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文魁 > 一千两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诺

大明文魁 一千两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诺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4:42 来源:笔趣阁

走漕运补足明年的漕额。

其实林延潮之前作了那么多的铺垫就是为了这一句话。但这一句话你不可以主动提。

毕竟解决问题和制造问题是两回事。

林延潮贸然提及海漕,那么在廷议上必然遭到反对,就算王家屏也不会支持自己。但是现在河漕出了这样的事,那海漕作为替补方案被摆上台前,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王家屏就想到了当初提议支持海漕的林延潮,并且还要请求他办成这件事。

林延潮道:“年初时我在廷议上提出登莱一体,战守一策时,是要以海运济辽东,甚至朝鲜,至于海漕解决河漕之事,就必需重新规划。”

付知远道:“永乐年时,朝廷以海漕济辽东军需,每年七十万石,后来辽东军屯足以自给,于是海漕停罢,但保留遮洋总以备不时之需。万历初年时,朝廷再启海漕之事,事罢后,那些海船大多又分给各卫,原先的遮洋海船大多改为河运浅船了。”

林延潮听付知远的话明白他的意思,原【零点看书】来遮洋总是作为海漕备用的,但隆庆六年王宗沐实行海漕被言官弹劾而失败后。

原先打造的用于海漕的海船,大多已经都被改为专门用于内河运输的浅船,已经不太适合出洋。

林延潮问道:“漕台是否能再将浅船改作遮洋大船?”

付知远摇了摇头道:“当初我巡视过这些遮洋船,这些船打造有近二十年,又在内河行驶如此久,恐怕就算改造回遮洋船,也难以趋海了。”

王家屏道:“从淮安至天津,往返水程要数千里,必需坚实海船不可。不说打造新船要多少钱粮,即便从现在打造恐怕也难解燃眉之急啊。”

其实王家屏,付知远分析了那么多,其实就一句话,你林延潮既主张海漕,那么海船从哪里来?

哪知林延潮也愤愤不平地道:“当初我廷议在山东打造海船,以备辽东军需,当时若非石司马反对,我们明年也有现成的海船可以。”

王家屏,付知远对视一眼,都是长叹一声。

林延潮冷笑道:“石司农自负敢于任事,但在我看来不过敢于坏事罢了,若是他当初有一两句能听得进我之言,漕事也不会到这个地步。”

付知远与石星相处过,知道这位大司农性子极是刚烈,而当朝之上能屡次三番与石星争执的,恐怕也唯有林延潮一人罢了。

“不知还有其他高策吗?”

林延潮当即道:“现在也有从淮安,刘家港从民间雇募海船一条办法了。”

付知远点了点头,转头一看却见王家屏没有言语,不由问道:“不知元辅意下如何?”

王家屏捏须道:“此事看来要问一下王太仓的意思?”

说到这里,或许旁人会想,雇佣海船与王锡爵二人有什么关系呢?

但这里也足见王家屏的考虑周全。

这刘家港正位于太仓,而王锡爵就是太仓人,在当地征用海船,事先征询一下这位在乡内阁大学士的意思,这绝对是一等必不可少的慎重。

林延潮闻言则是端起茶呷了一口,然后道:“元辅可是担心,征用民船以济海运,一旦行事又差,会惊扰了地方?”

王家屏点点头道:“太仓,淮安都是富商官宦云集,一旦办得不好,得罪这些巨室恐怕一害未平,一害又起了。”

付知远也是沉默,他也是深受其害。整理河漕结果得罪了地方

林延潮道:“其实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以利诱之。当初朝廷为了让漕船顺利抵京,从不许漕船夹带土宜到了放开,再从允许夹带十石再到今日六十石,其实也是这个法子。而这一次漕船回空搁浅在运河上,也是因为运兵携带北货太多,以至于漕船吃水太深。”

“所以我们可以允许民间海漕从南方运粮抵京,回空时再将北货运至南方,如此不是官民两便?如此民间踊跃者必不可胜数啊!”

王家屏闻言道:“此法倒是与纲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老府台以为如何?”林延潮问道。

付知远道:“此事付某不赞成,也不反对就是。”

林延潮心知开海漕一旦成功,必损害河漕的利益,换在平常身为河道总督的付知远必然反对,但现在他已是无力再为河漕官员上再争取什么。

不过他现在仍必需保持在中立的态度上,至少表面上不能站在林延潮一边。

王家屏道:“足见大宗伯深思熟虑,但是最难还是难在圣上那边。”

林延潮道:“现在只有死马当活马医,姑且试一试吧!”

“也好。”

“元辅,不过再上奏之前,有一件事我不得不说。”

“对于这一次漕船回空延误之事,朝廷当严究相关河漕官员的责任。另外对于闹漕之事,朝廷能加以安抚,就加以安抚,不怪过责于百姓,否则……否则海漕的事就没谱了。”

林延潮见王家屏露出犹豫之色。

现在的王家屏身为首辅底气实在不足,从他这几个月的表现来看,大有那边意见官员强势他就倾向于哪边的打算。

王家屏问道:“付漕台你如何看?”

