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我的光影年代 > 第二百三十章 大导演(3/5)

我的光影年代 第二百三十章 大导演(3/5)

作者:油炸大金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1 01:43:31 来源:笔趣阁

亚洲三大国,中日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电影人。

河濑直美、是枝裕和算是日苯电影圈最国际化的两个导演,他俩都是戛纳的嫡系——北野武不是,北野武是威尼斯的嫡系,他的事务所,马克·穆勒就有投资…

所以,张伟品说《三峡好人》拿金狮是因为马克·穆勒投资,虽然不太准确,但确实是有投资,《三峡好人》的投资方是北野武事务所…

河濑直美就是那种花大力气拍小电影的导演。

她的作品总是透露着一份清新淡雅,恬静婉约的女性气息,内容上多讨论生与死,存在的问题,在色彩和摄影上偏重于营造梦幻感和实验性…

没什么故事…

但是她的电影总能入围戛纳…

这对新垣结衣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

……

说了你可能不信,其实戛纳是很看重华语市场的,要知道官网只有四种语言:法,英,中、西班牙语…

没有德文,没有意文,没有日文!

毕竟是第二大电影市场。

去过戛纳就知道了,能在电影宫外面跟好莱坞超级大片对掐的,只有华语大烂片!

海报那是贼大贼大,场刊首页的广告好莱坞甚至是干不过我们的。

有钱!

那是真有钱!

最大的海报你猜是哪部电影?

没错,是《新警察故事》——程龙大哥占据了c位!

其实,这几天,吕老板尽可能的放松自己,纵观吕潇然的生活,其实一个字就能概括:累!

作为一个有辅助器的男人,他知道中国电影市场即将赢来巨大的风口。

这种时候当然要做点什么!

于是,不停地忙碌着、忙碌着,试图能够赶在这样的重大的风口,把橙子带上正轨,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中国的整个电影行业有所带动…

但是这样生活,真的毫无情趣!

不说养瘦马、高尔夫之类的高段位才能玩的玩意,最起码也应该培养点爱好吧!

连养狗这件事,他都嫌耽误时间,送回老家了…

有时候,回想一下,这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可他也知道,一旦回国,就不可能这么清闲了…

……

斯皮尔伯格没来,大概是为了避嫌…

不过,李鞍来了,还有克里斯蒂安·蒙吉、妮可·基德曼、河濑直美…

李鞍主要跟阿谋聊天。

内容大概是:

谢谢阿谋哥赏识——李安的四座三大最高奖有两座都是阿谋争取来的。

不开玩笑的。

《喜宴》当年的评委就是阿谋,当时谢飞的《香魂女》和李鞍的《喜宴》都是金熊得奖大热,在评审团投票中相持不下。

是阿谋提出让两部电影并列金熊…

最终,李鞍的《喜宴》和谢飞的《香魂女》成双黄蛋,一同拿下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

《色戒》拿了威尼斯金狮,评委会主席又是阿谋,当时媒体还盛传评委会内部争议很大,阿谋力排众议,把金狮给了《色戒》…

事后的记者招待会,李鞍第一句话就是‘谢谢张一谋导演!’

新垣结衣如愿以偿跟河濑直美搭上话了。

吕潇然则在跟妮可·基德曼闲聊,她很喜欢《黑暗面》…

很有可能也有《潜伏》北美大卖的缘故…

《潜伏》以300万美元的成本,首周末拿下2600万美元的票房…

业界预测,至少能拿6000万美元的票房,与此同时,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地区上线…

温子仁牛逼了!

不过,这些只是吕潇然的猜测,妮可·基德曼再怎么着也有汤姆·克鲁斯可以炒作,不至于要打恐怖电影的主意。

正聊着呢,克里斯蒂安·蒙吉走了过来,吕潇然赶紧端起酒杯跟他碰了一下…

克里斯蒂安·蒙吉是个很有意思的导演。

罗马尼亚导演,拿过金棕榈,他是典型的戛纳的电影人!

就混戛纳,从来不参加威尼斯或者柏林…

而且这个人很有分寸,从来不会埋怨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去…

他来过中国,担任过上影节电影评委,他很羡慕中国电影环境…

“罗马尼亚的人口一千八百万左右,比如一千万的票房中,95%都被好莱坞电影赚走了。事实上我们二十年之前就失去了电影市场,现在罗马尼亚市场上那些卖得好的电影,不会有太多的罗马尼亚电影。罗马尼亚跟邻国波兰就有个差异,波兰就可以拍类型电影,因为观众足够多。不少他们的类型片还在罗马尼亚很受欢迎。”

“…还是因为市场足够大!”

“对,所以你们可以建立明星制度,我们就不行了,没几个人看罗马尼亚电影!”

吕潇然点了点头,然后道:“其实《四月三周两天》、《山之外》这样的电影在中国应该也有观众愿意看。”

“真的吗?”

“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对电影有兴趣的超过7亿,这其中又有很多对海外文艺、剧情片感兴趣,您要是有想法,可以授权给我们,我们在中国有接近100家电影院,可以放映一下试试。”

“嗯,我会认真考虑的。”

好吧,这就是赤果果的行贿…

《山之外》、《四月三周两天》都是克里斯蒂安·蒙吉的作品,版权当然夜归他,所谓的授权,当然要收取授权费…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电影方面的交流…

……

能入围戛纳的基本都算作者电影,作者电影就是文艺片。

某种意义上来讲,法国电影之所以衰落,就是那帮新浪潮干的好事——拼命鼓吹文艺电影!

1957年,巴赞在《电影手册》直接发表言论:所谓作者论无非是把一个在其他艺术中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应用到电影上。直接确立了一批“作者电影”,把自己的队伍直接扩大。

特吕弗、戈达尔摇旗呐喊,顿时间吸引了一群电影人,个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开始了自由创作之路,每一个都好似斗士一样,掀开了电影史上的“新浪潮”运动。

然后法国电影,彻底被好莱坞打垮…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本来就是扁担上的两端。

好莱坞并非没有独立文艺电影,但攻城拔寨所依靠的最终还是那些商业大片。

单独的去吹捧某一类型电影,都是电影市场不成熟的体现。

对于一个地区、国家的文化产业,晦涩难懂的精英类文学并不能抵抗住外来大众通俗文化的入侵!

回想一下我们的四大名著就该明白,通俗文学影响力显然会更大,不然四大名著为何不是《易经》?

那边,李鞍大导演跟阿谋聊的差不多了,然后走过来:“吕导演!”

“…李导演,您好。”

吕潇然当然一脸受宠若惊…

“《黑暗面》我看了…你现在对探索人性很感兴趣吗?”

“…没有,这是我早些年写的剧本,觉得很有意思,就拿出来拍了。”

“一个好奇害死猫的故事?”

“对,因为当时没什么钱,想的都是怎么省钱怎么写…”

李鞍点头:“贫穷时候的创意真的很奇妙啊!”

“…呵呵。”

吕潇然有点奇怪李鞍找他干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