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之五好青年 > 第四六五章 衮衮诸公不如屎

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四六五章 衮衮诸公不如屎

作者:木允锋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1:44:21 来源:笔趣阁

科学院。

正在忙着制作汽缸的天启,疑惑地看着杨信和他带来的三十六人。

不过两人只是交换了一下目光而已。

就在同时黄端伯等人纷纷跪倒,叩拜他们的皇帝陛下,杨信在天启耳边低声详细说明了一下,天启略微点了点头。

“都起来吧,你们的心意朕已经知道,但史可法的确犯了罪,法司必须依律进行判决,大明律乃太祖所立,大明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犯了罪同样也必须接受惩处。不过河间侯既然说已经不再追究,而且史可法此举也的确是为师报仇,法司判决后,朕会赦免他的,只是革除他的功名,革除锦衣卫世职。”

天启说道。

黄端伯等人赶紧谢恩。

革除功名又不是禁锢,无非这一科没法考了。

但经过此事,以史可法的名声下一科秀才举人进士肯定一气呵成,所以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结果了。

再说要不然还能怎样?

就凭今天那些举子们的表现,难道真指望他们为此继续抗争?

如果他们不参加就只是这三十六人有个屁用,直接抓诏狱里去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河间侯,你带他们在这里转转吧!”

天启说道。

他才没兴趣跟这些人扯淡。

“陛下……”

黄端伯看着天启的背影欲言又止。

皇帝陛下根本没搭理他,此刻皇帝陛下正全神贯注地指导一个老工匠,而后者正在用木棰小心翼翼地敲着一个厚锡板,这个锡板裹在一段光滑的圆木上,随着那工匠的敲击,整个锡筒正在一点点成形。对面的宋应星同样在盯着,就仿佛这个锡筒可以决定大明帝国的命运,实际上宋应星这些年也越来越远离朝堂上的斗争,至少不会主动参与,毕竟对他来说,科学院的这些比什么东林党恶斗阉党更值得关心。

科学的魅力不仅仅是对天启,对他同样也很大啊。

“黄举子,你知道陛下正在制作的这是什么吗?”

杨信说道。

黄端伯没有回答他。

作为一个标准的文人,黄举子对于这种奇技淫巧还是没什么兴趣的。

倒是万元吉还颇有兴趣地看着,当然,他有兴趣是因为他和宋应星其实都是豫章社的,只不过他年纪比这些人小,所以算得上学弟而已,作为豫章社成员中目前品级最高的,宋应星现在可是恍如传奇一样。黄端伯虽然也是江西人,但却是建昌的,本来和南昌豫章社这些就不是一个系统,因为宋应星的带动,甚至让南昌士子掀起一股学习科学的潮流……

实际上也不光是潮流。

宋应星在科学院偷学了不少东西,然后同样偷偷塞给他家乡朋友。

而这些东西则迅速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比如水力锻锤就已经在南昌一带常见起来,这东西让南昌本地士绅,也开始大量制造优质锻铁。

他们也有冶铁基地。

这时候新余,分宜是重要冶铁地。

而且还有巨型生铁炉。

一座高达六米,一次就能装几吨铁矿石,木炭或者焦炭冶炼,四个小时就能出一炉生铁。

江西那也是钢铁基地。

说到底士绅也不傻,只要能迅速带来利润的,他们一样会去追求,比如杨信在京城的玉米育种,宋应星就经常跑去偷窥,甚至还在家乡也在种玉米,并且也在学习育种,还有地瓜,他也在江西山地种植,就连做罐头他都学,而且还偷偷带出去好几支水银温度计。

当然,因为时间问题,这些还只是在南昌一带出现。

黄端伯在建昌是感受不到科学带来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一堆乱七八糟,明显就是皇帝陛下不务正业的证据,一个帝国皇帝,不看奏折,不上朝,连阁臣都很少召见,却天天带着一帮工匠佞臣,在这里搞这些乱七八糟,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身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臣,信奉文死谏原则的,他当然要劝谏,就算劝谏不成功也要劝谏。

“河间侯,那你说这是什么?”

黄端伯说道。

“难道陛下身为天子,却在这里打铁?”

卫景瑗跟着质问。

不过这时候天启早就全神贯注,根本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

这可是蒸汽机的关键,这个汽缸能不能做出来,代表着试验型的蒸汽机能不能实现,不过这只是一个类似验证性质的东西,只有这台蒸汽机做出来,而且能够动起来,那么才会开始下一步,也就是全力攻关水力镗床,并且不断以这种实验性的进行改进。

等水力镗床成功就是真正实用化的蒸汽机了。

“第一这不是铁,这是锡,第二,谁规定天子不能打铁?第三,陛下目前也不是在打铁,而是在为大明创造全新的未来。”

杨信说道。

“就是这个铁筒?啊,锡筒。”

路振飞无语道。

“路举子家乡曲周,该知道河,漳河,甚至滏阳河上都在修水泥桥吧?”

