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37章 地面部队

帝国争霸 第37章 地面部队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早在8月5日,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施授良就向全球记者宣布,由20多个国家出兵组建的联合部队将出动40万大军解放科威特,消灭所有盘踞在科威特的,以及入侵了科威特的敌军。

当然,这个“40万”有很大水分。

其中包含15万沙乌地军队,在沙乌地援助下组建的5万科威特军队,还有卡塔尔与阿联酋的大约10万军队。

显然,这些军队主要负责保护沙乌地,基本上不会参与地面作战行动。

此外,还要扣除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投入的空中力量,以及已经处于部署状态的海军舰队。

这么一算,真正投入的地面部队,连10万都不到。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部署,在8月6日抵达沙乌地的,只是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的部分兵力。

准确说是主战装备。

第7装甲师的官兵已经在前几天,搭乘征用的民航客机到沙乌地,而且就留在达曼与朱拜勒。

在装备到达后,该师将在8月10日前部署到边境附近。

第17装甲师的官兵还在运输的途中,以及在8月15日之前全部到达,然后也会被派往边境附近。

这两个装甲师,总兵力才4.3万。

兵力不是很多,战斗力却足够的强悍。

第7装甲师一直就是帝国陆军的王牌部队,在上次大战期间,从帝国西北一路推进到了乌拉尔山以西,达到伏尔加河东岸才停了下来。在后来,参加了波伊战争,还是最后撤离的装甲部队。

此外,该师是帝国陆军唯一在任何时候都处于满编状态的特级装甲师。

该师有2个装甲旅,1个机步旅,1个炮兵旅,1个师属远程火箭炮营,1个师属独立侦察营,1个师属野战防空营,1个师属后勤保障营,1个师属防化营与1个师属医疗连,通常还会获得1个独立航空旅加强。

装备方面,该师拥有主战坦克480辆、步兵与骑兵战车360辆,自行火炮240辆,火箭炮36门,以及各类轮式车辆2000余部。如果获得航空旅加强,那还要加上400到450架直升机。

说得直接一点,第7装甲师就没有普通的步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第7装甲师一直在巨大陆面对西陆集团,装备建设都是围绕着突击作战展开。

该师也是西北战区的主心骨,是施授良的嫡系部队!

当然,施授良就是从第7装甲师走出来的,在当了12年的师长之后,才进入了平步青云的晋升通道。

其实,来自西部战区的第17装甲师,并不比第7装甲师差。

在兵力上,第17装甲师2.1万,也就只比第7装甲师少了1000人。

不过,这2.1万官兵中,有大约8000人来自预备役部队,即第17装甲师的常备兵力只有1.3万。

与第7装甲师相比,第17装甲师差的是炮兵,即炮兵旅少了一个重炮营,也没有师属远程火箭炮营。

此外,在主战装备上也有所差别。

只有一个装甲旅获得了“zt-99b”型主战坦克,另外一个旅是“zt-99a”。

这种差别,并不是厚此薄彼。

第17装甲师面对的高加索地区,主要负责安纳托利亚,也就是忒尔共和国这边的战略防御。

因为主要是在山地作战,还分散部署在十几座军事基地里面,所以第17装甲师并不需要太多的重型装备。

按国防部安排,第17装甲师将在下一次编制调整时改变成快速反应部队。

其实,装备上的差别并没有太大影响。

按照陆战队的装甲营在8月1日夜间展现出的突击力量,帝国陆军2个装甲师,足够解放科威特。

用施授良的话来说,只要后勤保障跟得上,再各增强一个航空旅,他就有把握用这两个师打到巴格达。

这不是在吹牛。

不说别的,算上陆战队的2个装甲营,有1000余辆“zt-99”系列的主战坦克,而伊拉克陆军的t-72m总共都没这么多。即便在巨大陆战场上,1000余辆主战坦克都可以发动一次战役级别的大纵深突击行动了。