付知远道:“这一次闹漕,河漕官员有难推脱之责,换了以往我肯定是请求朝廷重治,但眼下付某还是少言的好。”

王家屏点点头,然后对林延潮道:“是否严究地方官员,本辅还要与太宰商议一二,不过海漕的事还请大宗伯立即着手。”

议事之后,付知远先走。

林延潮则为王家屏留下。

王家屏对林延潮道:“付漕台这一次来京,圣上一直没有召见,他已是萌生退意,昨日向本辅言明要辞掉河漕总督之职。”

林延潮没有料到,付知远只任了不到一年漕运总督就干不下去了。自己费心将他请到京师来叙职,最终也没有保全了他的仕途。

王家屏道:“本辅已是口头答允了,其实身处付漕台这个位子,本辅深有体会。现在吾在内阁遇事没有人商量,实在是孤掌难鸣,势单力薄。”

林延潮闻言听出王家屏似乎在试探自己的口风。

林延潮当即道:“元辅这是哪里话,赵次辅老成持重,还有张新建下个月就可抵京,到时元辅身边怎么会没有商量的人呢?若是元辅有什么要我效劳之地方,宗海随时听候差遣。”

王家屏欣然道:“宗海真吾挚友也。”

说到这里,王家屏叹气道:“其实这些日子,愚兄晚上一直睡不好,又睡得极浅,这么大个朝廷,天下亿万的百姓,稍稍出了点差池就是大事。愚兄殚精竭虑为朝廷尽心尽力,但下面的官员阳奉阴违,那些言官稍违其意即上疏弹劾。说实在的,今日愚兄倒是羡慕起当年你我在翰苑时打趣聊天,读书论史的日子。愚兄真还不如付漕台,这时候激流勇退,至少还有清名在身。”

林延潮听着王家屏这番肺腑之言,可以想到他是如何之心焦。

林延潮安慰道:“元辅,万事开头难,眼下国事正趋于正规,迟早有一日陛下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但愿如此吧!”

……

林延潮从内阁走出后,不免心事重重,付知远从河漕总督任上离去,而王家屏今日这一番话也隐隐有致仕之意。这二人若是离去,不仅少了两个坚定的盟友,对于他私人而言不免是有一番难过。

眼下大势如此,难道真没有回天之术。

到了文渊阁阁门前,陈济川与几个随从都候在这里。

林延潮按下心事,当即对陈济川问道:“梅家兄弟二人在办什么?”

陈济川道:“他们在京这几个月,倒似纨绔子弟一般,整日与人推牌九,或者去斗促织。”

林延潮听陈济川口中的不屑之意,笑道:“告诉他们来府上一趟,就说他们托我办的事有眉目了。”

顿了顿林延潮又对陈济川道:“另外派人入宫立即告诉陈矩一声,就说之前我拜托他的事,明日就可以办了。”

此刻京城天香楼里。

梅家二公子梅侃正与几人推牌九,对面一人乃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的干儿子田忠,另一人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的侄儿,还有一人也是秉笔太监陈矩身边的心腹。

至于梅大公子梅堂则坐在一旁,身边两名美貌女子在给他捶背揉肩。

这几个月来,梅家两位公子在牌桌上输了好几万两银子,不过梅家公子二人却如同没事人般。

今日这几人继续打牌九,左右摆好了时鲜的瓜果,上好的香茗,还有十几名美貌侍女在旁侍奉。

天义的干儿子田忠笑了笑道:“听说太祖爷时那沈万三就是从刘家港将苏浙之货贩至朝鲜,倭国,于是成了天下首屈一指的富翁,甚至因此惊动了太祖爷。”

“你梅家若是要办这生意,风险可是不小啊!”

张诚侄儿则是道:“瞧你这么说的,当年马三保也是从刘家港出海下得西洋,至今仍是佳话,你怎么不提这个。”

几人谈及这个,梅侃都是笑而不语。这时陈矩的心腹将牌九一退道:“今日手气不好不玩了。”

见此梅堂走上前去道:“公公别急啊,坐下来再说。”

“手上没现银。”

“这有何妨,我先垫了,打牌最重是雅兴,钱财身外之物,无需计较。”

张诚侄儿与田忠都在赢钱,还在兴头上当即道:“不错,不错,梅兄牌品是没得说,又是如此豪爽,咱们也不能辜负了人家好意啊。”

当即陈矩的心腹又重新坐下,而梅堂命人拿了一小箱的碎银子放在对方身旁。

有了钱也就有了底气,如此之下陈矩心腹也赢了几把,众人又打开话匣子聊了起来。

梅家兄弟二人善于打交道,能雅能俗,服侍得众人甚好。

送走众人后,梅家兄弟得知林延潮有事找他们相商后,当即前往林府。

二人坐上马车后,梅侃对其兄道:“大兄,这几个月我们到京以来,林三元什么事也不让咱们干,整日让我们与这些公公打交道,这海漕的事他究竟有没有放在心上?”

