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崛起 > 第三百五十五章 长洲(三)

盛唐崛起 第三百五十五章 长洲(三)

作者:庚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5:45 来源:笔趣阁

长洲,位于吴县东,因长洲苑而得名,本属于吴县所治。

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下诏把吴县一分为二,把长洲苑从吴县分离,设置长洲县。

它坐落于官塘河与松江交汇处,水上交通极为便利。

向北,沿官塘河直抵无锡;向南,顺官塘河而下,能到达嘉兴。向东,顺松江入海,向西则可以遁入太湖。这里水道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一般,地势颇为复杂。

长洲由于是从吴县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所以人口只有一千二百多户,约万人左右。

按照唐代对县城的等级划分,长洲县属于下下县,和昌平的等级持平。

暮夏时节,烈日当空。

远处一片湖泊,芦苇繁茂。

在微风中,那白色的芦花在湖中起伏,远远看去好像一片雪原。

“那里,就是长洲苑。”

行进在略显狭窄的官道上,裴旻突然勒马,手指远处的芦苇荡,扭头对杨守文道。

“昔年吴王阖闾曾在此游猎,可惜如今却变成了如此模样。”

长洲苑是春秋时吴国的皇家园林,不过现在看去,丝毫看不出当年的皇家气派。

“小裴来过苏州?”

杨思勖笑问道,催马走到裴旻身边。

裴旻点点头,“我舅父曾担任过广州市舶使帐下录事,我小时候一直跟随舅父,在岭南生活。六年前,舅父告老还乡,带着我从这里路过,所以我多少了解一些。”

在唐代,华夏的航海技术堪称世界第一,所以海外贸易极为发达。

显庆六年,也就是公元661年,唐高宗鉴于日益兴盛的海外贸易,于是在广州创设市舶使一职。总管海路邦交外贸。市舶使的职责是: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舶来品以及珍惜货物,管理商人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市舶使。也就是宋代市舶司的前身……

不过,一般而言,市舶使大都是由宦官担任。

杨思勖闻听,不由得一怔,好奇问道:“小裴。你舅父是谁?”

“家舅父姓冼,是广州高凉人氏,非是中原大族。”

河东裴氏,是中原大族。但这并不代表,裴氏子弟所迎娶的都是名门望族子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裴旻一支在河东裴氏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甚至处于边缘地带。

“冼?可是诚敬夫人的冼吗?”

杨守文在一旁突然开口,言语中流露出好奇之意。

裴旻愣了一下,旋即点点头,“未曾想征事郎也知诚敬夫人。”

这诚敬夫人。也就是后世人口中的冼夫人。

冼夫人世代南越首领,占居山洞,部署十万余家。冼夫人谋略过人,且行兵布阵无人可比,在当时可谓镇服百越。后来,冼夫人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于是举家迁至高凉。那冯宝,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高力士的先人,是当时岭南霸主。

冼家在高凉,堪称大族。

只是由于高凉地处岭南。对于中原世家来说,算不得什么,根本不会看在眼中。

时至今日,朝代更迭。如今的冼家早已不是当年雄霸广州的冼家。

裴旻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从岭南返回河东之后,所遇到的人当中,知道冼家的人并不是很多。说起诚敬夫人、谯国夫人,倒是不少人知道。可实际上,很多人对诚敬夫人亦或者谯国夫人的名字根本不清楚。更不要说所谓的高凉大族冼家。

“小裴,说过多少次,咱们现在主仆相称,不可以唤我征事郎。”

杨守文瞪了裴旻一眼,裴旻立刻醒悟过来,连连点头。

“诚敬夫人大名,我焉能不知?

若非诚敬夫人,只怕如今的岭南,依旧是动荡不止吧。”

裴旻眼中,顿时闪过一抹自豪的神采。

从广州回到河东,每每与人谈及冼家,那些族中子弟或是茫然不知,或是露出不屑之色,这也让他感到非常难过。现在,终于有人认可当年冼家在广州的贡献,也使得裴旻对杨守文的好感倍增。他看杨守文的目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裴旻的父亲,是裴氏一个微不足道的边缘子弟。

早年间,他因为在家中犯了过错,被发配到了高凉,成为高凉司马。只是当时,广东人对中原人还是有些排斥。裴旻头上的‘裴家子弟’光环,根本没有用处。

不过,他却得到了冼家娘子的青睐,也就是后来裴旻的生母。

裴旻的父亲与冼娘子成亲后,借冼家在广州的声望,倒也做的是风生水起,后来还有了裴旻。可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在高凉蔓延开来。

裴旻的父母,以及很多冼家子弟在这场疫病中丧生,冼家也随之元气大伤。

于是,裴旻就随舅父前往广州,并且在广州生活了差不多十年。武则天登基之后,裴旻的舅父感觉身体不是很好,再加上当时岭南的局势有些动荡,于是就带着裴旻从广州千里迢迢返回河东。不管怎样,裴旻是裴氏子弟。在回到河东之后,也得到了裴家的关照。可是在内心里,裴旻始终认为,他是一个广州人。

“怪不得我听你口音不太纯正,原来你从小是在岭南长大。”

杨思勖忍不住感叹一声,话锋随即一转,沉声问道:“那小裴你可知道长洲泰伯祠?”

