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49章 奔赴前沿

帝国争霸 第49章 奔赴前沿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燕子01收到,航向285,第331区域,阻击敌装甲部队!”

说完之后,廉明阳敲了敲前面的玻璃挡板,提醒了坐在前面的姜尚贵。

与串列双座战斗机不同的是,在武装直升机上,飞行员坐在后面,坐在前面的是武器操作员。

这么安排,是因为武装直升机主要在低空飞行,后座的视野更加开阔。

至于呼叫代号,是由基地司令部安排,跟廉明阳他们没多大关系,也只是为了方便指挥协调。

在姜尚贵着手为战斗做准备,其实是调出飞行地图,找到第331区域,并且了解该区域的大致情况的时候,廉明阳启动了数据链系统,把“指-10a”发来的作战命令与战场信息发给编队里的其他直升机。

其实,主要是必须由大队长,也就是廉明阳亲自确认的作战指令。

至于战场信息,其他武装直升机有数据链设备,能自行获取。

对第331区域,廉明阳是再了解不过。

该区域就在伏尔加斯基北面,河的对岸就是伏尔加格勒,而且所处地端恰好在伏尔加河大转角的上游。

因为该河段的水流相对来说较为平缓,还避开了拥挤的城市,在渡河之后就能够围攻伏尔加斯基,并拿下至关重要的桥头堡,让大部队更加顺利的渡河,所以该区域一直是重点防御的地段。

不过,也是最难防守的地方。

原因也很简单,东岸这边是一马平川,而且有数百米的冲击平原,根本就没办法修建牢固的防御工事。

把防线后撤几百米,防御效果将大打折扣。

要说的话,在战术层面上根本守不住。

几轮火力准备之后,工程部队能在火力掩护下架设浮桥,而等到东岸的守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西边的装甲部队已经冲了过来。

何况,西骆沙陆军有不少的两栖坦克与两栖装甲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骆沙陆军为了克服伏尔加河对进攻造成的影响,一直很注重两栖装甲力量。

按照西骆沙陆军的进攻理论,首轮突击根本就没有把伏尔加河算进去,必须在发起突击之前拿下。

要说,没有哪个国家比西骆沙陆军更重视两栖坦克。

可见,如果西骆沙陆军首先投入两栖装甲部队,特别是突击能力不差,应付碉堡掩体绰绰有余的两栖坦克,那么在工程部队开始架设浮桥之前,就能够夺取河滩阵地,并大幅度降低渡河作战的难度。

在理论上,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

这也符合战术想定。

用2个小时的时间拿下河滩阵地,等到主力装甲部队过河的时候,就已经天亮,也正好向东方集团的纵深防线发起突击。

现在是5点30分,离天亮也就只有半个多小时了。

如果作战指令没错,那么西骆沙的主力装甲部队有可能已经过河。

这次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t-80u。

按战前的情报,部署在伏尔加格勒的是第1近卫军,其中包括了西骆沙陆军最精锐的第9装甲师。

该师不但最先装备t-80b,也最先获得t-80u。

这种坦克,不但配有爆炸式反应装甲,还有射程达到5千米,能攻击武装直升机的炮射导弹。

这种炮射导弹,有着非常巨大的威胁。

在某种程度上,帝国陆军要求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不得低于8千米,也就是为了压制这种射程达到5千米的炮射导弹。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让武装直升机远离能够发射炮射导弹的坦克。

不过,按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这反到不是主要威胁。

即便是最新式的t-80u坦克,也严重欠缺夜战能力,而且配套的光学瞄准设备,远距离交战的命中率很不理想。

同样是由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即便在理想状态之下,t-80u使用9m119m对5千米外装甲目标的命中率都只有六成,而在实战情况下,特别是对付高速飞行的直升机,命中率恐怕连一成都没有。