梅堂道:“此事你不要多问,听大宗伯的好了,爹说过了,此人深不可测,将来我梅家的富贵势必着落在他身上了。再说了,你没听见他的话,你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贾而已吗?”

梅侃道:“当然不甘心,只是以往你总交代我如何财不露白,如何谨慎行事,但这一次真正摆到面上来,我心底仍是有几分发毛。”

梅堂道:“我何尝不是如此,但是钱财到了我们这地步,已不是财不露白可以遮得住了。要么从现在起你我兄弟把这家败光,要么就是如大宗伯所言,以商利国利民。”

二人抵达林府后,林延潮正在书房处理公文,两位兄弟一进门,他即开门见山地问道:“以你们梅家现在的海船,可以启动多少石漕粮?”

二人对视一眼,然后梅堂默算了一番道:“回禀林公,差不多三十万石。”

林延潮伸手一按道:“太少了,最少要五十万!”

梅堂梅侃二人都是吃了一惊。

“海漕的事,朝廷准了?”

“有些眉目。你们算一下若是明年让你们运五十万石漕粮进京,你们从哪里买粮,能赚多少?”

梅堂当即道:“若是五十万石漕粮,我们可以先去湖广买粮。”

“为何去湖广?”

“因为湖广乃产粮大省,向来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言,湖广米价只有八钱,而苏杭却要一两二钱。并且在漕八省之中,偏偏湖广漕额又定得最少,如南直有一百七八十万,浙江八十五石,而湖广只有二十六万石。我们可以去湖广买粮用河船运抵淮安,再从淮安,太仓改海船出海!”

“漕船抵京后,我们回空可多载豆,将之运回江南,如此一来一去其利胜过河漕十倍。”

梅侃问道:“大宗伯问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兄弟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还请大宗伯赐教。”

林延潮道:“这一次会通河闹漕,漕船回空逾期,如此明年河漕势必受艰难。内阁想到明年用海漕来弥补河漕漕额之不足。方才我等合计了一下这缺口大概在五十万石至一百万石之间。”

梅堂,梅侃二人同时问道:“只是一年吗?”

林延潮笑了笑道:“怎么嫌少?”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梅堂当即道:“若只是一年,如同将我们梅家的底牌都摊开了,这一点好处划不来。”

林延潮道:“那本部堂明白了,对了,还记得我之前与你们说要引荐你们见皇上的事吗?”

“什么时候?”

“明日如何?”

“这么快?”

林延潮笑道:“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你们梅家若要成为皇商,与朝廷长久的做生意,那么天子的信任必不可少。而眼下出了闹漕之事,皇上对河漕上下正是厌恶之时,若是你们能打动陛下,提议实行海漕,如此以后你们梅家就是咱大明的皇商了。”

听到皇商二字,梅家兄弟二人当然心情不能平静。

“从上到下都打点得差不多了,司礼监那边,内阁那边,还有漕运那边,对了,付漕台刚刚请辞,漕运那边没有有力官员能替他们说话。唯一就是你们二人能不能打动圣上。”林延潮言道。

梅堂道:“回禀大宗伯,说实话皇商对于我们梅家而言极为动心,但是我们担心万一海漕之事一起,若河漕方面会大力反对,如此我们梅家不是成了众矢之的吗?”

林延潮笑道:“你们放心,现在河漕是自身难保。”

“当然在这里我可以与你们承诺一句,如果今日海漕之事办不了,那么以后河漕也不要想办得好!”

听林延潮如此说,梅家兄弟二人对视一眼。

梅堂道:“有大宗伯这一句话,我们梅家以往就请大宗伯照拂了。”

梅侃亦道:“以后我们梅家必以大宗伯马首是瞻。”

林延潮闻言点点头道:“你们兄弟有此心,也是很好,本部堂已是告诉陈矩,明日他会安排你们入宫面圣,到时候分寸你们自己把握,成败就在此一时了。”

听林延潮之言,梅堂梅侃二人一并称是。

这兄弟二人离开后,林延潮将海漕的事放在一旁。

还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等着他去办,那就是如何挽留付知远。

当然林延潮知道凭自己的面子,要留住去意已决的付知远还不够。而当今天下能挽留付知远的人只有一个。

想到这里,林延潮当即来到了书案前,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奏章。

这份奏章是林延潮以他礼部尚书身份向天子进言,恳请天子为天下百姓留住付知远。

自己与付知远处事手法不同,但大家的目标却是一致。他也总该为朝廷做一些什么,就算因此得罪了一些反对付知远的河漕官员也无所谓。

自己总该做一些什么,不能事事趋利避害。

想到这里,林延潮当夜写了一份三千字的奏疏,次日投书通政司。

顿时不仅仅是天子,满朝官员也知道了林延潮上疏挽留付知远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