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承包大明 > 第九百四十四章 医农两开花

承包大明 第九百四十四章 医农两开花

作者:南希北庆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9:00 来源:笔趣阁

郭淡曾扬言一诺学府将会是大明第一私学府。

而在当时,他其实只是想要拱火,以此来刺激大家都来开封府开学院,其目的还是为了经济。

没真想争着第一。

学院能够给他提供人才就很好了,排名第几,他真是无所谓。

而如今。

如今一诺学府已经成为大明第一学府。

这还不仅限于私学府,就连国子监也已经被一诺学府无情超越。

而且已经是从各个方面都落后了。

一诺学府的老师人数已经突破两千人,学生人数更多是突破三万人,比其它私学院学生人数之和还要多得多。

当然,其它学府,都只是招收一些已经有名气得学生,跟一诺学府的士学院差不多,士学院目前一共也才五百多人,但是一诺学府的其它学院可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你能够通过入学考试就行,实在是通过不了,也可以用钱解决。

毕竟郭淡是一个商人,这钱还是要赚的。

这就导致人数爆炸式增长。

尤其是经济学院,光这一个学院就突破了一万五千人。

因为一诺学府最大的招牌就是郭淡,而郭淡最擅长的就是经济,关键他这一招还是独步天下得存在,在任何地方都学不到,试问天下谁又会嫌钱少,谁又不想成为如郭淡一样的大富豪。

不管是地主、官僚、还是商人,都将自己的小儿子送来这里读书。

这就直接导致经济学院成为一诺学府第一大学院。

其次就是归德府的法学院,人数也达到五千多人,而法院向年纪最大的学生都已经四十来岁,平均年纪也达到三十岁左右,是一诺学府中平均年龄最大的学院,而这都是因为三院的崛起。

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随着律政所的出现,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

再下来就是医学院,这学生人数也达到三千来人。

这医学院对于开封府的贡献,还不仅限于让百姓可以更加方便的看病。

正是因为医学院得存在,如今的开封府已经是成为全国第一大药材市场。

当然,这也离不开郭淡给予的政策支持。

药商来开封府交易,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就连契税都免了,因为郭淡为他们单独建设了一个独立的大型药材市场,供他们交易,在那里面交易是不用缴任何税的。

许多药商是常驻于此。

每年秋末,全国各地药商都会来这里举办一次盛会。

这也为开封府的服务业带来了不少收入。

郭淡其实还是赚钱的。

第二日郭淡就和徐姑姑去医学院拜会李时珍。

“李伯父,你的脸色好像不太好。”

徐姑姑见到李时珍,只觉其苍老不少,脸色也不如以前。

李时珍点点头道:“我恐时日无多了。”

郭淡忙道:“李院长,你可得主意自己的身体。”

李时珍摆摆手道:“这生老病死是不可免的,老朽早已看淡生死,如今老朽就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建设好这医学院。”

说到这里,他呵呵一笑道:“这也多亏你呀!要不是你,老朽也不会来到这医学院,在医学院的这几年是老朽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足以!足以!”

对于李时珍而言,他已经没有任何时间去关心别的事,他是一门心思扑在制药上面。

因为医学正在进行一次重大改革。

其实就是商品化。

而商品化带来的又是更加严格的医学标准。

这是前所未有的,也将造福世人。

李时珍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得奉献给自己最爱事业上面。

这对于他而言,就是最幸福的事。

李时珍突然想起什么似得,又向郭淡道:“郭淡,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不少珍贵的药方流失,而原因就是他们将药方保密,盖不外传,可一旦遇上战争,药方就可能白白流失,着实令人感到可惜,而如今医学院已经趋于完善,是可以很好的保存那些珍贵的药方,用于造福世人,不知你可有办法保住那些珍贵的药方。”

这有效的药方那是非常珍贵的,如今没有仪器来检测药物,需要时间来沉淀,丢失一张药方,都是巨大的损失。

李时珍一直在收集,他非常在意这个,只不过以前他也是孤身一人,也没有办法保存,但是如今有医学院,只要药方真的有效,马上就能够卖向全国,令每个百姓都受益。

郭淡道:“这很简单。”

李时珍错愕道:“简单?”

徐姑姑也略显诧异地看着郭淡,这真的简单吗?

郭淡笑道:“随着我们一诺药铺遍及全国,赚得盆满钵满,那些人自然也会眼红的,我们便可将我们制药作坊变成一个代工作坊,帮他们生产药,同时允许让他们的药放在我们的大药铺卖,并且跟他们签订保密协议,在金钱的诱惑下,我想很少人会拒绝的。”

李时珍闻言大喜,不禁抚须笑道:“还是你聪明,看来老朽还得再活两年。哈哈!”

郭淡忙道:“李院长,你可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凡事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不要亲力亲为,毕竟我对这个是真不懂,要是少了李院长,我也不敢保证,医学院是否还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李时珍点点头,道:“你放心,老朽会注意身体的,唉...这要是能够再早几年...。”

他心里有些不甘,哪怕早个十年,他都能大展身手,偏偏这医学院诞生于他残烛之年,导致他心里充满着遗憾。

比起李时珍而言,徐光启无疑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是在朝气蓬勃的年纪遇见了郭淡,如今他真是如鱼得水。

在一片广袤得农田里,只见三五人正蹲在田边,一边观察中农田里面庄稼,一边交流着。

“徐秀才!”