很都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让坦克兵在面对武装直升机的时候不用感到害怕。

此外,配发给部队的炮射导弹也不是很多。

即便在第9装甲师,也只有少数指挥官座车配备有炮射导弹,而且t-80u最多也就只能携带4枚。

不为别的,坦克里面就只有4个用来放置导弹的储存筒。

在实际使用中,9m119也主要用来对付装甲目标,特别是配备有重型反坦克导弹,能在数千米外开火的步兵战车。

要说威胁,其实是伴随坦克作战的自行高射炮,以及代号“通古斯卡”的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

至于前者,也就是zsu-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没什么好介绍的。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航空兵就吃够了高射炮的苦头,有上千架直升机被这种原本算不上先进的高射炮击落。

此后,在两伊战争期间,双方的“石勒喀”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即便到了现在,都还有大批这种高射炮都在伊拉克军队,而且在之前一个月里击落了数架联军的作战飞机。

“直-10a”的防护设计,针对的就是“石勒喀”的23毫米机关炮。

不要忘了,“直-10a”的关键部位都能抵挡23毫米高爆弹的直接攻击,而且次要部位在中弹之后能正常工作半小时以上。

关键还有,“石勒喀”确实是落后了。

主要就是,缺乏先进的火控系统,在对付超低空目标的时候,因为反应慢,所以作战效率并不高。

此外,23毫米机关炮的有效射程还不到3000米。

别说“直-10a”有射程高达8千米的“连弩”kd-28重型反坦克导弹,廉价的80毫米火箭弹也有3000米的射程。

相对来说,2s6“通古斯卡”自行防空系统才是真正的威胁。

做为用来替换“石勒喀”的自行防空系统,“通古斯卡”不但用2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30毫米机关炮替换了4门23毫米机关炮,大幅度提高了对付低空目标的火力强度,拥有了摧毁武装直升机的能力,还整合了2套总共8枚9m311型近程防空导弹,解决了射程不如反坦克导弹的问题。

要说的话,“通古斯卡”就是针对“直-10a”而诞生的。

面对“直-7”这样的轻型武装直升机,“石勒喀”哪怕不算先进,也勉强够用,至少拥有足够的威胁。

只有面对“直-10a”这类重型武装直升机,才需要更先进的防空系统。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通古斯卡”其实是为了对付“直-10a”,由西陆集团支持西骆沙陆军研制的新式防空系统。

该系统首次让陆军获得了有效的野战防空能力!

当然,9m311能对付的可不止是武装直升机,还包括空军的攻击机,以及飞行高度在5000米以下的战斗机。

这也是在战前,基地司令部重点提到,需要优先打击的地面目标。

这道命令不止是下达给陆航,同样下达给空军的前线航空兵。

只要发现“通古斯卡”,不但要立即汇报,还必须立即发起攻击。

对于能否即便“通古斯卡”,即便是廉明阳都没有多大把握。

其实,帝国陆军也有类似的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而且性能不比“通古斯卡”差,甚至可以说还要更好一些。

在去年的“西进”演习当中,廉明阳他们就吃过亏。

按对抗演习得出的结论,在双方作战体系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武装直升机跟先进的自行防空系统的交换比在3到5之间。

这是什么概念?

一套“通古斯卡”的采购价格不超过1000万金元,一辆导弹发射车,大概就在100万左右。

5辆,也才500万金元,而“直-10a”的军方采购价格都超过了1000万金元。

关键还有,“直-10a”与主战坦克的交换比在20以上!

廉明阳并不想遇到“通古斯卡”,不过真要遇到了,那也没办法。

“大队长,看上面!”

