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崛起 > 第四百六十二章 从此世上无安乐(二)

盛唐崛起 第四百六十二章 从此世上无安乐(二)

作者:庚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6:13 来源:笔趣阁

第二天,杨守文就收到了李裹儿的信。

信依旧是通过高力士送来,依旧是藏在食盒之中。

高力士和他,依旧没有任何交谈,放下食盒之后便匆匆离去,什么话也没留下。

不过,杨守文看出来了。

高力士恐怕是专门过来通风报信,传递消息的。

虽然不知道他一个太子内坊局的典直,怎么会干起了掖庭局的事情,但却可以看得出来,他对李裹儿的忠诚。要知道,这东城狱守卫森严,传递消息可不是一桩小事。万一被人发现,弄个不好,高力士就会有杀头之祸,其中风险不小。

之前,杨守文曾怀疑过高力士。

可是在发生了李裹儿的事情之后,杨守文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史,不可尽信’。撰写史书,说是要以春秋之笔,秉公而言。可实际上呢?一部史记,里面夹带了多少私货?

史书,终究是人写的。

这内在的,外在的影响太多。

哪怕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能说是秉公直言吗?

那里面,恐怕也有不少属于他个人的观点。春秋笔法嘛,微言大义……有的时候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可实际上,存有太多不真实的东西在其中。比如史书里还说,安乐公主如何如何……但是杨守文和安乐结识以来,并没有看到那种迹象。

也许以后安乐会有变化,但目前而言,她还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个皇太女。

高力士同样如此,谁又能保证,他在跟随李隆基之前经历过什么呢?

杨守文等高力士离开,便打开了书信。

信中,依旧是一首诗经里的诗,大体意思是询问杨守文情况如何,有什么需要?

李裹儿这封信,内容不多。

但杨守文却能够体会到。她在字里行间的关怀。

他再次感到头疼了!

其实在昨日的回信里,他已经有所暗示,可是……难道说,她没有看出来吗?

杨守文蹙眉沉思。感到有些为难。

他已经伤害了李裹儿一次,若是再伤害她……

可是,该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自己内心的想法呢?

杨守文在庭院中徘徊,良久之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也许,这样能让她更加明白吧!

当晚,李裹儿没有收到杨守文的回信。

据高力士传信说,她写给杨守文的信,杨守文已经拿走了,估计也已经看过了。

“可他为什么不给我回信呢?”

李仙蕙和武延基看着气鼓鼓,好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的李裹儿,不禁摇头苦笑。

这丫头,快要疯魔了!

“公主,你别着急。且等一等。”

武延基在李仙蕙的眼色示意下,站出来开导李裹儿。

“杨守文既然收到了你的信,一定已经明白了你的心思。

他之所以没有立刻回信,想来也有他的苦衷。我们不妨等两日,看他到底怎么回答吧。”

虽然有些不开心,但李裹儿也知道,有些事情急不得。

她越是想知道杨守文的态度,智商也就越变得蠢萌。幸亏还有七姊姊,否则不晓得要变成什么模样。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

转眼之间。杨守文被关进东城狱已经快一个月了。

洛阳城里的人们,却渐渐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一直得不到什么确切的消息,同时那些编造小道消息的人,被抓走了好几个。也使得谣言立刻沉寂了下来。

与此同时,从长洲押送来的第一笔黄金,共计十五万金,安全抵达洛阳。

从长洲方面传来的消息,整个游仙宫里,除了那皇泰宝藏之外。还有五斗米教三百多年来积蓄的大量财富。根据高戬等人粗略计算,整个游仙宫中的宝藏,合计价值不下于亿贯资产。如果换算成开元通宝的话,那就是近一千亿钱……

整个洛阳,顿时轰动了!

除此之外,长洲还传来了关于日本人的消息。

洛阳人得知那日本人的心思之后,也都是大吃一惊。

原本以为这些倭人是来朝圣,可没想到竟然是居心叵测。白江口之战,由于唐高宗李治的隐瞒,民间知道倭人曾与大唐开战之事的人并不多。可随着那苏我三郎被押解到洛阳之后,许多被人已经遗忘的事情,开始在坊间流传了起来。

以往,人们对身边的倭人并无关注。

但因为这件事,使得不少人开始提防起来倭人。

南市甚至出现了驱赶倭人的情况……唐人的民族自豪感是无以复加,对于倭人的挑衅,自然无法容忍。甚至不少人开始建议,朝廷应该向那些倭人开战……

这么多的事情发生,杨守文事件的关注度,自然也就降低。

李裹儿对此却非常不满,在郡主府牢骚道:“那开启游仙宫的功劳,明明是杨青之的,为什么没有人提及?还有,抓捕倭人,也是杨青之的功劳,怎么只字不提?

