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19章 龙的天空

帝国争霸 第19章 龙的天空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两个中队16架战斗机,分成了四个编队,每个编队里各有两个双机编队。

在传统的空战战术当中,双机编队是标准阵容。

只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发现双机编队存在很多的缺陷,率先对空战战术进行调整。

当时出现的几种编队方式中,最有名的是三机编队,一架长机带两架僚机。

按照帝国空军做的统计,在波伊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有六成属于三机编队,而传统的双击编队仅占了不到两成。

关键还有,三机编队在空战中的损失率不到双机编队的一半。

三机编队在波伊战争中大行其道,跟主要使用机关炮的传统空战模式不无关系,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

要说的话,在上次大战期间,三机编队战术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空战战术由技术决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很不成熟的中程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足够好的性能与可靠性,对空战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帝国空军也根据这个变化,再次调整了空战战术。

双机编队仍然是空战的基础单位,不过在此之上增加了编队协作。

通常情况,由两个双机编队组成一个战术单位。

如果战场局势较为复杂,比如对手拥有足够先进的技术装备,还需要两个战术单位协同作战。

这也是空军把中队规模设定为8架的主要原因。

只是现在,对手算不上强大。

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在东边巡逻,靠近波沙湾,负责盯住部署在巴士拉那边的敌机。

这么安排,其实是在照顾李天凌。

不要忘了,李天凌之前架机返回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耽搁了不少时间,因此由他指挥的战术单位留在西边。

“战-10b”中队也分成2个战术战术单位,不过都在中低空飞行,而且位置要稍微靠前一点。

这么部署,跟“战-10b”的性能,或者说缺陷有关。

做为制空为主的中型战斗机,“战-10”在设计阶段,严格采用当时才提出来的能量机动理论。在依靠高性能发动机获得足够高的推重比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提高敏捷性,即增强水平机动性能。

至于其他性能,空军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

“战-10”本身就是“战-11”的备胎,是低端产品,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没理由提出太多要求。

结果就是,“战-10”成为帝国空军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加三角翼的战斗机,并且凭此获得了极为优异的敏捷性。

要说的话,盘旋性能在第三代战斗机当中无出其右。

此外,在获得大推力发动机,也就是“战-10b”上,之前不太突出的垂直机动性能也大幅度提高。

不过,问题也同样突出。

首先就是内油系数偏低,作战半径短,因此在多数时候,需要携带3具副油箱,以获得足够的航程与滞空时间。

由此导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副油箱与弹药的冲突。

三角翼的最大问题,就是没办法设置太多的重载点,翼下挂载点数量相对偏少。

更加要命的是,“战-10”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机翼相对厚度仅3%。

结果就是,因为机翼的结构强度不够,所以没办法设置翼尖挂点。

一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22吨的中型战斗机,竟然只有9个外挂点,而且位于进气道唇部两侧的是设备挂点,只能挂载质量在150千克以内的导航吊舱与指示吊舱,无法用来挂武器弹药。

也就是说,“战-10b”只有7个武器挂点。

通常,机腹与机翼内侧的三个挂点用来挂载副油箱,机翼外侧的挂点用来挂载质量小的格斗导弹。

如此一来,也就只有机翼中间的挂点能够用来挂载中程空空导弹。

虽然在b型上,采用了复合挂架,理论上一个挂点最多能够挂在3枚导弹,但是实际使用的时候,考虑到进行机动时产生的巨大过载,最多挂2枚导弹,而且很多飞行员并不喜欢复合挂架对飞行包线的限制。

此外,还跟雷达与电子设备有关。

要说的话,就是因为挂载能力不够强,而且空军也从来没有把“战-10”当夺取制空权的主力战斗机看待,对其最高的要求,也就是能跟敌机格斗,因此在电子设备上显得非常的保守。

“战-10b”至今都没有使用“kk-12a”的能力!

不止是雷达不够好,还跟欠缺数据链设备有关。

按李天凌他们做的测试,“战-10b”能够发射“kk-12a”,不过只能把“kk-12a”当成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使用。要把这种新式导弹的性能发挥出来,需要改进雷达与装备16号数据链系统。

当然,这也跟“kk-12a”才装备部队有很大的关系。

要说的话,也就只有几支“远征混成联队”的“战-11b”能够使用“kk-12a”,其他战斗机,包括其他部队的“战-11b”都没有这个能力。哪怕加大推广的力度,那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因为“kk-6f”的性能确实不怎么样,所以“战-10”飞行员都不喜欢中程空空导弹。

结果就是,8架“战-10b”都没携带中程空空导弹,各带了4枚格斗导弹。

按照李天凌安排的战术,这8架战斗机的任务,就是跟来犯敌机进行格斗,准确的说是负责对付漏网之鱼。

当然,首先由在高空巡逻的“战-11b”使用“kk-12a”与“kk-6f”对敌机进行远距离拦截。

只是,真正的主力,并非前出的16架战斗机。

在战斗机后方,大约150千米处,一架“指-8c”正在用雷达探测北面的空域,并且通过数据链,把信息发给附近的战斗机。

关键就是,战场信息主要依靠数据链发送。

只有在特别需要的时候,比如来犯敌机身份不明确,或者作战命令没得到确认,才需要通过语音频道跟飞行员沟通。

在数据链的支持下,“指-8c”能够同时引导12个战术单位的48架战斗机进行空战。

相对而言,之前的“指-8b”最多能够同时指挥12架战斗机进行空战。

原因无二,“指-8b”上有12个战术指挥台与12条通信频道。

显然,这等于让预警指挥机的作战效率提高了4倍!