要说的话,关键是后勤保障。

这也是帝国陆军没有派遣更多地面部队参战的头号原因。

后勤保障没法跟上,派再多部队去沙乌地,都只能在后方看热闹。

只是依靠帝国陆军,肯定没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关键就是,在新月地区的荒漠里,根本就没有解决后勤保障所必须的交通设施,尤其是铁路。

不管是在西北战区,还是在西部战区,帝国陆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全都是建立在花了几十年才营建起来的基础设施之上,而且总体上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也就不存在后勤保障跟不上的问题。

就拿西北战区来说,在上次大战之后,帝国以战后重建之名,通过“廉旭升计划”为骆沙联邦共和国提供数百亿金元的援助。在此后几十年里,骆沙联邦共和国修建了上万千米的铁路与数万千米的公路。

和平时期,这些基础设施是骆沙联邦共和国的经济支柱。

战争时期,上万千米的铁路与数万千米的公路,将成为军事运输的大动脉,成为帝**队作战的底气。

可惜的是,波沙湾这边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这也是需要众多盟友参加地面作战的关键所在。

在答应出兵参与地面作战行动的7个盟国当中,就只有高巨王国、岱曼王国与巴铁派了作战部队,其他4个国家派遣的都是后勤保障部队。事实上,只有高巨王国答应出兵攻打伊拉克,而且承诺会在地面战争开始前,至少会向前线部署一个装甲旅,并自行完成运输等方面的工作。

出于后勤保障,丁镇南把高巨王国的这个旅留在了滨海地区,没有让其跟随帝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作战。

结果就是,名义上有几十万大军,其中的30多万都是“后勤保障部队”!

这种局面,也直接决定了地面战争的规模。

说得直接一点,除非帝国当局答应投入更多的兵力,增派几个师,不然得把地面战争的范围控制在科威特周边。

去打下巴格达?

别看施授良是信心满满,可是真要以此为目的,他会在第一时间飞回帝都,向首辅哭诉兵力不够。

不是说他胆怯,而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在地面战争当中遭受更大的伤亡。

优秀统帅,绝对不会让统帅的官兵去做没有意义的牺牲。

其实,施授良一向就以护短出名。

2个师的兵力,即便是解放科威特都显得有点捉襟见肘。

关键就是,不可能为解放科威特而解放科威特。

说得直接一点,不能因为只为解放科威特,就只盯着科威特,把作战范围严格限制在科威特境内。

做策划的时候,丁镇南就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此战不但要解放科威特,还要全歼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而且是歼灭,不能打成追击战。

简单的说,就是不能让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逃回去!

这样一来,就必须打包围战,需要从西边突击,因此2个装甲师的兵力还真不够用!

所幸,还有陆战队。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陆战队就想包圆,即承担全部作战任务,提出最多可以向波沙湾地区部署3个师。

可惜,这显然不大可能。

别说施授良是陆军上将,不会让陆军作战部队坐冷板凳,就算首辅周涌涛,也不会让陆战队专美。

此外,陆战队其实是在吹牛。

道理也很简单,陆战队常备的作战部队也就只有5个师。

第一陆战师负责守卫从斯卡帕湾到迪戈的,夕落洋与梵炎洋上的所有战略基地。第二陆战师负责守卫从阿留群岛到库克群岛,东望洋中部群岛链上的几十座军事基地。这两个陆战师属于战略级别的守备部队,别说是和平时期,哪怕在大战爆发之后,也要在替换部队到位之后才能调动。

可见,陆战队能调动的其实也就只有3个师的兵力。

其实还不到3个师。

驻扎狭夷皇国、北马群岛与图克要塞的第四陆战师,最多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驻守斯里兰卡与东南地区的第三陆战师,也只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因此实际可调用的只有1个师又2个旅。