杨信说道。

九千岁正在搞类似国道的工程,从京城向南贯穿到湖广的这条官道无疑可以说至关重要,堪比京城往山海关的,而这条官道上最重要的阻碍,就是一条条夏季泛滥冬季近乎干涸的河流。这些河流以过去的手段建桥很困难,因为河道,准确说是河床太宽,几百米宽的河床,除非以修卢沟桥的投入,实际上甚至得超过卢沟桥。

毕竟卢沟桥也就才两百米。

但这些河床没有一个低于这个长度的,甚至它的几倍长。

但有钢筋水泥就简单了,虽然这个钢筋只是锻铁筋,但制作桥墩的成本已经可以说直线下降了。

再加上杨信的木桁架就更廉价了。

一里宽的长桥,也无非就是十几个锻铁筋的水泥桥墩,冬季施工挖出引河挖出基础,天气转暖抢在山洪爆发前迅速浇筑桥墩,只要这些桥墩能够扛住汛期洪水的冲击,那么剩下就是在桥墩上装桁架了。

目前有十几座此类桥梁正在建设,包括河,滏阳河和漳河,另外还有通往山海关的。

这是九千岁的重要政绩工程。

路振飞当然知道这些,而且临关的已经开工,甚至基础都已经挖开,一直挖到底下的坚实土层,用畜力的螺旋泵不断排水,然后铺上带孔的石板,打上一个个木桩钉住,上面用水泥和石头垒砌船型基础,在基础上浇筑一根根锻铁筋的桥墩,上面是同样材料的承台,承台上搭木制桁架。

双桥墩,但在一个船型基础上。

反正这时候又不用在意宽度,实际上也不用在意承重,只要桥墩能够扛住洪水就行了。

所以桥墩并不粗。

“那么这是不是陛下用科技带来的?想当初陛下用水泥做塑像时候,据我所知那些御史也在上奏,说陛下不务正业,说这些奇技淫巧劳民伤财,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三大殿的建设节省几百万两,北方目前所有城墙修缮都用水泥,光山海关城墙的修缮,就节省几万石糯米,而现在正在修建的这些桥梁,又将彻底改变北方交通。

那么陛下之前是在不务正业吗?

那些务正业的,有哪个可以做到这些?

同样,现在你们说陛下做这个是不务正业,那么敢不敢跟我打个赌,二十年后你们所有人都会为这句话而羞愧,就像那些御史,现在没有一个敢再说陛下的水泥是不务正业。”

杨信说道。

“那这到底是什么?”

万元吉好奇地问道。

“这是航行大海的百丈巨舰,这是带着几十万斤两三天从南京到京城神车,这是大明未来一切工厂的动力,虽然它现在只是一个锡筒,但二十年后,它将支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杨信说道。

皇帝陛下依然没听到他的吹嘘。

进入工作状态的皇帝,是根本听不到别的东西的。

“走吧,诸位,我带你们看看其他东西。

看看这个,这就是陛下制造出雷电的东西,它已经可以用来照明,一旦被点亮,夜晚这里会亮如白昼,不需要任何灯烛,如果你们想看,哪天晚上过来看就行了。

陛下还在研究用它传递消息。

从这里把一道圣旨传到南京只需要瞬间。

不过目前只是刚刚知道了原理,真正实现还需要时间。

诸位,陛下造福百姓,带着大明走向盛世,不一定非要上朝,话说你们为什么总是盯着上朝?难道陛下每天早晨去朝堂坐着,然后一堆大臣凑起来说说话就解决问题了?你们是觉得陛下一个人做出的决定,比内阁一帮耆老重臣商议出的还稳妥?既然我们有内阁诸公,为何还要陛下上朝?内阁诸公商议完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

难道非得陛下亲自去一份份奏折批示?

陛下在这里对大明的改变,难道不是超过上朝?帝王的职责,帝王的职责只有一个,让天下万民丰衣足食,上朝批阅奏折就能让万民丰衣足食?杨某从海岛上挖来的鸟粪,能让稻谷增产三成,请问一下,把衮衮诸公们聚集到皇极殿会议能让天下稻谷增产三成吗?还是你们的圣贤书,教过你们如何让天下稻谷增产三成?那么从这一点上说,衮衮诸公和圣贤书是不是还不如那些海岛上的鸟粪?”

杨信说道。

黄端伯等人一片无语。

(挂了两天吊瓶,两天写了三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