只是,这一次的主角也不是“指-8c”,而是与其一同飞行的“侦-29c”电子侦察机。

电子侦察机其实是一个笼统称呼,称之为“大型电子战机”,或者是“电子干扰机”要更加贴切一些。

简单的说,这架与预警指挥机采用相同平台的大型支援飞机,除了能够探测与截获方圆几百千米内的电磁信号之外,还能够用搭载的大功率干扰机对附近的电子设备,特别是雷达进行干扰。

此外,大型飞机能在空中巡逻十几个小时,不存在得频繁返航加油的问题。

虽然干扰效果比不上专用电子战飞机,也不具备硬摧毁能力,但是在以争夺制空权为主的战斗中,依然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能通过干扰,削弱敌机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甚至让敌机火控雷达失灵。

雷达无法工作,再是先进的战斗机都只能挨揍。

显然,那架“侦-29c”才是主角。

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也就是围绕着那架“侦-29c”进行。

用飞行员的话来说,只要电磁干扰发挥了作用,空战会变得像打游戏一样简单。

不过,这说的是超视距空战。

没过多久,这场“游戏”开始了。

在指示灯亮起,提醒飞行员收到了新的信息时,李天凌才扫了眼导航屏幕上的时钟,已经是上午11点15分了。

预警指挥机发来的敌情信息。

一支规模庞大的敌机编队正从纳西里耶那边飞过来,而且即将进入禁飞区,初步推测敌机的数量在40架以上。

因为敌机很有可能采用密集编队,而且距离预警机超过300千米,所以没法对敌机数量做出准确判断。

不过,就算只有40架,那有够多了!

要说的话,也只有伊拉克空军会一次出动这么多战斗机。

如果是在40年前,还说得过去,毕竟在那个由机枪与机关炮决定胜负的时代,数量多就肯定占便宜。

可是现在,数量不是决定胜败的头号因素!

在以导弹为主的空战中,数量多未必就是优势。

相关战术信息,直接发送给了编队里面的每一架战斗机。

按照预警指挥机发来的指令,西边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也已收到命令,将赶来参战。

拦截战术非常简单,李天凌的战术单位在60千米处进行第一次拦截。

此后,由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在40千米处进行第二次拦截。

距离缩短到30千米左右的时候,2个“战-11b”战术单位将使用“kk-6f”,共同进行第三次拦截。

接下来就进入格斗空战阶段。

当然,前提是敌机没被击溃,仍然在向南飞行。

在让战斗机加速的同时,李天凌通过编队通信频道给手下飞行员安排任务,主要就是确定开火的顺序。

预警指挥机发来的信息不够详细,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等到距离缩短,在启动火控雷达之后,就能够探测到敌机的具体情况,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火控信息。

如果提前安排开火顺序,也就是交战战术,就能够大幅度缩短开火之前的准备时间。

要说的话,除了战斗机加速时产生的巨大过载,还真像在玩电子游戏。

飞行员所做的,无非是操作面板上的控制开关,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完成开火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过了大约10分钟,预警指挥机发来开火指令。

这是最后一道保险。

在下达了开火指令之后,作战的主动权交到飞行员手上,而且飞行员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出手。

关键就是,根本就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在收到开火指令的时候,与敌机机群的距离已经缩短到80千米!

这个距离,其实有点近。

对战斗机这类目标,“战-11b”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在200千米左右,持续跟踪的距离也在100千米以上。

不过,受导弹射程限制,雷达的性能明显过剩。

此外,还与“侦-29c”有关。

预警指挥机下达开火指令的时候,与敌机的距离在250千米左右,如果“侦-29c”开始加速前出,那么跟敌机的距离有可能已经缩短到了200千米,而这也是进行压制干扰的最远距离。

再远,干扰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

三个低头显示屏幕右侧那个,也就是电子战屏幕上已经出现提示信息,后方有一个强电磁干扰源。

不过,并没有对“战-11b”产生影响。

来袭的敌机中,飞在最前面的是一批数量在10架左右的mg-29,后面是至少20架“幻影”f1,此后还有一批mg-23。

这些战斗机其实都不算神秘。

早在几年之前,帝国空军就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情报机构,获得了这些西陆集团战斗机的关键情报。

其中就包括火控雷达的相关数据,比如工作频率与工作模式。

要说的话,这也是西陆集团战斗机的最大短板。

不管是带头的迢曼帝国,还是后起之秀骆沙民主共和国,或者是重振旗鼓的洛克国,都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却严重欠缺电子工业,在电子技术领域大为落后,研制生产的雷达根本就算不上先进。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被波伊空军揍趴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李天凌根本没有多想。

在启动了火控雷达之后,他只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就为3架僚机分配了目标,紧接着就开火了。

前后就10多秒钟,4架“战-11b”各自发射了4枚“kk-12a”。

此时,与敌机的距离已不到60千米。

中间的雷达屏幕上,代表敌机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光点没有明显的变化,敌机似乎并没有发现已经遭到攻击。

这就是电磁干扰的效果,敌机的雷达告警机因为干扰失灵了!

其实不是失灵,而是被敌机飞行员关掉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大约40秒钟之后,李天凌才长长的松了口气。

由他们发射的那些导弹,已经进入到末段自导阶段。

此外,再过大约20秒,另外4架“战-11b”发射的“kk-12a”也将射到。

低空,同样是2个战术单位的8架“战-10b”也已跟了上来,预计将在大约2分钟之后投入战斗。

虽然李天凌没下令减速,开始为剩下的4枚“kk-6f”通电,准备按照预警指挥机的安排发起第二次攻击,但是包括他在内,“战-11b”的飞行员全都知道,从现在开始,这里将成为龙的天空。

此战之后,主宰天空的将是帝国空军的“霸龙”与“猛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