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飞行毒刺——轻轰-2型“黄蜂”俯冲轰炸机

帝国争霸 飞行毒刺——轻轰-2型“黄蜂”俯冲轰炸机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很多人认为“台风”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全金属单翼机,其实却不然,这个头衔应该归于“黄蜂”俯冲轰炸机。

早在新历95年的年底,帝国海军就选中昌州恒兴飞机公司的俯冲轰炸机,并且小批量生产五十多架,组成了两个分队,分配给两支航空特混舰队,编在舰载航空兵联队名下进行飞行训练。

这是一种全金属的纵列双座飞机,采用下单翼布局,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在俯冲时能充当减速板使用的分裂襟翼,配备一台曙光公司的,功率达到了800马力的七缸气冷星形发动机。

帝国海军看上这种俯冲轰炸机的原因只有一个:快。

当时,该型飞机的极限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三百五十千米,而最快的战斗机,也才每小时四百千米。

在上舰使用后,海军才发现,这种俯冲轰炸机的操纵性与可靠性都糟糕得令人发指。

不到一年,就在日常训练中坠毁了十六架。

此外,还有大概相同数量的因为主承力结构损坏而报废,其中三架竟然是因为防腐没做到位,导致主体框架被海水腐蚀。

到新历97年年底,海军就把这种连安全都没有保证的舰载机撤出了一线部队,剩下的全都移交给二线部队用来训练飞行员。只不过,在飞过了速度超过每小时三百五十千米,都快追上战斗机的俯冲轰炸机之后,重新坐进双翼飞机的座舱,帝国海军的飞行员肯定是非常的不适应。

海军责令恒兴飞机公司继续进行改进,提高飞行性能与改善飞行品质。

结果却是,恒兴公司正在全力以赴的参与另外一种舰载机的竞标工作,根本没有多余的人手来改进俯冲轰炸机。在百般无奈之下,海军只能接受恒兴飞机公司的提议。买下包括图纸在内的全部生产技术,以及所有的专利许可授权,找别的飞机企业进行改进,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量产。

买下设计图纸之后,海军找到当时名不见经传,其实只有几个人,跟手工作坊差不多的渝州常安航空设备公司签了一份十万元的包干合同,拿一架俯冲轰炸机去改进,再由改进的结果决定是否批量采购。

新历98年的年底,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之后,改进后的轰炸机飞上了天。

在第一天的测试飞行中,这种轰炸机就彻底征服了帝国海军。

通过增大垂直尾翼,有效的增强了航向稳定性。主翼翼尖改为半圆形,并且增加前缘后掠角,提高了低速飞行时的可操纵性。换装朝阳公司的“风灯”型发动机,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改进的地方多达上百处。

其实,关键就是发动机。

选朝阳公司的“风灯”型发动机,其实是考虑到了跟另外一种舰载机,“台风”战斗机通用。

使用同一种发动机,能大幅度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节约维护与使用成本。

关键能有效的提高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

仅此一点就已经让海军怦然心动。

此外,提高的功率还赋予了轰炸机更加强悍的性能。

在测试飞行中,换装“风灯3-10”的原型机飞出了每小时四百千米的最快速度。

性能如此强悍,而且飞行品质得到了改善,海军怎么肯定不买账?

当年年底,海军跟常安航空设备公司签署合同,一次性采购了180架,用来装备六支轰炸机分队。

可问题是,常安公司根本没有对应的生产能力!

虽然拿海军的订单,常安公司获得了一笔贷款,还从渝州政府那获得支持,准备在渝州开厂,但是再怎么快也要到99年年底才能投产,海军要求必须在99年6月底前交付全部轰炸机。

这下,常安公司只能回去找恒兴公司,希望利用恒兴公司的厂房进行生产。

按照正常商业流程,只是合作谈判就要几个月,而且失之东隅的恒兴公司未必肯替常安公司做嫁衣裳。

在帝国海军的干预之下,恒兴公司答应跟常安公司合作。

新历99年第一季度末,第一批量产型交付给帝国海军。

按照惯例,其实是约定俗成,该轰炸机被命名为“黄蜂”。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总共订购了三批,其中前两批全在昌州,也就是在恒兴公司的厂房生产。

直到新历99年底,在新建生产线投产后,常安公司才开始生产。

严格的说,常安公司生产的第三批次的“黄蜂”才达到完成状态。

这也是第一批改进型“黄蜂”,在公司的内部编号为“黄蜂1.1”。海军内部的管理编号为“黄蜂c01”,表示是常安生产的第一批。恒兴生产的则用“h”做后缀,后面依然用数字表示批次。

