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逆流1982 > 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 国企巨变

逆流1982 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 国企巨变

作者:刀削面加蛋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30:03 来源:笔趣阁

归根到底,王殿甫他想达成这笔交易的迫切性要远比段云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赛格集团拖欠银行的1.1亿元人民币急需还上,如果在一年之内赛格集团还是没有任何起色,那么部里的领导肯定会对他丧失耐心,等待王殿甫的结果很有可能会被调任,重振赛格集团的理想也会就此破灭。

所以当前的形势并没有给王殿甫太多选择的机会,段云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以至于在酒桌上简单的聊了一阵之后,俩人就已经达成了初步的交易,后续王殿甫只需要摆平内部的反对声音,并且完成集团重组,那么段云就可以入股赛格集团的下属上市公司,从而成为赛格集团的股东。

当天企业家年会结束之后,段云回到家中就开始制定相关的入股赛格集团计划,这一次他的投资上限将会达到10个亿,如果如果计划顺利的话,那么段云将会完成在深圳电子产业的“统一”,实质上也实现了在深圳电子行业的垄断地位。

小企业都是靠竞争上位,但是对于大企业来说,更多玩的是资本的运作,当市场上出现潜在对手的时候,只要你的资本足够雄厚,不需要费尽周章去竞争,完全可以凭借资本的碾压,将对手直接买下,这也是国际上很多行业巨头常用的手段,也正是因为如此,欧美国家才会有如此多的垄断企业,以至于这些发达国家专门出台反垄断法,以此来阻断这些资本巨头的无序扩张。

而在当前的国内,还没有出现相关的反垄断法案,所以段云这么运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当前的国企因为体制的原因,是不能够被收购的,否则的话,凭借天音集团的财力,完全可以收购国内很多家有影响力的电子企业,完成商业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不过从1993年开始,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确实已经到了势不可挡的地步,1992年是个中国公司元年,去年一年全中国注册的新公司超过了过去改革开放10多年的总和,尤其是在国家领导人南巡讲话之后,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并且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出了强大的力量。

民营企业的强势崛起,其背景就是国营企业改革一定程度的失败,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营企业改革的成效一直无法让人满意,凡是有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他们都表现的不堪一击。

当初海盐衬衫厂步鑫生的改革事迹红极一时,以及国企承包大王马胜利也曾经创造过国企改革的辉煌,然而这些改革的先行者最终都如同绽放的烟火,短时间的绚烂之后,就开始变得寂静无声。

国家高层也正是看到了这些国企改革的热点事件,所以说这些年一直在给国企松绑放权,然而带来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国营企业家们仍在嚷嚷权力太小,他们想要的那种纯粹的自由,其实是和当前国家体制完全背道而驰的,也是不可能得到的。

现如今国企面临的形势非常危急,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外资企业也蜂拥而至,这就让国营企业处境更为艰难,事实上到了90年代初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国营企业面临破产,但是靠着国家财政的输血,依然能勉强维持不倒闭,但实际上气数已尽,完全没有挽救的价值。

另外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问题上,国家决策层也开始有了松动,先前中国社科院工业研究所所长周叔莲在《光明日报》撰文《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两个问题》,论述“所有制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目的”,由这个判断出发周叔莲以及其他学者提出,不能把所有的企业都抱在怀里,这样做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国家只要抓住少数,关键搞好500~1000家大公司大集团,就会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那些没有竞争力也无关国计民生的中小企业将会被“放掉”,政府将主抓那些有成长潜力,具备资源优势的大型企业,及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周叔莲的观点得到了决策层的赞赏,很明显,这是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改革思想,它意味着国营企业的改革,从放权式的体制转换阶段进入了“重点扶持,其余放活”的结构调整阶段,同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公司的成长路径。

说白了,在这个时候,国家对一些中小企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看作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家已经可以允许一些中小型的国企进行私有化的改制。

不过在1993年,这种战略思想刚刚萌生,还远远没有发展出成型的格局和娴熟的掌控艺术,只是在一些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那些没有优势的国营企业开始被“放掉”,过去被禁止的改革,现在得到了默许和尝试,当地的政府也为这种私有化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很快,在广东第1次出现了“下岗”这个新名词,在经历了几年的思想解放之后,当了数10年主人翁的工人,开始接受自己不在于企业“共存亡”的现实。

去年年底的时候,边临破产的国营广州无线电厂才掉了1000名职工,其中330名选择与工人彻底分手,工厂根据他们的工作时间给予每年1300元的“工龄补贴”,从此这些职工将走出厂门,自谋出路。

而这种“工龄买断”的做法很快被广泛采用,各地买断价各有不同,从数百元到上百元都有,他成为中小型国营企业破产或被私人收购时“安置”下岗工人的最主要的方式。

在南方的沿海地区,工人普遍能够接受这种方式,因为在这些地方人们早已有了“第二职业”,那笔微薄的安置费成为他们做小生意或者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

而在北方尤其是老工业基地,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人生捆绑在企业上,以厂为家,世代传承的工作,以生活模式使他们几乎上进了独立的勇气和能力,更为要命的是那些地方没有经商和创业的氛围,因而买断工龄往往便意味着低水准安定生活的消失,以及坐吃山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