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无限召唤 > 第0954章 贾诩烦恼何人懂

三国之无限召唤 第0954章 贾诩烦恼何人懂

作者:堂燕归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4:02 来源:笔趣阁

坐在车上,贾诩打开杨定塞给的纸条。

纸条上,只有四句话:遇风则飞,遇水则沉;遇火则灭,遇谷则生。

贾诩微微一笑。

见僮儿伸着脖子,索性把纸条递给他。

僮儿跟随贾诩多年,不仅识文断字,也学了不少能耐。

贾诩问道:“可知其意?”

“懂一些,但不全懂。”

“说说看。”

僮儿道:“方才先生说,先生名中带羽字,这几句话便是说先生的。羽毛遇到风,就能高高飞起;被水打湿,就飞不动了;遇到烈火,就会燃烧;只有在山谷里,才能安稳下来。先生,小子说得对吗?”

贾诩点点头:“能理解到这般程度,不错。但其中有一个字,你读得不对。”

贾诩指着“谷”字,道:“此字多种读法,在此,应读为裕。”

“哦……”

僮儿年纪尚小,理解不了这几句谶语深层的含义。

贾诩是人精,当然一清二楚。

正如僮儿理解的那样,袁天罡写的这几句谶语,以贾诩名中“羽”字为寓。警告贾诩,择主不慎的后果。

……

遇风则飞,当然是指杨广。

杨广冒名董卓,已不是秘密。

杨广之杨,可以解读为飞扬之“扬”,代表着风。

风,能令羽毛飞扬,却不能带给羽毛安稳。

遇火则灭,当然是指刘芒。

刘芒的芒字,本和火没直接关系。但刘芒的表字“绛天”,出自张衡的《思玄赋》,“扬芒熛而绛天兮”,说的是火光四射染红天。

遇谷则生,当然是指刘裕。

正因此,贾诩才指点僮儿,说“谷”这个多音字,应该读成“裕”。

只是,纵如贾诩这般聪明之人,也没能理解“遇水则沉”,所指为何……

……

李傕着急见贾诩,自是为洛阳军进兵潼关之事。

贾诩一进屋,李傕便把他拉到地图前。

指指点点,说了一通洛阳军的行动路线。又指着地图上,左冯翊东部地区,说了应对洛阳军的想法。

李傕的想法之一,是从临晋守军中,抽出大半兵力,赶往东南的芮乡。

芮乡,只是一个小小村聚。

处于渭水和黄河的交界处,与潼关隔水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洛阳军郭侃部,乘船进入渭水,第一目标,正是芮乡。

李傕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趁敌立足未稳,歼灭之!

其它想法,贾诩没有异议。

唯独对临晋的调整,贾诩听后,大摇其头。“将军,万万不可!”

贾诩若反对其它部署,李傕都能理解。但李傕怎么也没想到,贾诩唯一反对的,竟然是这一条。

贾诩解释说,敌郭侃部,只有区区三千人。无论是在左冯翊,还是南渡渭水,进入京兆尹,都只能骚扰,而构不成真正的威胁。

洛阳军真正的威胁,是尚未正式展开行动的河东徐世绩部!

左冯翊和河东,虽然有号称天险的黄河阻隔。但是,西凉军没有战船,黄河对西凉军而言,是天险,对洛阳军而言,却如同坦途。

而芮乡,貌似重要,却不过处于两河夹峙的弹丸之地。地域狭窄,根本无法集结大军。

相反,芮乡北面,紧邻临晋的王城,才是要隘之地!

王城(今大荔县东),本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大荔戎国的都城。

秦伐大荔后,新建了临晋城,王城废弃成村聚。

王城东面,隔着黄河,就是河东最大的渡口——蒲坂。

贾诩认为,虽然,徐世绩在黄河岸边,开辟了百余个渡口,但蒲坂一定是河东军主力西渡的重点。

坚守王城、临晋,才能确保左冯翊腹地安全。

至于芮乡,貌似重要,却可视为鸡肋之地。

李傕本已打定主意,就要下达命令了。

经贾诩一番劝说,李傕又犹豫了。

郭侃的三千兵马,像是一块肥肉。

一口吞下,一定很香!眼睁睁看着不吃,谁都忍不了。

李傕犹豫,反倒给了贾诩灵感。

“将军,某有一计……”

贾诩低声讲解一番,李傕大喜!

……

回去的路上,僮儿见贾诩闷闷不乐,不禁问道:“先生不快,可是将军不听先生之言吗?”

“非也。”贾诩努力挤出一丝笑容。

贾诩的苦衷,无人能理解。

为幕僚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辅佐一个言听计从的主公。

所献计谋被采纳,才能体现幕僚的价值。

李傕正是这样的人。对贾诩言听计从,深信不疑。甚至,可以说,李傕是贾诩的知音。

贾诩之所以烦闷,也在于此。

遇知音,难。

遇明主,亦难。

李傕是个好知音,却不是个好主公!

贾诩十分了解天下诸侯,更了解李傕。

李傕这个主公,实在没法和天下诸侯相比。

他没有刘芒的信义和勇气,没有曹操的果断和狡诈。也没有刘备的宽仁,袁绍的出身。甚至,李傕连杨广的狠辣和袁术的野心都没有!

换言之,李傕不仅才疏学浅,还胸无大志。

而贾诩,不夸张地说,在各路诸侯的所有幕僚中,也可算作佼佼者。

如此大才幕僚,阴差阳错,辅佐了如此差劲的主公,叫贾诩怎能甘心?

贾诩不是没动过心思,想离开李傕。

但是,李傕言听计从,叫贾诩如何能下得了这个决心?

走,对不起良心。

留,对不起一身才学。

说实话,有些时候,贾诩很希望李傕不采纳自己的建议。

这样,拂袖而去,另择良主,便不会有愧疚之感。

可李傕偏不!

就像今天这样,虽然有的时候,两人意见相佐,但只要贾诩稍加解释、劝说,李傕便会抛弃自己的想法,而顺从贾诩的意思。

这……

对幕僚而言,是一种求之不得的幸福。

但对贾诩而言,又是一种无法挣脱的羁绊。

“唉……”贾诩唯有一声叹息……

僮儿甚是机灵,见贾诩闷闷不乐,便没话找话,试图帮贾诩解忧。

“先生您说,今儿,小子做事,是否有欠妥当?”

“你指什么事?”

“就是杨整修大人之事啊。小子怕李将军等得着急,便催着先生走,而杨整修大人尚在,是否有欠礼数?”

“娃儿勤于动脑,甚善。此事,并无错。娃儿催促,乃为帮吾解困。对杨整修大人而言,娃儿所为,也许有欠礼数。但对吾而言,娃儿便是尽心尽责。”

僮儿高兴了。“小子是先生的僮儿,自然要对先生尽心尽责。”

贾诩爱惜地抚摸着僮儿的头。“这便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贾诩教导僮儿,却也开导了自己。

既然受李傕之托,唯有尽心尽责,忠于其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