“我当然知道。”

裴旻笑了,“其实,阿郎来长洲是正确的。

吴县其实没有泰伯祠,因为这长洲原本就是吴县治下,当时的泰伯祠就建在长洲苑的边上。阿郎往那边看,咱们绕过前面的河湾,就应该能看到长洲县所在。

长洲泰伯祠,就建在长洲县外,长洲苑之畔。那里有一座土山,名叫阊门岭,可眺望武丘。泰伯祠就在阊门岭脚下,咱们若走快一些。天黑前差不多就能抵达。”

裴旻口中的‘武丘’,也就是后世人熟知的虎丘山。

不过由于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故而为了避讳,改成了武丘山。

杨守文倒是不清楚那吴县只有一座泰伯祠。听到了裴旻所说,也不禁感到幸运。

“如此,咱们就快马加鞭吧。”

说完,杨守文催马就走。

杨思勖和裴旻两人则紧跟在他身后,那头健骡虽然背负着重重的包裹。但速度依旧惊人。

差不多在天黑之前,杨守文一行三人抵达长洲县城外。

不过,他们并没有立刻进城,而是在长洲县外的一个村舍里住下。这里是江南东道,规矩不似洛阳那么大。县城里入夜之后,就会关闭城门实行夜禁,但是在县城外的村舍里,虽然入夜之后也会关闭坊门,但却不像县城里那样的严格。

三人在村舍里一座简陋的客栈住下,杨守文就让裴旻去打听情况。

没办法。他和杨思勖都不会说那吴侬软语,虽然这一路上,杨守文专门找人学了一些,可那吴侬软语自成一个体系,与现今所流行的中原官话,完全不一样。

就算是杨守文再聪明,也不可能把苏州话学会。

在他看来,这时代的苏州话,就犹如后世的外语一样,根本听不太明白。

倒是裴旻能说一口流利的苏州话。这还是因为他少年时在广州,跟随舅父接触过不少来自江南的商人。虽然也带着一些口音,可是和本地人交流却不成问题。

这也是杨守文为什么要带裴旻的一个重要原因!

没办法,掌握一门语言。总是会有一些优势。

“阿郎,我已经打听清楚了,那泰伯祠如今有些荒凉,在平日里也没什么香火,早已经破败。如今,泰伯祠里只有一个庙祝。又聋又哑,是土生土长的长洲人。”

是夜,杨守文和杨思勖吃罢了晚饭,回到房间。

裴旻也打听清楚了状况,来向杨守文禀报。

杨思勖给杨守文满上一碗当地特产的浆果果汁,便坐在房门口,一边聆听,一边监视外面的动静。

而杨守文则站在窗口,警惕的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消息?”

泰伯祠,是一定要去的。

对于裴旻打探来的消息,杨守文并没有感到失望。对方把他从曲阿约来泰伯祠,一定会出现。所以泰伯祠的情况他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长洲县城的情况。

虽然这一路上,他阅读了不少关于长洲的卷宗。

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长洲的情况,必须要要亲自打探一下才能了解。单靠着卷宗上的记载,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要知道,连长洲县令王元楷都能被神不知鬼不觉的毒杀,足以说明这长洲县城内的复杂状况。如果不弄清楚长洲的情况,恐怕会非常麻烦。

裴旻道:“关于长洲,我倒是也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说!”

“长洲本是吴县治下,万岁通天元年,圣人下旨把长洲分离出来,单独设县。但是,长洲人大都还是会以吴县人自居,所以长洲县令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

“哦?”

“这长洲,主要是以水陆码头为主,进行货物的中转运送。

这里除了能连通常熟和嘉兴之外,还可以通过松江,进入太湖,而后连通湖州、常州和杭州三地。而长洲治下的官塘码头,原本是吴县苏家所有。长洲从吴县被分离出来后,苏家依旧掌握着长洲的控制权,其影响力甚至大过了官府。”

“既然如此,何不将苏家铲平。”

杨思勖突然开口,沉声说道。

裴旻苦笑道:“说起来容易,可那苏家在苏州,已有二百余年,根基极为牢固。他们并非士族出身,世代经商,不仅在江南东道颇有影响力,甚至在闽州、泉州也有产业。自太宗登基以来,苏家又靠上了武邑苏庄公,谁又敢轻易去得罪呢?”

“苏庄公是谁?”

杨守文忍不住问道。

杨思勖眉头颦蹙。听到杨守文询问,便苦笑答道:“阿郎可听说过苏烈苏定方吗?”

“苏定方?”

杨守文眼睛一亮,这可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苏定方还活着?”

“哦……苏都督在乾封二年就已经过世了。”

原来,已经死了啊!

