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一枝红杏——战2型“台风”战斗机。

帝国争霸 一枝红杏——战2型“台风”战斗机。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虽然飞机不是在梁夏帝国诞生的,但是战后十几年,梁夏帝国俨然成了航空技术的圣地与航空先驱的福地。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年一度的国际航空竞速大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飞机性能早已是今非昔比。

在新历95年年底,根据当时在船台上建造的两艘舰队航母,以及全新的作战需求,比如“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即将到期,完全看不到续约希望,已经偃旗息鼓十多年的军备竞赛肯定会死灰复燃,帝国海军决定采购一种新的舰载战斗机,用来替换那些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双翼机。

随即,帝国海军广发英雄帖:正式向全国的飞机生产商发起招标。

跟过去的做法一样,标书的指标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达到的战术性能指标,二是争取达到的基础数据指标。

具体来说。

战术性能指标:最快飞行速度不得低于每小时五百千米,实用升限不得低于一万米,最大航程至少得达到一千二百千米,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不得低于每秒十二米,以及最少要配备四挺十三毫米机枪。

基础数据指标:机长不超过八米,翼展不超过十米,机高不超过四米,空重不超过二千千克,作战状态下的起飞重量不超过三千二百千克,乘员数量不超过一人,最好能携带外部载荷。

海军并不在乎厂商怎么设计,只要能满足这些指标。

唯一的特殊要求是:必须使用风冷发动机。

海军给出的理由是:航母的环境恶劣,没法有效保管像冷却液这样的危险液体,所以不能使用水冷发动机。

归根结底,其实是水冷发动机不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

比如结构复杂,导致故障率偏高,而且维护与保养都很麻烦,肯定要耗费更多的人工与时间。

保管冷却液那完全就是借口。

航母上有那么多的燃油,还怕多几吨的冷却液?

至于借此显得特立独行,跟陆军航空兵划清界线的说法,也有点牵强。

因为疆域太过广袤,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陆军航空兵也以适应性能更强的风冷发动机为主。要等到大战爆发之后,陆军战术航空兵才逐渐接受水能发动机。

此外,陆军战略航空兵还一直坚持使用风冷发动机,一直到喷气时代到来。

在三个月应标期内,有十多家厂商提交了标书。

经过重重筛选之后,帝国海军最终跟其中三家,浦州的联合之星公司、益州的天府腾飞公司、沈州的海天飞龙公司,分别签署了一份定额为五十万元的研发合同,让三家公司在一年内各制造十架全状态样机,然后交给海军航空兵,由帝国海军统一组织进行公开与公平的对比测试。

结果根本没有悬念。

天府腾飞公司首先出局。

其交给海军进行测试的样机竟然是一架双翼机,根本不可能达到战术性能指标。至于该公司知耻后勇,失败后奋起直追,设计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中最经典的舰载战斗机,那是后来的事情。

沈州海天飞龙公司也差不多。

该公司的方案是在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改进而来的,加强了结构强度,增加了着舰尾钩等等,并没有重新设计机体,因此性能同样很糟糕,最快飞行速度甚至不到每小时四百五十千米。

这下,就只剩下浦州联合之星公司了。

严格说来,联合之星公司提交的全状态样机也没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比如最快飞行速度不到每小时四百八十千米,但是在三架样机当中,也只有这一架勉强符合海军的胃口。

全金属结构中单翼布局,九缸星形风冷发动机,三叶螺旋桨,主轮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

要说的话,为了飞得快一些,样机只装了一挺13毫米与一挺8毫米机枪,还装在机头整流罩上,让海军非常反感。

关键就是,样机使用的是900马力试制发动机,换上1200马力发动机后,速度等肯定能够达标。

当时,几个假想敌,比如东望洋对面的纽兰海军也在研制新的舰载战斗机。

再拖下去的话,帝国海军恐怕就要用双翼战斗机去对付敌人的新式战斗机。

在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之后,比如把装在机头整流罩上的机枪挪到机翼上,统一口径与增加数量,帝国海军跟联合之星公司签署了第一份采购合同,以小批量生产的方式订购了四十架。

新历97年的年底,第一批次的十架预生产型战斗机交付给帝国海军。

因为当时没有制订命名规范,所以海军采用联合之星公司使用的研发代号,将这种战斗机命名为“台风”。

其实,在联合之星公司,该战斗机因为机身特别的粗短,被戏称为其为“大酒瓶”。

在接受了第一批四十架之后,联合之星公司按照之前的承诺,换上功率达到1200马力的新式发动机。

此外,还在其他的方面做了一些改进,比如采用三叶变距螺旋桨。

经过这些改进之后,“台风”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五百三十千米,是当时飞得最快的舰载战斗机。

