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55章 快马加鞭

帝国争霸 第55章 快马加鞭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最后,林世平结合所有推测,给了一个较为肯定的结论。

在未来的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南方次大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概率超过八成,只是纽兰共和国不会直接出兵。

简单的说,战争将以梵罗国寻求统一整个南方次大陆的方式进行。

通过外交努力,能争取一些时间,可是只要纽兰共和国愿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就没法阻止战争爆发。

道理也很简单,梁夏帝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梵罗国称霸南方次大陆。

至于奥洲方向,林世平反到不太担心。

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梁夏帝国没做自毁长城的蠢事,只要帝国海军还足够强大,那么在未来三年之内,纽兰共和国根本不敢打奥洲的主意,最多拿奥洲做点文章,然后趁机夺取霍瓦依群岛。

相对而言,霍瓦依群岛才是关键所在。

不过,同样需要时间做准备,更得等待合适的时机。

前者,跟军情局没关系,也影响不了,毕竟纽兰海军的规模不小,也肯定会在战争爆发之后提高战备级别。快的话,也许一个月就够。慢的话,也就几个月,纽兰海军肯定能完成战前准备工作。

关键,其实是后者。

这个时机,就是由南方次大陆的战事决定。

简单的说,等帝国海军把舰队集中部署在梵炎洋上,纽兰海军就能凭局部兵力优势发动收复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

在南方次大陆爆发战事之后,帝国海军需要在该方向上投入多少兵力?

要说的话,这也是过去的十几年,波伊战争后,帝国提出与奉行“二加二战略”的关键所在。

这个“二加二”指的是两个主要方向的全面战争与两个次要方向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按当时的设想,两个主要方向指的是大陆战场与东望洋战场,两个次要方向指的是南方次大陆与新月地区。

在帝国的战略计划当中,南方次大陆只是次要方向。

可问题是,在“二加二战略”中,并没有想过纽兰共和国能为梵罗国提供实质性的战略援助。

这一整套战略,得至于第三次全球大战的背景之下。

言外之意,当帝国必须出兵南方次大陆的时候,已经跟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开战,封锁了通往南方次大陆的海运航线。

在此背景之下,根本不存在要在梵炎洋投入多少舰队的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在梵炎洋方向上处于战略守势,唯一的目的是控制波沙湾,并不需要霸占南方次大陆,最多只是阻止敌人利用南方次大陆,因此采取的战略,也只是对南方次大陆进行战略封锁。

按照这套战略,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不需要在梵炎洋部署重兵。

在帝国海军的15支常备航母战斗群当中,9支留守东望洋,另外6支都将用在夕落洋那边。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用潜艇与岸基航空兵切断通往南方次大陆的海运航线,就足够让梵罗国就范。

正是如此,在该战略下,投入南方次大陆的兵力很有限,也只是次要方向。

现在的情况是,纽兰共和国肯定不会立即参战,在西北战区那边稳定下来之前,帝国也不会向纽兰共和国宣战,所以不可能用战略封锁对付梵罗国,也就未必能够让梵罗当局认清大局。

在纽兰共和国的支持下,梵罗国真有可能把南方次大陆发展成主战场。

这么一来,就得在该方向上投入足够的舰队。

要说,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按海军提交的报告,哪怕在三个月内完成战争动员,让15支航母战斗群全都进入部署状态,那么在半年之后,真正能够处于部署状态的,也只有10支航母战斗群,因为最先完成部署的5艘航母必须回造船厂进行大修。只依靠10支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在三个大洋上同时掌握战略优势。

要说的话,在两个大洋都不可能。

何况,波沙湾那边的作战行动还没结束呢!

按照这个情况分析,帝国海军需要在三个方向,波沙湾、北梵炎洋与东望洋保持足够的兵力,那么在三个月后,也就是南方次大陆爆发战争的时候,帝国海军部署在其周边地区的兵力最多就只有4支航母战斗群,而且部署在穆阿海上的2支战斗群,还得承担波沙湾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威慑梵罗国。

要是打了起来,只是在孟加拉湾就至少需要投入3支航母战斗群,在穆阿海那边也至少需要3支航母战斗群面向梵罗国。

问题就在这里。

到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动用6支航母战斗群来对付梵罗国。

讨论到此,秦风烈提出一个办法。借着战争动员的名义,立即启用那些在波伊战争后封存的大型航母。

显然,这确实是个办法。

只不过是缓不济急。

虽然在波伊战争结束后,帝国海军在大裁军的浪潮当中,想尽办法将20多艘还没达到设计寿命的大型航母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处于封存状态的航母,即便不考虑性能,只是启封也需要很多时间。

在理论上,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让封存航母重新达到服役状态。其中的前三个月主要对舰体内外做清理,而后三个月是回到造船厂进行必要的现代化改造,并且在改造期间对主要设备与系统进行测试。

只是,实际执行肯定需要更多的时间。

不说别的,造船厂根本没有那么强的改造实力,甚至没有足够多的干船坞同时改造所有封存航母。

何况,造船厂也不会为了启封老旧航母而让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耽搁。

大战爆发之后,造船厂的首要任务其实是按战前拟定的计划,立即动工建造更多的超级航母。

在这方面,帝国海军有一套非常完整,极为详细的造舰方案。

按照秦风烈提供的数据,最快能够在半年之内让6艘状态较好的封存航母重新服役。

不过,服役了也未必能出海作战。

道理也很简单:海军需要用更多时间对预备役官兵进行技能培训,使其重新掌握相关的技能。

不是说海军的动员体系太差,而是封存的航母实在太过老旧。

这些大型航母,几乎都是在上次大战期间建造,只有状态最好的那6艘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建成。

虽然在退役封存前,这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航母进行了数次改进,比如换上了在大战后才出现的斜角甲板,使用了性能更好的蒸汽弹射器等等,但是封存十几年,足以被飞速发展的科技所抛弃。

关键还有,当初在这些航母上服役的官兵,大多已经超过50岁!