这苏定方。名叫苏烈,是冀州武邑人。

其人十五岁时,以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的气魄追随父亲作战,先登陷阵。隋朝末年。他先后投奔窦建德、刘黑闼,屡建功勋。贞观初年,他归顺李唐,随历经北伐突厥,夜袭阴山,以先锋官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的牙帐。至唐高宗时期,苏定方得李治重用,征讨西突厥,平定葱岭,攻打百济。征伐高句丽,先后灭掉三国,把大唐的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立下了不世功勋。

而他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战,莫过于征讨西突厥时,以五百锐士破阵的故事。

永徽六年,苏定方从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也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程咬金征讨西突厥,被任命为前军总管。时双方在达鹰娑川决战。西突厥的分支,鼠尼施部率两万骑兵增援。苏定方所部当时正在休整,见敌军逼近,于是率领五百精锐翻山越岭。指导鼠尼施中军,大败鼠尼施,并追击二十里,斩杀一千五百余人。

此一战,彻底奠定了苏定方悍勇之名。

而且,他不但骁勇善战。能行兵布阵,而且还提拔了许多人才。

其中,裴光庭的父亲裴行俭,就是苏定方一手提拔起来……

可惜,如此英雄人物,到了后世不知为什么就变成了反派。说唐中的罗成,就是死在苏定方的手里。明明是汉家儿郎,也不知是那个混蛋,把他算作了高句丽人。

杨守文小时候,对苏定方是恨之入骨,因为他杀死了罗成。

可长大后,他才知道什么罗成不过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苏定方才是一个真正的英豪。

“吴县苏氏,靠上了武邑苏家?”

裴旻闻听,也吃了一惊,目光旋即闪过担忧之色。

说起来,裴家和苏家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毕竟当年裴行俭就是苏定方一手提拔。

苏定方死后,苏氏后继无人,其子孙多为散阶,很少担任职事官。

可不要以为这样,就小看了苏家。

苏家和朝中不少勋贵关系密切,似卫国公李靖、河东裴氏,与苏家都有密切交往。这样一个人物,就算是武则天也很尊敬。乃至于武则天登基之后,曾专门下旨:苏氏所食实封,并依旧给。意思是说,苏定方所享用的一切待遇,都按照旧时配给。

杨守文也不禁品蹙眉头,没想到这小小的长洲,居然隐藏着如此人物,的确是出乎他意料。

不过,他此来是为了皇泰宝藏,和苏家也不会有什么冲突。

杨守文想到这里,便话锋一转,“那有没有打听一下,关于那王元楷的消息?”

“王元楷的官声不差,在任也非常勤勉。

不过阿郎也知道,他毕竟是太原王氏族人,并非苏州本地人氏,难免会受到排斥。我刚才打听了一下,这里的人对王元楷的印象不错,但言语中并无尊敬之意。”

地域排斥,又是地域排斥。

杨守文发现,这种地域观念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主流思想。

裴旻这番话的意思是说,王元楷在长洲并无太大影响力。可他做官这么久,从长洲设立开始,就担任长洲县令,竟然依旧不被本地人接纳?这似乎有些古怪。

杨思勖突然道:“可是因为苏家?”

“嗯?”

杨守文眉头一蹙,向杨思勖看去。

裴旻道:“正是……这长洲百姓,有三成以上是仰仗苏氏鼻息,又有三成需要依靠苏氏的人脉。王元楷到任之后,首先就针对苏家在长洲的地方势力,想要削弱苏家的影响力。这自然令苏家不满,明里暗里打压王元楷,令其政令难以推行。”

吴县苏氏!

杨守文不由得长出一口气。

原以为,不会和苏家产生交集,可现在看来,这吴县苏氏恐怕是难以绕过……

“天不早了,老杨小裴,赶快去休息吧。

大家今晚小心一点,咱们如今身在长洲,恐怕已经进入到贼人的势力范围,必须要谨慎。

明日一早,咱们去泰伯祠,而后进入长洲。”

杨思勖和裴旻闻听,立刻躬身应命。

两人退出房间,轻轻把房门合上。

杨守文则走过去,把门闩落下,而后把被褥从床上拿起来,铺在床后的角落里。

虎吞横在身前,他席地盘坐,吹熄油灯。

月光,透过窗子照进了房间,仿佛在地上铺上一层轻纱。

窗外竹影摇曳,沙沙作响,透出难言的静谧之气。杨守文靠着墙,手持鸦九剑,闭上了眼睛。

王元楷、无畏禅师、苏家还有皇泰宝藏。

所有的信息在刹那间汇聚在一起,在杨守文的脑海中萦绕。他隐隐约约感觉到,在这些凌乱的线索背后,似乎有看不见的线。只要找到了那条线,所有的谜团都会迎刃而解。

原本,他以为这一次来长洲不会太麻烦。

可现在看来,事情远远要比他想象的复杂,王元楷的死会不会与那苏家有关系?

一时间,杨守文的思绪变得有些混乱!(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