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天唐锦绣 > 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轩然大波

天唐锦绣 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轩然大波

作者:公子許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4-03-10 15:45:06 来源:笔趣阁

听着许敬宗的诛心之言,裴怀节面皮不受控制的抖了抖,然而无论他心底如何仓惶焦急,正如房俊所言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每多延误一刻,就有可能更多一名

官员认罪、认罚、定罪。

但是让他下令就此取消抵制,并且做出巨大让步来弥补之前做下的错误判断,又如何甘心?裴怀节忽然意识到不对劲,既然是颁行天下的诏书,自应明示天下,会有无数信使自长安出发奔赴天下各地,所有驿站都启动,信使抵达各州府之后,再由

州府层层向下传递诏书。

河东盐场虽然非是州治府治之所在地,但房俊与“三法司”汇集于彼处,自然应当有信使前往。相比于长安至洛阳,明显长安至河东盐池所需时间更快,理应房俊等人先一步接到诏书。可为何他们仿佛不知此事,却倾巢赶赴洛阳而来,一来就雷霆万钧

的展开审讯,完全不在乎河南府上下是否因此做出过激反应?

唯一的解释,就是房俊等人已然知晓诏书内容,所以打了一个时间差,先行一步前来洛阳审讯河南府官员并迅速定罪,将这些人的罪行定成铁案。

如此,在诸多官员被定罪且废黜“赎买”制度的情况下,自己必须做出巨大让步,否则岂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被定罪的官员从此仕途断绝、永不录用?

正如许敬宗所言,这些官员都是各家最出类拔萃的子弟,这样的杰出子弟每家能有多少?

若一朝覆灭,河南世家自此将一蹶不振……

裴怀节惊怒的看着房俊、许敬宗,好歹毒!若事先得知诏令之事,河南府官员自然不会伏首认罪,如此便不会深陷其中导致处处受制,即便妥协退让所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太大,而现在人为刀俎、我为

鱼肉,只能任凭宰割。

在官员们已经认罪的情况下,想要“三法司”取消审讯结果不予追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简直不敢想……许敬宗却是不知房俊背后的谋算,此刻也并未想到这一层,见裴怀节又惊又怒的瞪着自己,心底升起一股折磨猎物的快感,遂笑着道:“裴府尹可是想明白了

其中利害?还是应当抓住机会才行,现在殿下坐镇于此,尚可命‘三法司’网开一面,可若是等到殿下改了主意,旁人就算有心照顾河南府官员,亦是有心无力。”

裴怀节知道眼下并非怨愤之时,纵然被这些人无耻的引入彀中、丧师失地,也只能尽量减少损失。

深吸一口气,没有理会许敬宗,而是看向魏王李泰:“陛下英明睿智,河南府上下衷心拥戴,愿为陛下之大业效犬马之劳。”

他根本顾不上“废黜罚赎”会否在天下引起剧烈动荡,因为他不能等,万一这道“废黜罚赎”的诏书施行天下,那么河南府官员就将遭受灭顶之灾。这也是房俊等人的阴狠支出,完全不给河南世家从容反应的机会,要么坚守阵地强烈抵制中枢,要么偃旗息鼓表示臣服,为“丈量田亩”的政策放开世家门阀

的门禁。

裴怀节不敢赌,那等后果绝非他以及河南世家能够承受。

李泰眉毛一挑:“此事非本王之责,你应该同许尚书谈。”

裴怀节淡然道:“此人昔年在太宗皇帝潜邸之中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今时今日却摇身而上执掌部堂,不过是幸进之徒罢了,何以担当大任?”

这话完全未将许敬宗放在眼内,且多少有“怨怼”陛下用人失策之嫌疑。许敬宗心中虽然震怒,面上保持不变,无所谓道:“往昔才疏学浅,自然不敢如某些人一样厚颜窃据高位,否则若是将管辖之地治理得只知有世家、不知有中

枢,如何对得起太宗皇帝之谆谆教诲、如何对得起陛下简拔之恩?”

裴怀节面色铁青,这是全盘否认了他许多年来的政绩,说他眼中唯有世家、全无陛下……但他没法反驳,因为事实如此。可他也委屈,自隋文帝立隋以来,天下何地不是如此呢?不仅封疆大吏要瞻望世家门阀眼色行事,得世家门阀之支持才能主政一方,就连地下的州、县主官

也都是世家子弟,这些官职既保障了世家子弟出仕的途径,反过来也能维护家族利益。

隋唐两代都是由世家门阀一手建立,将地方治权让予世家门阀乃是中枢于地方的妥协,这是天下稳定的前提、根基。

为何到了现在,依附于世家门阀反而成了罪过?

*****“废黜罚赎”的诏书颁行天下,最先掀起浪涛的自然是长安,汇聚了最多的功勋、官员、世家、门阀,这些人忽然一觉醒来发现“罚赎”的特权被废黜了,等同

于扒掉他们身上一层护身符,如何能够甘心顺服?

