几天,田领导、吴孟臣、韩三坪,包括许老师,轮番被叫去询问。

电影业不再暗潮涌动,全摆在明面。

所谓的50万大军横竖睡不着,只从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改革!

(还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