在得到僚机飞行员的提醒后,廉明阳才抬头朝天上看去。

天空已经泛白,只是阳光还没洒到地面上。

僚机飞行员不是喊他看日出,而是看那些在高空飞行的作战飞机。

全都是向西边飞行的重型战斗机。

不过,总共就只有几架,看上去像战术侦察机。

应该就是执行侦查任务的“战-8fc”。

虽然“战-10”与“战-11”都已经大批量服役,但是因为装备的数量太多,所以仍然有大量“战-8”在服役。

算上预备役部队的,总共还有差不多2000架。

这些战斗机除了承担一部分训练之外,大部分被改造成多用途战斗机,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充当攻击机使用。

不过,最有价值的其实是专用侦查型,而“战-8fc”是最新的战术侦察型。

虽然性能不算先进,但是用来执行战术侦查任务依然是绰绰有余。

在挂上2具侦查吊舱与3具副油箱的时候,作战半径超过1200千米,而且在抛掉副油箱后,高空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马赫,在低空也有1.1马赫,并不比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差多少。

当然,关键是侦查吊舱。

依靠侦查吊舱,“战-8fc”最远能在60千米之外获得清晰的战场图像,即便低空飞行也能让拍摄距离达到20千米。60千米的距离超过大部分战区级防空导弹的射程,20千米则在大部分近程导弹的射程之外。

至于战术侦察机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别看天上还有侦察卫星,而且“指-10a”这类联合指挥机能在几百千米外活动,但是说战术侦查,依然还是得看侦察机。道理很简单,侦察卫星没办法提供实时情报,而联合指挥机数量少,且合成孔径雷达很难辨别出装备的具体型号。只有战术侦察机,能获得与提供准确的战场情报。

不然,帝国空军也不会保留数百架战术侦察机。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这些侦察机的使命就是在攻击部队前面赶到战场,搞清楚敌人投入的兵力与进攻的方向等战场情况。

与过去不一样的是,“战-8fc”使用的数字照相机,可以用专门为侦察机开发的高速情报数据链,把拍摄到的照片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后方的作战平台,也就不存在需要返航与冲洗底片的问题。

要说的话,这也是一大进步!

简单的说,让战术侦查的时效性由过去的几个小时,提高到了现在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

千万不要小看。

如果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才能够拿到战术情报,那么在做防御部署的时候,指挥官必须做出预判。

缩短到几分钟,让指挥官能够根据战场局面的变化,实时对部署进行调整。

其实,现代战争的指挥艺术,就是朝着“实时化”方向发展。

帝**队展开的第三次军事革命,其核心就是加强侦查、通信与指挥系统,以实现“发现即摧毁”的终极目的。

用在侦察机上的数字照相机,就是这套理论的产物之一。

也就是数字照相机,让战术侦察机重新受到了重视。

只是,在战线后方肯定有一架预警指挥机,或者是专职通信中转飞机,负责接受与转发战术侦察机发送的战场信息。

更有可能是一架专门的情报支援飞机。

不出所料,在大约半个小时之后,这些信息就会通过数据链,发送到廉明阳驾驶的武装直升机上。

到那时候,就能够知道前方有没有“通古斯卡”了。

可见,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战方式。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火力。比如在上次大战期间,强大的火力往往能够消灭所有对手。在很多时候,指挥官也情愿选择通过火力打击来达到作战目的,而不是去想别的办法。

进入电子化时代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情报。

在波沙湾那边,就已经证明了情报的价值。准确的战场情报,不但能大幅度提高火力打击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对火力的需求。当打击效率有足够的保证,过剩的火力反到成了一种负担。

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有战场信息。

前几年的联合演习,以及还没结束的波沙湾战争中,帝**队已经验证了新的战术。

像廉明阳这些参与了作战行动的官兵,更加是亲身领会了电子时代的强大之处。

关键就是作战效率。

在机械化时代,即便是最为强大的攻击机,出动一次能够摧毁几辆坦克就很不错了,而现在的武装直升机,出动一次能够摧毁十多辆坦克,而“攻-9”这样的专用攻击机,反装甲作战能力更加惊人。

说得直接一点,电子时代的军事力量,是能够碾压机械化时代的强大存在。

那么,战线对面的敌人,也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