能成建制出动的第五陆战师,还是战略预备队。

虽然跟陆军不一样,陆战队的5个师不存在缺编的情况,但是充当预备队的第五陆战师的战备率一直都不太高。

和平时期,第五陆战师只有约60%的官兵在岗。

当然,这也跟陆战队的轮换制度有关。

不过,也不是说陆战队没法投入3个师的兵力,只是真要投入3个师,就必须立即进行动员。

在陆战队的编制体系中,还有5个在编预备师。

只是,这5个师其实都只有师部,平时的编制人员不到3000人,得从预备役部队征召兵员。

虽然在理论上,最多只需要15天就能够完成整编工作,但是在大战之后,帝国从来没有征召过这5个陆战师。

原因也很简单,太麻烦,而且耗费也太大。

关键不是人员,是主战装备。

因为平时只保留了指挥框架,所以这5个预备师并没有配备主战装备,在整编的时候只能启用封存的装备。

先不说封存装备的性能如何,只是启用就非常麻烦,而且需要不少的经费。

在用完了之后,重新封存又要花一大笔钱。

正是如此,陆战队才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轮换制度。在和平时期,让各个陆战师的官兵交替轮换,从而依靠大约60%的主战装备,让所有的在役官兵都能获得足够的训练时间,保持足够高的战斗力。

当然,出动不了3个师,派1个师参战还是没问题。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

到底是哪个师!?

即便到了现在,陆战队都没有发来确认的消息,只保证,肯定能够在发动地面进攻之前让1个陆战师部署到位。

其实,丁镇南需要的就只是1个陆战师的兵力。

按照由他亲自拟定,并且得到了施授良肯定的作战计划,在地面战争阶段,由陆战队在两河河口进行两栖登陆。

简单的说,就是在巴士拉的东南登陆,并摆出强攻巴士拉的架势。

其实,只要登陆就行了。

巴士拉南面的3号公路,是唯一到科威特的高等级公路,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就全靠这条公路了。

也就是说,只要陆战队在河口三角洲登陆,伊拉克军队必须进行反击。

不管是为了继续占领科威特,还是要在这边跟联合部队决战,或者是从科威特撤军,伊军都必须死守3号公路。

其实,这就足够了。

丁镇南并没有指望靠陆战队来解放科威特,而且从战略层面上讲,两河河口也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装甲会战。

主力,依然是陆军的2个装甲师。

至于战术,其实也算不上是秘密。

简单的说,就是由陆战队在东边佯攻,陆军装甲部队从西边发起突击,迂回到伊拉克军队的后方。

这个战术,已经得到了施授良的首肯。

不过,具体方案至今都没有确定下来。

头号问题,其实就是迂回的范围。

2个装甲师的师长与高级军官希望能够把范围扩大一些,以攻打巴士拉为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歼灭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施授良认为,在兵力投入不够,后勤保障未必能够跟得上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稳妥为主。

丁镇南也认为,没必要搞得太大。

不是说害怕打败仗,而是在政治层面上就不允许攻占巴士拉,或者说在打下了巴士拉之后还是得撤走。

那么,何必去攻打巴士拉呢?

如果是为了打击伊拉克军队,大规模轰炸就足够了。

此外,巴士拉也不是说想打就能打下来的。

按照丁镇南的评估,哪怕投入2个师,火力支援也不是问题,强攻巴士拉的作战难度都十分巨大。

要搞不好的话,保不准还会在此翻船。

这也是施授良最担心的问题!

当然,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前期准备时间。

如果按照攻打巴士拉做准备,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囤积作战物资,特别是装甲部队高度依赖的燃油与弹药,而这就意味着需要延长第二阶段的作战时间,需要在空中打击阶段耗费更多资源。

后勤保障本来就跟不上,这前后都要耗费更多物资,那就更成问题了!

把目标降低点,后勤保障的压力就能降低许多!

不过,到底怎么打,并不是由丁镇南决定,也不是由施授良决定,是由远在帝都的首辅决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