不行,我要进宫,找祖母说一说。”

吓得李仙蕙连忙拽住了李裹儿,“裹儿,你别胡闹。”

“我哪有胡闹?”

“这些消息,恐怕是祖母命人传出,为的是减少坊间对杨守文的讨论。

你现在跑过去一闹,弄不好会激怒了祖母,到时候那杨守文,也就更加危险了。”

“可是,这么久了,祖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究竟是怎么想的?谁也不清楚。

按道理说,如果她生气,应该早就杀了杨守文才对;如果她没有生气,至少也会提起由头。可现在呢?武则天对杨守文不闻不问,就好像把他给忘记了一样。

她这心里的盘算,又岂是李仙蕙等人能够明白?

不过,在当晚,李裹儿终于收到了杨守文的回信。

武延基正在和朋友吃酒,听到消息后,便急急忙忙赶来郡主府,为李裹儿出谋划策。

“这是什么?”

武延基拿着一摞文稿,感觉有些发懵。

李仙蕙苦笑道:“这是杨守文的回复……这一连几日不见动静,没想到他却写了半部戏文出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于宋代。

不过,早在原始社会,伴随着原始歌舞的发展,衍生出了社火、傩戏等艺术形式。不过这时期的歌舞戏曲,大都是以娱神为主,只是后世‘戏曲’的雏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娱神的歌舞逐渐演变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唐代的数百年事件中,更先后涌现出‘百戏’、‘参军戏’和以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形式,使得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而教坊这类机构的出现,伴随着乐府的发展,以及诗歌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到了武周时期,戏曲已经完成了其萌芽阶段的成长,开始正式进入形成期,并且发展很迅猛。

“打金枝?”

武延基饶有兴趣的念叨,兴致勃勃往下看去。

这是一篇戏文,讲的是汉朝时期,王莽篡位,汉光武帝揭竿而起。当时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他追随刘秀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建武十八年,一举平定了岭南交趾人的叛乱,班师回朝。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于是让女儿嫁给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客卿,和马援结为亲家,马家声势无二。

以上这些,是戏文的背景。

马客卿历史上的确是马援的儿子,不过早夭,并无记载。

接下来,便是戏文的正文。

公主和马客卿成亲之后,依仗着她公主的身份,处处管束制约马客卿。

有的时候,她并非是故意刁难。可身边的人会煽风点火,她身为公主,有时候不免有些骄横。马客卿虽然不满,可是面对公主的身份,也无可奈何,忍气吞声。

马援大寿,公主前来拜寿。

可她身边的人却说,你是公主,怎能低三下四?

于是,在拜寿的时候,公主没有下跪,惹来马客卿的不满,于是和公主评理。

两人争执不下,马客卿一怒就打了公主一巴掌。

这一巴掌,却惹了大祸。公主自觉是受了委屈,于是跑回宫中,向刘秀和阴丽华哭诉委屈。而马援在得知马客卿打了公主之后,也吓得不得了,把他绑入宫中……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杨守文这个打金枝的戏文,实际上就是后世所流传的《打金枝》。

但由于郭子仪和郭暖都还没有出现,杨守文更不敢引用唐代的那些公主和驸马,于是就用汉光武帝刘秀取代了唐代宗,让伏波将军马援,代替了汾阳王郭子仪。

武延基看得如醉如痴,等发现戏文没有结尾的时候,顿时急了!

“郡主,下面呢?下面呢?”

李仙蕙看着他那猴急的模样,忍不住捂着嘴笑了。

事实上,刚才她看完了这戏文之后,比武延基差不了多少,更对杨守文是破口大骂。

这家伙,实在是太缺德了!

“郡马,请你来是想让你看看,这杨守文到底什么意思?”

听了李仙蕙的话,武延基沉默了。

那戏文中的故事,他似曾相识。

马客卿迎娶了刘秀的女儿,处处谨慎小心。而他,不同样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