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敦煌天机 > 第147章 画中机(1)

敦煌天机 第147章 画中机(1)

作者:飞天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05:16 来源:笔趣阁

“我们是来找左丰收的。”我缓缓地说。

“是啊,我们是来寻人的,但寻人的意义何在?找到他又能怎么样?将他带回罗盘村去又能怎样?难道这就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吗?”宝蟾问。

我被她问住了,这种“天问”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属于亘古无解的最高端哲学问题,即使是柏拉图、康德之流,也无法说出令每一个人都信服的答案。

“宝蟾,盲目思索那些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完成一件事又一件事,亲力亲为去做,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我回答。

这是我的答案,但又并非最佳答案。

就像我在敦煌三年,的确是在做事,只不过连自己都说不清这样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罢了。

“一进谷中,思维只会更混乱。那里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繁复的人生,不管它属于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把人带入某段历史故事之中,无法自拔。”宝蟾说。

我理解她的意思,之前观看澜沧江岩画时,的确也有过同样的困惑。

或者说,不单是岩画,其余任何一种绘画流派,包括国画、花鸟、写意、山水、工笔、彩绘、素描之类,都会出现令人欲罢不能、无法回头的“亚幻觉”。

普通人会将其称为“艺术的魅力”,但在玄学高手看来,这就是被画作催眠的一种表现。

“找到左丰收,我们就返回。在找到他之前,我们不再横生枝节,过多地考虑其它变化。”我说。

只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着手去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夫子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求学、治学的真理,而且是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借鉴的普遍标准。

大道至简,唯有达到“至简”,才有勇气开启下一页。

“好吧,好吧。”宝蟾点头。

她带头穿过石隙,我侧着身子跟在后面。

风声呼啸,将她的头发吹得横飘起来,打在我的脸上。

起初我并不在意,但她的发梢上有着独特的暗香,传入我的鼻子里,令我微微有些头昏。

我倏地警醒,马上屏住呼吸。

从罗盘村动身之前,她是涉险救夫的左夫人,而现在她却是宝蟾,一个神志略显恍惚的蛊苗中人。所以,我再也不能轻易将她视为自己人,而必须保持距离。

我无声地停步,等她出了这道接近十米长的石隙,我才加快脚步,横向移动,快速通过。

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保存岩画的地方大同小异,都是山体横向探出之后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岩洞,既不影响空气流通、日光射入,又不会被雨雪浸润冲刷,才能完整保留住以任何材质刻在、画在壁上的原始图画。

眼前的岩画谷规模巨大,向前望去,至少有直线三百米的天然岩穴。按照宝蟾的说法,直线尽头还有通道,总长度接近一公里。

岩穴的开口是在左侧,岩画集中于右侧四米高的石壁和岩穴顶部。

与澜沧江岩画不同,敦煌岩画非常密集,很多地方都是多重覆盖,后面画上去的图形穿插于其它图形的空白处,线条错杂,颜色各异。

我明白,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效果,是因为敦煌自古就是边疆重镇,人口流动性大,远远超过澜沧江那种崇山峻岭中的不毛之地。一万个人在岩壁上作画跟十个人作画的痕迹绝对不同,前者密密麻麻,后者却是稀疏可数。

同样道理,考古学家研究敦煌壁画时发现,很多地方是多层覆盖、数层作画的结构。也就是说,后人为了能在有限空间内继续留画,只能用混合泥土将各个洞窟的墙壁重新覆盖,再在新壁上作画。笼统说,敦煌壁画的总量是可以用单层面积乘以三倍来计算的,只不过现代人为了保护这一文明古迹,不舍得揭掉表层而已。

众所周知,近代某位国际绘画大师就曾做过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探求方法,将敦煌数个洞窟的壁画表层、二层揭去,露出下面的最原始画作来,从中汲取佛教绘画艺术的精髓。

这件事成为大师一生的不洁之处,永远无法洗白。

岩画与莫高窟壁画不同,当后代、后后代的笔触落在岩壁上以后,势必会破坏前作,形成了混合作品,甚至将各个朝代的不同事物特征完全混淆。

“左丰收并不在这里,会在前面吗?”我问。

宝蟾有些迟疑:“我本来以为他在这里的,如意虫也是这样告诉我的。”

我侧耳倾听,岩洞中只有风声,除了我们的呼吸之外,再没有第三者的人声。

“如意虫说,有人在持诵佛经,超度左丰收,是吗?”我又问。

宝蟾点头:“的确如此。”

我向前一指:“走吧,我们绕过那里,看看到底有没有人?”

