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登峰造极——“北河”级战列巡洋舰

帝国争霸 登峰造极——“北河”级战列巡洋舰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如前面提到的,帝国海军一直就对重速度、轻防护的战列巡洋舰都不太感兴趣,更喜欢火力、防护与速度均衡的快速战列舰。结果是,订购两艘“鲁河”级之后,帝国海军就暂停了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准备把因为预算受到限制而变得很紧张经费,用来建造快速战列舰。

这一局面,在新历74年发生了转变。

主持建造了“无畏”号,一手导演与发起海军军备竞赛,曾经被帝国海军当成头号大敌的费希尔在当年十月份,再度担任布兰王国的第一海务大臣,而且在上任之后就再次以其永不枯竭的热情、不知疲惫的干劲、以及口若悬河的口才,积极游说与推动新式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建造工作。

当时,大战已经爆发了两个多月。

其实,在费希尔担任第一海务大臣前,帝国海军就已经获得可靠情报,布兰皇家海军取消了“复仇”级最后三艘的建造工作,最后一艘是直接取消,已经开工的两艘暂停建造,容另行处理。

到了年底,发生在南夕落洋福克兰群岛的海战,证明了战列巡洋舰的价值。

随货,帝国情报机构获得了可靠消息,布兰皇家海军准备把两艘停工的“复仇”级改建为战列巡洋舰!

到次年一月份,情报得到了证实。

两艘已经获得命名的战列舰复工,只是遵从费希尔提的要求,按照战列巡洋舰的标准重新设计与建造。

这两艘战舰就是“声望”号与“反击”号。

按最初获得的情报,两艘战舰按费希尔的要求重新设计,被称为理想的主力舰,至少会配备八门十六英寸主炮,最高航速不低于三十三节,而且装甲防护水准肯定在之前所有的战列巡洋舰之上。

或许是搞错了,或许是故意为之,情报将其称为“cc killer”,不是“ca killer”。

不管情报是否可靠,这样的性能指标,把帝国海军给吓尿了。

经过简单计算之后,帝国海军的舰船工程师给出了结论:要达到这些标准,至少需要四万吨的标准排水量,最好能有四万五千吨,而且配备的动力系统必须足够强劲,造价三倍于同期的战列舰。

用建造三艘战列舰的经费建造一艘战列巡洋舰!?

要在平时,帝国海军总司令肯定会三思而后行,内阁与论议两院,也未必会批准如此疯狂的造舰计划。

只是,现在是战时,就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了。

按照“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标准,再怎么寒碜,也得造两艘这类战舰,哪怕只是为了充门面。

新历75年的春节过后,帝国战时内阁批准了两艘超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计划。

没有别的要求,必须全面压倒“声望”级。

八门主炮,那是必须的,而且得用为“龙兴”级战列舰开发研制的400毫米四十五倍径舰炮。

如果可以,最好能超过八门。

按海军的意思,只要能消除炮口风产生的影响,可以改变坚持了几十年的原则,接受三联装主炮炮塔。

最高航速必须达到三十三节,争取到三十五节。

装甲防护必须向无畏舰看齐,在通常的距离区间内,能够挡住十二英寸穿甲弹,最好能够应付十四英寸穿甲弹。

续航距离不用太高,不过也不能太低,以巡航速度航行,不得低于5000海里。

因为从来没有设计过如此强大的战舰,所以在第一份招标书当中,帝国海军没有提出更加详细的性能要求,比如副炮的口径,经济巡航速度与动力系统配置,也没有对吨位做明确限制。

在这份招标书里面,只要求吨位把控制在“龙兴”级的一点二倍以内。

其实,关键就在吨位上。

因为“龙兴”级设计标准排水量为三万吨,一点二倍就是三万六千吨,所以几家参与竞标的舰船设计院都觉得,这个限制很宽松,实现难度并不大,甚至能有所结余,也就不用在设计阶段束手束脚。

其实,海军一直通过非官方渠道反复强调,必须控制住吨位。

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高强度舰用钢的产能非常有限,还得优先保证“龙兴”级,能用来建造战列巡洋舰的不会太多。如果吨位不受到控制,哪怕拿到了拨款,也未必能够按照计划建成。

为此,海军开出了一份奖励合同,标准排水量减少一吨,就奖励一千金元。

当时,拥有大型战舰设计经验的三家海军舰船设计院全都参与了竞标,而且一个个都是信心十足。

上手之后,三家设计院的工程师都后悔了。

三万六千吨根本不够用!