忽听得一声叫喊。

其中一个年轻人抬头望去,旋即站起身来,惊喜道:“郭顾问。”

这个年轻人正是徐光启。

他急忙上的阡陌小道,拱手道:“郭顾问,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我倒是一直想见见你,可你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来河南好几回,都没有见到你。”

郭淡笑呵呵道。

徐光启赶忙拱手道:“抱歉,抱歉,我前两年大多数时间都跟着石大人在外兴修河道。”

世上最忙的人不是郭淡,而是徐光启。

他基本上什么都负责,从农田水利到城防建设,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而他其实也是边做边学,这足以他的天赋是无与伦比。

“这我也知道。”郭淡笑着点点头,又问道:“对了,你在这里干什么?”

徐光启忙介绍道:“我们正在研究轮作,这个计划已经进行了三年,其目的是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来改善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郭淡问道:“情况如何?”

徐光启谦虚道:“略有收获,不过这多半都是郭顾问您的功劳。”

郭淡愣了下,笑呵呵道:“你这溜须拍马得功夫是跟石大人学的么。”

“不不不!”

徐光启连连摇头,道:“石大人为官清廉正直,我从石大人身上学得不少知识,可谓是受益良多。”

郭淡笑道:“那你倒是说说,这跟我有何关系?”

“大有关系。”

徐光启一本正经道:“其实轮作之法,自古有之,但是我朝鲜有人用轮作之法来养土地,以至于这土地变得越发贫瘠,就说这一片农田,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轮作。”

“这是为何?”

“因为以前百姓家里田地有限,每年所获也只能养家糊口,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故而他们不可能给田地喘息之机,久而久之,土地自然变得越发贫瘠。

因为郭顾问您的关系,如今开封府、卫辉府多半都是大农场主,他们可不在乎每年少种一亩地,他们就能力用轮作之法来滋养土地,并且轮作也是种植一些大豆、油菜籽等农产品,有时候比粮食还要赚钱。”

“这么说来,倒还真跟我有些关系。”

郭淡点点头,又问道:“这轮作又能够增加多少产量?”

徐光启道:“今年若无天灾,开封府粮食产量可增三成。”

“这么多?”

郭淡身边的徐姑姑惊呼道。

“是的,郭夫人。”

徐光启道:“这都是因为那些农场主都非常钱,他可以合理耕种,用最好的种子,给土地施最好的肥,且还有充分得水力灌溉,故此近几年来,产量都是有所增加的,而且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开封府不少贫瘠之地已经转为肥沃之地。”

“原来如此。”徐姑姑稍稍点头。

同样一块土地,在农场主手中跟在贫农手中,得到的照顾肯定是不一样的。

“徐秀才,吃饭了。吃饭了!”

忽听得远处传来一阵喊。

郭淡举目望去,道:“那不是赵清合吗?”

来者正是开封府首屈一指的大地主。

赵清合也看到郭淡,不禁加快步伐,激动不已道:“郭顾问也在啊!”

郭淡笑道:“哎呦!怎还老得赵员外您亲自来送饭啊!”

“莫要这么说,莫要这么说。”

赵清合连连摆手,道:“徐秀才为了我等田地可真是操了不少心,区区一顿饭,又算得了什么,不足挂齿,不足挂齿。”

徐光启显得有些不太好意思。

他可不想巴结这些大地主,他的任务就是研究农业和水利。

但是对于这些大地主而言,可真是爱死了徐光启。

太可爱了!

徐光启在四府的威望可能也就仅次于郭淡,他闲暇之余还去设计农具、工具,就说水力大纺车,他回来之后,也提供了一些帮助,导致他走到哪里,都有大地主,大富商热情招待他。

如今他一家人都是被供着。

趁着徐光启他们吃饭的时候,赵清合是兴奋地拉着郭淡到处看。

要知道郭淡刚来的时候,赵清合可是他的头号对手。

可如今.......!

呵呵!

只能说金钱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

在绕过一片树林后,只见遍地牛羊、家禽。

“这就是徐秀才教我们轮作之法。”

赵清合声色并茂道:“如今这一片土地都是休耕中,徐秀才让我们在这养一些家禽、牛羊,其粪就能够令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而这些家禽也都卖得非常好,所得之利,不低于种粮食,待来年耕种,其亩产量又会增多不少。”

每年休耕的土地才四分之一,但产量能够增加三成,肯定是赚得,关键休耕得土地还用来种植别得农作物,养一些家禽,简单来说,就是血赚。

徐姑姑这才会领悟到徐光启方才那一份话。

这片土地是一望无际,而且还不算是贫瘠之地,闲置在这里一年养家禽,普通百姓可真干不出这种事来,而且他们也养不起这么多家禽。

郭淡问道:“不知赵员外如今的收入是多少?”

赵清合愣了下,呵呵道:“要是别人问,我倒不会说,但是郭顾问问的话,说也无妨,一年至少也有好几万两的收入,不过比起郭顾问,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哈哈!”

徐姑姑心下一惊。

这个收入确实跟郭淡没法比,但是就地主而言,全国算下来,也应该是凤毛麟角。

没有办法,谁让开封府在卫辉府边上,不管在这里种什么,养什么都不愁卖,而且卖得是非常好。

这行情好,他们自然也舍得投入,基本开封府的农具都得到了更新,这又为归德府铁器作坊带来巨额的收入。

工农商在这里形容非常良性的循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