一场巨大的浪潮瞬间掀起,气势汹汹、惊涛拍岸。这股浪潮最先发起的地方在于长安的学子,尤其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这些高等学府,学子大多是从“荫萌”而获取入学资格,自是家学渊源,或是功勋或

是世家出身,都是“罚赎”的受益者,如今“罚赎”被废黜,自然一片喧嚣、沸反盈天。

甚至诸多学子在有些人的阻织之下走出学馆、步入街头,直趋皇城而去,意欲抵达承天门叩阙,试图劝谏陛下收回成命……

城内的官员、勋贵也纷纷上书,奏疏雪片一般飞入中书省,十余名通事舍人面对这些言辞激烈的奏疏,顿时感到焦头烂额。分批整理已是不易,况且其中言辞激烈者甚多,甚至有人在奏疏之中写出“奸佞祸国”“君上昏聩”这样的句子,“奸贼保藏祸心、乱太宗法度国家典章”等等言

辞亦是层出不穷,若是全部如实上报,岂不是要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狱?

只能分批整理之后,递交至政事堂,让宰辅们去考量取舍。

小小的通事舍人不过是六品官,担不住太多的责任,还是让头铁脑袋大的宰辅们去扛吧……

政事堂内,宰辅、参议们倒是云淡风轻,自武德殿内拟定“废黜罚赎”之诏书之时,便已经预见到此举必然引起天下反对,风波跌宕自是情理之中。

但阵营不同、利益不同,对于事情的处置方式也会不同。担任礼部尚书的河间郡王李孝恭一脸怒气,拍着桌子破口大骂:“都昏了头吗?纵然对陛下的诏书所有误解,也应有理有据的予以劝谏,居然说出‘君上昏聩’

这样的不敬之言,眼中哪里还有半点上下尊卑?赶紧通知大理寺派人将这些人悉数抓捕、严加审讯,背后定然有人主使,意图祸乱朝纲!”

宗室里头已经有潜流酝酿很久了,如今再加上这股风潮岂不是推波助澜?

一旦宗室与外界联系上,谁也无法控制局势之走向,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将这股风潮狠狠掐灭。刘洎则意见不同:“郡王何以这般暴躁?官员们集体上书,只不过是因为兹事体大、影响深远,故而表达各自的见解而已,纵然言语之中略有激进也可以体谅

大唐还从未有因言获罪之事,莫非郡王打算开这个阻碍谏言、隔绝中外之先河?”现在长安城中闹事的大多是六部九寺的文官,以及部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子,而这些学子又都是预备官员,皆被视为“文官”体系之内,这若是一股

脑都给抓了,对文官体系的打击极大,对于刘洎的威望更是不可估量的暴击。

反倒是那些勋贵们虽然不满,但是因为最顶级的贞观勋臣逐渐凋零,剩下的小猫两三只还不敢兴风作浪……

而这正是李孝恭不大看得上刘洎的地方,只顾派系之争、只讲彼此立场,不仅罔顾对错,更罔顾国家利益。“刘中书此言差矣,若放任当下这股风潮,则中枢权威何在?陛下威仪何在?废黜‘罚赎’的诏令是陛下与诸位宰辅一同商议得出的结论,既然诸位宰辅亦于诏

令之下签字画押,何以现在却将所有责任推卸于陛下一身?刘中书既然将那些官员、学子视为袍泽、僚属,就请此刻出面辟谣,以正视听。”

两人唇枪舌剑、争斗不休,其余宰辅袖手旁观,并不掺和。谁都知道陛下宽仁,断然不会追究上疏之官员的责任,更不会让人逮捕那些走上街头鼓噪闹事的学子,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反正长安城内外数万大军拱卫

谁也闹不出太大的乱子。

现在反倒是更应该注意宗室,免得那些心怀叵测的郡王、嗣王们趁机鼓动官员、学子大闹特闹,以至于无法收场。

可宗室之内威望卓著的河间郡王对此一字不提,宗正卿韩王殿下更是好似消失一般,让旁人惊诧之余也不知应当介入。

难不成其中另有隐情?

所以大家都沉得住气。

况且当下的局势虽然流言纷纷、沸反盈天,整个长安城吵成一锅粥,但是相比于当初长孙无忌、晋王两次兵变之

时的天崩地裂,实在只算得上小场面。

经过整编、改编,北衙禁军已然全面掌控关中,长安城更是固若磐石,任谁想要有半点非分之想都是枉然。

“废黜罚赎”的诏书既然已经由宰辅同意、并且颁行天下,那就已成定局、无可更改。

反倒是天下各州府县尤其是世家门阀根深蒂固的地方,需要小心在意,以免引发不测之风波……刘洎与李孝恭吵了几句,话头一转,提醒道:“长安城内还好,毕竟天下脚下、帝国京畿,想乱也乱不起来,可现在‘三法司’齐聚洛阳,对河南府官员展开大规模审讯,而‘罚赎’之法又已废黜,犯官不得以金赎罪,河南府官员因此断绝仕途者不计其数,怕是整个河南府都要乱成一锅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