简单的说,在“龙兴”级的基础之上保留主炮,牺牲不到三分之一的装甲防护,只增加六千吨排水量,就想换来至少八节的速度,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再给六千吨都未必能办到。

提高速度就得增强动力系统,安装更多的锅炉,导致动力舱尺寸扩大,因此必须得加长舰体,防护区域与装甲用量就得同比增加。航行阻力会随着吨位增加,保持速度就需要更强的推进力。

这其实就是一个面多了搀水,水多了加面的死循环。

所幸,在大战期间,最有保证的就是效率。

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在新历75年4月的最后一天,三家设计院在投票截止之前提交了数套设计方案。

这些设计方案,看上去五花八门。

比如,有的采用四座双联装主炮炮塔,有的则是三座三联装,而且在炮塔的布置上也有几种方案。

只是,所有方案在一个方面高度相似。

吨位!

这些方案,没有一个的标准排水量少于四万吨,有几个还接近四万五千吨,差别主要体现在主炮数量与装甲厚度上。至于海军关心的最高航速,最快的也就三十三节,最慢的才三十节。

显然,海军肯定不满意。

只是,时间不等人。

当时,海军已经收到了确切情报,在费希尔亲自督促下,“复仇”号与“反击”号的建造速度非常快,两家造船厂保证在一年半之内完成船台建造,在两年之内完工,并且交付给皇家海军。

显然,再也不能耽搁了。

经过三轮评审之后,海军选择了南江舰船设计院的“乙d”方案,并且责成其与刺州舰船设计院进行合作,采用“甲c”方案当中的部分优点进行重新设计,在6月底之前交给海军做定型评审。

为此,海军额外开出十万金元的奖励合同。

当然,海军对战术性能做了细化,降低了部分要求。

比如,最快速度只要求达到三十二节,不过三十节也能接受。又比如,装甲防护超过之前的“鲁河”级就行了,能达到无畏舰的水准,自然是最好;要实在不行,保持“鲁河”级的水准也能够接受。

没降低的只有火力。

严格说来,反而提高了不少。

虽然海军没对副炮的口径与数量提出要求,但是对威力做了要求,而且明确提到必须使用有防护炮塔。

显然,这是很高的要求。

所幸,海军没继续纠结吨位,大幅度放宽限制,不要超过四万二千吨就行,最好能控制在四万吨以内。

这下什么都好说了。

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南江舰船设计院就把修改后的设计书递交给海军,评审工作在十天之内完成。

六月最后一天,海军下达了两艘战列巡洋舰的订单,正式跟浦州海军造船厂与刺州海军造船厂签署了委托建造合同,由两家造船厂各建造一艘,而附加条款提到,海军保留追加采购优先权。

随后,该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北河”级。

通过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海军对该型战列巡洋舰极为满意。

按照帝国海军战舰命名原则,战列巡洋舰用帝国境内主要河流来命名,而“北河”是母亲河。

二号舰被命名为“南江”号。

“南江”是帝国境内最长的河流,跟“北河”齐名。

当然,帝国海军没有理由不满意。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41950吨

满载排水量:45550吨

总长:265.5米

水线长度:248米

型宽:32.2米

吃水:9.1米

定员:1520人

动力

锅炉:24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6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燃油:7500吨

续航力:5500海里/12节

武备

主炮:8门400毫米/l45型(4x2)

副炮:20门130毫米/l40型(10x2)

高射炮:8门100毫米/ l50型(8x1)

防护

主装甲带:300~150毫米

装甲隔舱:150~100毫米

甲板:120~50毫米

炮塔:350毫米(正面)

炮座:300~150毫米

司令塔:350~300毫米

这些性能指标,别说在当时,哪怕放在二十年之后也不算差!

对此,海军岂止是满意,简直是喜出望外。

要说的话,除了防护稍微差一点,“北河”级在其他方面都达到了帝国海军对快速战列舰的要求。

当然,真要挑毛病,也就续航力有点勉强。

把防鱼雷隔舱用上,至少能多装5000吨重油,让续航力达到8500海里,不过会因为储备浮力降低导致抗沉能力恶化。

关键,“北河”级在设计的时候留下了大概15%的吨位冗余。

这意味着,可以在牺牲一点速度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几千吨装甲,把防护提升到战列舰水准。

当时,南江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做了估算。在增加3500吨装甲,把主装甲带的厚度提高到350毫米,炮塔与司令塔提高到400毫米,炮座提高到350毫米后,航速仍然能保持在30节以上。

这不是帝国海军梦寐以求的快速战列舰吗?