部分核心人员,特别是技术士官,年龄都在60岁以上。

这意味着,很多年轻官兵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航母上干过,也就不可能直接驾驭航母参与战斗。

在启封后,至少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进行适应训练。

即便按照较理想的情况,第一批6艘大型航母能够在一年之内形成战斗力,就非常的不错了。

在海军的战略计划当中,封存航母也只是二线兵力。

简单的说,就是在战争期间,让这些航母留在二线部队,承担反潜护航的任务,以减轻对一线部队的压力,不需要在开战之后耗费资源建造专门的护航航母,从而建造更多的超级航母。

那么,新建航母呢?

显然,那更加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虽然几天之内,论议两院将批准新的造舰规划,放开针对海军的限制,让海军按实际需要建造包括航母在内的战舰,但是就算造船厂立即进入战争状态,建造一艘超级航母也至少需要30个月。

如果把造船厂完成动员的时间也算上,那么第一批超级航母能够在3年内服役,就已经很不错了。

要说的话,因为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在大战爆发后开工的首批超级航母,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建成。比如在上次大战期间,“行省”级就是在大战爆发3年后加入战斗序列。

能够等到三年之后?

虽然在理论上,纽兰共和国也不可能在3年内获得多少航母,至少在总体兵力上不可能超过梁夏海军,但是纽兰海军只需要在一个方向上,也就是东望洋上作战,不存在得两线作战的问题。

显然,这是帝国海军没有的优势。

如此一来,要想投入足够的兵力,根本不可能。

绕了一圈,问题又绕了回来。

要想在南方次大陆上投入足够的兵力,也就是获得足够大的战略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在三个月内,结束在波沙湾方向的作战行动,从原本用在该方向上的兵力投入到南方次大陆战场上。

不要忘了,之前计划在波沙湾投入6支航母战斗群!

哪怕其中2支得兼顾南方次大陆,只要能够及时完成该方向上的战斗,也能增派4支航母战斗群。

毫无疑问,这有决定性意义。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能够增加4支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就能够在面向南方次大陆的战场上独挑大梁。

关键,还能在东望洋保持足够的战略优势。

这样一来,就有望在一年内,也就是顶住了西陆集团的进攻,通过反击夺回了伏尔加河东岸地区,乃至攻占与控制了西骆沙之后,凭借巨大的战略优势,让仍然置身事外的纽兰共和国接受既成事实。

这也是能争取到的最理想的结果。

那么,能够在三个月内结束在波沙湾的作战行动吗?

周涌涛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秦风烈,而秦风烈提出了一个要求。

不再限制消耗,也不再对伤亡做强制要求。

如果不计代价,或许能在三个月内解放科威特。

秦风烈提出这个要求的理由也很充分。

伊拉克军队做的准备很充分,肯定能够坚守数个月,因此提前发起地面进攻将不可避免的跟不算弱小的伊拉克陆军进行正面决战,帝国陆军与陆战队的装备优势,没办法完全抵消兵力劣势。

关键还有,空军得把战术航空兵派往西北战场,在波沙湾这边担当主力的是海军舰载航空兵。

不是秦风烈看不起海军,而是比作战效率,舰载航空兵还是差了一些。

比如在出动能力上,航母肯定比不上空军基地。

此外,还要考虑地域的限制。

在离战场最近的波沙湾,最多只能部署2支航母战斗群,而其他航母战斗去年都要部署在几百千米之外的东陆心海,或者同样在几百千米之外的穆阿海,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远超过部署在沙乌地的空军战术航空兵。

只是增加的几百千米的作战半径,就能够把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降低一大截。

至于增加兵力投入,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部署,还会增加后勤保障的难度,而这些都会导致作战时间延长。

按照联合司令部提供的报告,多投入1个师的兵力,就要多花3周时间向前线运送装备给养。

不说别的,只是再耽搁3周,都不大可能!

当然,不是说没办法了。

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发动波沙湾南岸产油国,让这些国家加大投入,比如承担一部分地面作战任务。

在此之前,沙乌地等南岸国家还有所犹豫,毕竟伊拉克也是穆阿联盟的成员国。

现在,这些犹豫都得放下了。

全球大战已经爆发,除非沙乌地等国打算改弦易辙,跟随伊拉克一道加入西陆集团,不然就必须全力以赴。

按照秦风烈的意思,如果能够说服沙乌地等国,就有更大的把握。

在周涌涛最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上面,也就是西北战区司令官的人选,秦风烈表示可以亲自前往西北战区,等到波沙湾那边的作战行动结束后,再让施授良过去,由他重新担任战区司令官。

显然,秦风烈同样不大看好现在的临代司令官。

因为这是陆军内部事务,而且秦风烈给出的答案勉强过得去,所以周涌涛并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是让秦风烈尽快去安排。

当然,周涌涛提到,除非是别无选择,不然秦风烈就得留在帝都。

言外之意,让牛正身过去就行了。

秦风烈没反对,因为他现在的正式身份是国防部长,严格说来是文职官员,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资格。

坐上国防部长的位置前,秦风烈就已经从帝国陆军退役。

在周涌涛做了安排之后,秦风烈就离开了首辅官邸。

林世平没有走,还有一些事情不好当着秦风烈面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