在换装新式发动机之后,飞行品质不但没提高,反到因为采用了座舱装甲、容积更大的自封油箱与增加了弹药数量等等,而变得更加糟糕。在敏捷性上,不但无法跟狭夷海军的零战比,甚至比初期型号都差。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前,这些问题没有引起帝国海军的重视。

此后,帝国海军分数次订购了数百架。

有趣的是,联合之星公司一直在按照帝国海军的要求对“台风”进行改进,还直接用于生产制造,所以每个批次的“台风”都有一些细微差别,而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后勤保障变成了灾难。

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台风”已经是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

基本数据(批量生产型)

乘员:1人

机长:8.10米

翼展:10.80米

机高:3.89米

机翼面积:20.7平方米

空重:2085千克

起飞重量:3250千克

动力装置:朝阳航空动力公司的“风灯9-12-97”九缸星形发动机x1

功率:12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532千米/小时

航程:1350千米

实用升限:9500米

爬升率:12.5米/秒

武装:13毫米机枪x4,250千克炸弹x1或300升副油箱x1

在出台了新的装备命名规范之后,“台风”才获得“战2型”的正式编号。

在新历97年,“台风”是一种很成功的战斗机,不但速度快,火力也十分凶猛,而且机身非常的牢固,甚至能够充当轰炸机使用。只是在航空技术大爆发的年代,“台风”的先进性也就保持了两年。

与同时代的战斗机相比,“台风”显得十分笨拙。

其实,这也正是帝国海军最不满意的地方。

虽然只要正常使用,“台风”的着舰成功率并不低,是一种比较好飞的舰载机,但是帝国海军想要的绝对不是一种容易着舰的战斗机,而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能压制住敌机的战斗机。

正是如此,“台风”总共才生产了不到一千架。。

生产工作持续到新历100年年初,帝国海军总共订购了四百余架,大部分在战争初期的激烈战斗当中损毁,剩余在下一种舰载战斗机,也就是战4型“哮天”开始服役后,陆续移交给二线部队。

“台风”在帝国海军中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墙里开花墙外香。

骆沙联邦一直在向帝国求购高性能战斗机,只是帝国以产能不够为借口,一直拖新历99年下半年。在局势恶化,特别是由湾海三国引发的紧张局势,让帝国不得不认真考虑援助骆沙联邦的事情。

在帝国松口后,骆沙联邦立即跟联合之星公司签了采购“台风”战斗机的合同。

虽然骆沙联邦的海军算不上强大,也没有航母与舰载航空兵,但是在帝国可以出售的战斗机当中,“台风”其实是最理想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帝国同样在备战,几家为陆军生产战斗机的厂商的订单已经排到几年之后了。相对的,联合之星这些为海军生产战斗机的厂商反到较为清闲。

只是,随大战爆发,安排全被打乱了。

一直到新历100年,在战局稳定下来之后,联合之星公司才拿到出口批文,向骆沙联邦提供了一批“台风”战斗机。虽然是按照全新生产战斗机的价格出售,但是其实是预生产的那批。

当时,海军已经把这批战斗机退还给厂商。

经过翻新处理,换上了使用骆沙联邦弹药的机关枪,并且针对高寒环境做了一些必要的改进之后,就重新封装,然后就当成新生产战斗机,准确说是以新生产战斗机的价格卖给了骆沙联邦。

这事,当时闹得很厉害,还对两国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有趣的是,最后却不了了之,而且是骆沙联邦主动提出和解,随后还重新订购了一批新生产的“台风”。

原因也很简单,骆沙联邦也已经参战,还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当时,芬恩王国从纽兰联邦购买的几十架“水牛”把骆沙航空兵打得落花流水,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击落了数百架骆沙联邦的飞机,还诞生了数十名王牌,战绩最高的一个驾驶“水牛”击落了34架骆沙飞机。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仅仅几十架“水牛”就把骆沙联邦的航空兵摁在地上摩擦。

这种局面,直到“台风”到来才发生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那30多架二手“台风”改变了空中战场的平衡,让骆沙联邦获得喘息之机。

正是如此,在明知道被坑了之后,骆沙联邦仍然愿意购买“台风”。

只是在新历100年,骆沙联邦就从联合之星公司采购了四百多架“台风”。

此后,联合之星公司还把“台风”的生产许可证卖给了骆沙联邦,出售了一条生产线给骆沙联邦。

由骆沙联邦组装生产的“台风”又被称为“寒风”。

大战期间,“寒风”生产了四千多架,差不多是“台风”的五倍,由此成为了少数几种成功的外援战斗机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