在前两艘开工之后,海军向战时内阁递交了一份追加建造计划书,打算再订购四艘。

按海军的设想,在新历78年前,由六艘“北河”级组建一支战列巡洋舰分队。不管是在东望洋,还是梵炎洋,乃至今后进军夕落洋,由六艘“北河”级组成的战巡分队,能靠速度与火力击败任何对手。

关键,海军高层被南江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给说动心了。

当时,由刺州舰船设计院负责的“x甲”型主力舰,也就是采用“3944”标准,按照计划在“龙兴”级之后开工建造的快速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肯定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

为了保险起见,海军授予了南江舰船设计院一项单独的授权合同,由其在“北河”级的基础之上,按照“3944”标准设计一种能全面碾压当今所有的战列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快速战列舰。

所谓的“3944”标准,就是航速30节、9门400毫米主炮与400毫米装甲带。

其实,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把15%的冗余排水量用上的快速战列舰方案。

只是,有一个前提,得首先保证“北河”级的建造工作顺利完成。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需要首先保证六艘“北河”级,对快速战列舰的需求反到不太迫切。

到了年底,帝国海军拿到了建造后四艘的预算。

只是,海军并没有立即跟造船厂签署采购合同。

不是缺钱,而是在战时建造战舰,除采购经费,还需要工业配额,也就是拿到建造战列巡洋舰的钢铁配额。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四万多吨的战舰,实在太大了。

哪怕帝国海军财大气粗,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多的高质量舰用钢,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情报机构就在这个时候跟海军开了个玩笑。

新历76年1月份,谍报人员拍摄的几张照片,不但证实“反击”号已经在布朗造船厂下水,还证明之前的情报有问题。

这种战舰,没有之前吹嘘的那么强大。

严格的说,就是在“复仇”级战列舰之上,去掉了一座主炮炮塔与弹药库,同时将舰体加长了几十米,在增加的空间内安装了更多的燃油锅炉,并且大幅度削减防护,由此获得更快的速度。

该舰仅配备三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还是与“复仇”级一样的十五英寸舰炮。

这个火力,最多算及格。

为了降低重量,该舰使用的竟然是四英寸副炮,而且安装在炮廓里面,没有采用已经开始流行的炮塔。

显然,“声望”级根本没有资格跟“北河”级相提并论。

当时,海军还对这份情报提出了质疑。

到了3月,在“声望”号下水后,怀疑与质疑顿时烟消云散。

情报没错,准确说是现在的情报没错,之前的情报错了,布兰皇家海军根本没有建造所谓的“理想型战列巡洋舰”。

不是费希尔不想造,而是造不起。

原因无二,太贵了!

这下,帝国海军还有什么理由建造更多的“北河”级呢?

就算要对付“声望”级,两艘也够了。

当然,“声望”号与“反击”号下水,刺激了帝国海军,把“北河”级放在了在建主力舰的第一顺位。

关键就是,“声望”级的航速肯定超过了三十一节!

这意味着,帝国海军现役战列巡洋舰,没有一艘追得上,追得上的装甲巡洋舰与轻巡洋舰又肯定不是“声望”级的对手。

如果两艘“声望”级杀入梵炎洋,帝国海军将一筹莫展。

为此,帝国海军给两家造船厂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在新历76年底之前建成交付。

哪里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同“声望”级惹得帝国海军上马了“北河”级一样,“北河”级的出现也影响了布兰皇家海军。

“声望”号下水的当月,差不多晚了一个星期,情报机构就获知,布兰皇家海军已经完成了另外一种超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工作,预计在两个月内开工建造,其主要性能指标全都超越了“北河”级。

到5月份,情报得到了证实。

这种新式战列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肯定超过四万吨,满载排水量达四万五千吨,至少有八门主炮。

关键,布兰皇家海军打算一口气建造四艘。

当时,帝国情报机构甚至搞到了这四艘战舰的名称,即“胡德”、“罗德尼”、“豪”与“安森”。

这就是“胡德”级。

虽然由战后获得的情报,布兰皇家海军正是因为受到帝国海军的刺激,才做出了如此疯狂的举动,但是在战争时期,肯定没有人管这么多,至少帝国海军的高层不会考虑这些战舰能否建成。