与“黄蜂h01/02”相比,“黄蜂c01”最大的变动,就是增加了自封油箱,并且把机头的换成了13毫米机枪。

由此开始,“黄蜂”主要在常安生产。

因为出口需要,所以恒兴公司的生产线并没有关闭。

直到停产,常安都在对“黄蜂”进行改进,可以说每个批次都不一样。比如在第03批次增加了座舱装甲,在07批次增加了两个能挂小型炸弹的翼下挂架,从第13批次开始配备长途语音电台,在第21批次把主挂架的载弹能力提高到了750千克,在33批次换上功率为1200马力的“风灯3-12”型发动机。

相关的改进也用到了出口的“黄蜂h”上。

在最后一架“黄蜂c68”出厂的时候,“黄蜂c/h”共生产了上万架,其中“黄蜂c”大约八千架。

因为取代了其他所有俯冲轰炸机,所以在新的命名规范开始实施之后,“黄蜂”获得“轻轰-2”的编号。

基本数据(“黄蜂c01”)

乘员:2人

机长:10.45米

翼展:12.88米

机高:4.29米

机翼面积:32.20平方米

空重:3050千克

起飞重量:4850千克

动力装置:朝阳航空动力公司的“风灯3-10”九缸星形发动机x1

功率:10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405千米/小时

巡航飞行速度:280千米/小时

航程:1880千米

实用升限:7500米

武装:13毫米机枪x2,8毫米(活动)双联机枪x1,500千克炸弹x1或500升副油箱x1

大战初期,“黄蜂”是帝国海军当之无愧的顶梁柱,几乎参加了前期所有海战,取得了极辉煌的战果。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黄蜂”的参与,帝国海军未必能在大战初期那几次决定性海战中取胜。

根据帝国海军统计,在跟狭夷海军的战斗当中,“黄蜂”收获了六成战果,远超同时期的鱼雷攻击机。

有趣的是,看中了“黄蜂”的不止是帝国海军。

在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陆军就接受了一批“黄蜂h”,在试用之后,正式向恒兴公司下了订单。再后来,在恒兴公司主要生产出口型的“黄蜂”之后,帝国陆军继续从常安公司采购。在整个大战期间,帝国陆军采购与接收了大概5000架“黄蜂”,成为了“黄蜂”的第一大用户。

正是在陆军航空兵的推销下,骆沙帝国也看上了这种轰炸机。

大战期间,“黄蜂”被出售与援助给众多与帝国关系密切的友好国家,成了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国际战机”。其中的少数,一直服役到大战结束之后,其中最后一批还参与了喷气时代的战争。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有少数由民间爱好者收藏的“黄蜂”保持着良好状态。

在庆祝第二次全球战争结束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有三架“黄蜂”重返蓝天,再现了当年辉煌。

“黄蜂”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不管是在帝国海军、还是在帝国陆军、乃至在其他国家,“黄蜂”获得了飞行员的一致好评,被公认是一种“飞行稳定、性能可靠、操纵简单、灵活敏捷、牢固耐用、投弹精准”的轰炸机。

当然,不是说没有瑕疵。

要说,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批次太多了,而且每一个批次都有区别,维护保养简直是灾难。

这个到底有多么严重呢?

在经过了战争初期的艰难后,特别是到了战争后期,帝国海军宁愿让勤务人员把在战斗中严重受损的“黄蜂”按照报废方式处理,也不愿意运回去维修,因为维修的费用甚至比重新购买一架还要贵!

一些在大战初期生产的“黄蜂”,很多零部件都已停产,如果要维护,只能让工人手工打造。

此外,往往找不到熟练工人。

有趣的是,这反到让“黄蜂”的二手机十分受欢迎。

到了大战后期,一些友好国家还派专人到帝国海军收购二手“黄蜂”,哪怕是从前线送回来的报废机。原因很简单,这些二手机与报废机上总能找到一些完好的,拆下来能够用到其他“黄蜂”上的零件。

“黄蜂”在战后还使用了十几年,靠的就是这些二手零部件。

这也多亏了巨大的产量。

不管怎么评价,“黄蜂”都是一种很成功的俯冲轰炸机,甚至可以说是大战初期最优秀的俯冲轰炸机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