其实,只要踏入岩洞,就很清楚洞中没人,更不会有人诵经烧香超度亡灵。洞里的风是从前方吹来,又从我们身后的石隙吹出去。那么,拐角那边有人做法事的话,其人声、香烛气味就一定会飘过来,送入我们的鼻子里。再说,谁会选择这种地方超度?山外有的是平坦开阔之处,足够容得下数千人的超**事。

此刻,我仅仅是怀疑宝蟾释放的如意虫出了岔子,并未想到其它解释。

我们一直向前,走到直线尽头右拐。

前面也是一条近三百米的直线岩洞,其结构与第一段近似。

当然,站在拐角处一目了然,洞中无人。

“还有第三段岩洞,就在前面。”宝蟾向前指了指。

“也许左丰收不在这里,也许……是你的判断出了问题,或者如意虫的判断出了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所有疑问。

我们加快脚步,很快就到了第二段岩洞尽头,转入第三段岩洞。

事实很清楚,左丰收没在这里,洞中只有我和宝蟾。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宝蟾喃喃自问。

“放如意虫出来,再次确认一下?”我提议。

我不迷信苗疆蛊术,但也不否定它的神奇之处。这种情况下,现代通讯工具根本派不上用场,那就只能求助于如意虫了。

“如意虫从不出错。”宝蟾回答。

她背靠岩壁,将左手的食指放在口中,轻轻一咬,指尖上立刻涌出了一颗黄豆大的血珠。

“如意虫,不要负我,饱食而游,自在天下,去吧,去吧……”宝蟾低声召唤。

那四翅的怪虫从她胸襟下面缓缓爬出,沿着她的左臂向下,停在食指指尖上。

“如意虫,求天天应,求地地灵,鲜血饲汝,不要负我,去吧,去吧。”宝蟾再次低语。

那怪虫的模样类似于蜻蜓和鸣蝉的结合体,头部下方也有一条两分长的灰色吸管。它在宝蟾指尖上停了一停,并不主动吸血。

等到宝蟾第三次召唤时,怪虫才再次向前蠕动,将那吸管插入血珠之内。

苗疆炼蛊师饲养蛊虫的方法千差万别,但饲主往往为了保持蛊虫与自己的深度灵**流,最终总会用自身的血、肉、骨喂养蛊虫,相当于**和精神上的高度自残。

在很多养蛊秘笈上都提到过,炼蛊师能不能突破“以血肉骨养虫”这一关,正是从低级炼蛊师跃升为高级炼蛊师的关键。

唯有打破人性上的禁忌,才能成为一流的炼蛊师。

当然,一旦突破禁忌,那么炼蛊师就必将走向“半人半虫”的不归路,再也无法恢复为正常人。也就是说,到了“人虫合一”的境界后,人即虫,虫即人,一旦炼蛊师动了“还俗归凡”的念头,立刻就会引发蛊虫反噬其主,非死即残,惨不忍睹。

既然宝蟾已经到了“以血饲虫”的境界,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妻子,过养儿育女、举案齐眉的正常生活,这正是她说“世上没有左夫人”那句话的原因。

怪虫吸完血珠之后,从头至尾,背上出现了一条半寸长的鲜红血线。稍后,血线晕染,其四只翅膀也变成了殷红色。

“找到它,去吧。”宝蟾高高地扬起左手。

怪虫振翼而飞,但只在空中盘旋了半圈,就落下来,回到宝蟾手上。

“怎么回事?”宝蟾愕然。

我向四面望去,岩洞中空荡荡的,除了岩画,的确没有任何人迹。

“他不在这里……如意虫,你到底要告诉我什么?”宝蟾把左手举到眼前,盯着那怪虫。

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就是蛊虫失去灵性,无法寻找目标。

“以前出现过同样状况吗?”我问。

“从来没有。”宝蟾低声回答。

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左丰收在这里,或者曾经来过这里,而其踪迹和气味至此突然消失,所以如意虫所找到的,就是左丰收最后的落脚点。蛊虫的思维模式很简单,追踪手法与警犬类似,它所认为的终点就是‘无法继续追踪之处’,而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好了,我们已经无法借助蛊虫的力量了。”我说。

宝蟾嘶声反驳:“你错了,如意虫告诉我,他就在这里。以前我们测试过,每一次都不会出岔子。这一次也不会出问题,他一定在这里,只是我们……我们看不见他。”

说到此处,宝蟾猛地打了个寒颤。

通常意义上,如果我们感受到一个人却“看不见他”,那就只有用灵异学来解释了,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鬼魂”。

“世界上没有鬼。”我淡然回应。

无论是从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出发,我都否定“鬼魂”的存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某个人是看不见的,那他就不存在于人类的可知范围之内,即“未知之地”。

他是“未知、不知”的,那我们又怎么能用“鬼魂”来代指他呢?

“如意虫能看到他,一定是这样,他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但如意虫能看到……”宝蟾有些心慌意乱。

我纠正她的话:“蛊虫只能感受到蛊虫,而非人类。如意虫的工作原理是虫与虫之间的生物学联系,不存在其它的交流通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