此外,东望洋对岸的纽兰海军也开始蠢蠢欲动。

也是在这一年,纽兰国会通过了建造十艘战列舰与六艘战列巡洋舰的造舰法案,要向帝国与布兰王国看齐。虽然到大战结束,纽兰海军的战列巡洋舰都没能开工,但是准备动工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始终让帝国海军如鲠在喉。有意思的是,这六艘战列巡洋舰中的前两艘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均在大战结束之后以另外一重面貌问世,跟“北河”级后四艘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关键还有,纽兰联邦参战的迹象是越来越明显,帝国海军必须在东望洋保持一支强大的舰队。

可见,哪怕再增加四艘“北河”级,帝国海军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正是如此,在新历76年6月份,帝国海军按战时拨款条例,通过预购的方式下达了后四艘“北河”级的订单。

哪里想到,天有不测风云!

三个月之后的九月,保持中立的狭夷皇国发起偷袭,一举夺得了南北撒豆群岛,随后就控制了守望者海峡。

十月,纽兰联邦正式向帝国宣战,并同时加入同盟集团。

到当年的年底,帝国海军不得不承认,无法保证两洋制海权,必须对军备建设做出重大调整。

当务之急,肯定是夺回南北撒豆群岛,打通由旭海进出东望洋的通道。

显然,需要的肯定不是快速的主力舰,而是坚甲重炮的,更适合执行舰队决战任务的战列舰。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降低了后四艘“北河”级的优先级,着力打早六艘“龙兴”级。

虽然前两艘都顺利建成,而且在战争后期大放异彩,但是直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后四艘都摆在船台上。

只是,这四艘“北河”级并没有就此消亡。

十年之后,她们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问世,而且将在下一场大战当中,成为帝国海军的绝对主力。

那时,这种帝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书写传奇!

在此多说几句后话。

“北河”级是不是最强战巡,其实并没有争议。被西方人吹上天的“胡德”级,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北河”级,特别是总体设计上的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拿实战来说,在守望者海峡海战中,“北河”号与“南江”号均遭到重创,前者被十多枚十四英寸及更大口径的炮弹击中,后者也挨了数枚,两舰都没有战沉,主体结构没受到严重损坏,全都在数个月内修复,此后还升格为快速战列舰。“胡德”号仅仅被一枚十五英寸穿甲弹打中,就因为主炮弹药库殉爆而战沉。

真正有争议的,其实是战列巡洋舰自身的价值。

虽然在福克兰海战当中,布兰皇家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用犀利炮火,证明“巡洋舰杀手”并非浪得虚名,但是在此后的几次决定性海战当中,包括守望者海峡海战,战列巡洋舰的表现都差强人意。

大战期间,所有在无畏舰后建造的主力舰里面,结局最悲惨的就是战列巡洋舰!

按帝国海军在战后做的统计,每一百名在战斗中阵亡的海军官兵当中,就有十一人是在战列巡洋舰上服役,所占的比例最高。如果比较阵亡率,仅次于潜艇,为大战期间第二高的舰种。

要说的话,肯定有很多原因。

战后,很多人由此认为,战列巡洋舰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舰种,甚至被当成是个人喜好导致的错误。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没有一个列强发展战列巡洋舰,而且除布兰皇家海军,其他几个列强都把战列巡洋舰升格为快速战列舰。哪怕是迢曼海军、洛克海军与纽兰海军,后来建造的那些所谓的战列巡洋舰,严格说起来的话,不是装甲巡洋舰,就是大型巡洋舰。

正是如此,有人得出了战列巡洋舰无用的结论。

果真如此?

按照梁夏海军、布兰皇家海军与狭夷海军做的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战列巡洋舰的出动率在主力舰当中遥遥领先,几乎是战列舰的三倍,执行作战任务的效率达到普通战列舰的五倍。

如果把作战强度当分母,那么战列巡洋舰的伤亡比例反而低于战列舰。

此外,战列巡洋舰并没消亡,而是进化成了后条约型快速战列舰。

从这个角度看,当坚甲利炮的钢铁怪兽被移动的海上机场取代时,战列巡洋舰,这种浑身上下都是时代烙印的战舰,用华丽、炫目的方式完成绝唱,为这个铁火奔腾、波澜壮魄的时代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