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05章 前后夹击

帝国争霸 第205章 前后夹击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遭到攻击的不止是“刘长勋”号,发动袭击的也不止是1艘大型攻击潜艇。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刘长勋”号西北方向大约50千米外的“周宽德”号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总共有6条重型鱼雷射向这艘倒霉的航母。

要命的是,这6条鱼雷来自前后两个方向。

负责掩护的护卫舰挡下两条鱼雷,另外4条鱼雷全都击中了“周宽德”号。

所幸的是,只有1条鱼雷在航母舰体下方引爆,从舰首方向射来的3条鱼雷全都击中航母的舰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潜艇很有可能受到了护航战舰,也就是在航母前方开路的通用驱逐舰的影响,采用了线导加主动声纳的攻击模式,没采用尾流制导攻击模式。大概是担心鱼雷脱靶,所以定深比航母的吃水深度稍微浅一点,由此导致鱼雷直接击中航母的舰体。

相对而言,命中舰体造成的破坏,反到小得多。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本身就有防鱼雷隔舱,又是小分舱结构,巨大的内部空间能吸收与分散大部分冲击波,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相对的,如果鱼雷在舰体下方引爆,爆炸释放的能量将直接作用到航母的舰体上,比如底部的龙骨,从而对航母的主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鱼雷的威力足够大,比如由西陆集团研制,战雷头重达1吨,装药量达到750千克的65式重型鱼雷,甚至能把万吨级战舰炸成两截,在某些极端情况之下,炸断航母的龙骨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mk48的战雷头轻得多,质量在250千克左右,装药量更少,但是毁伤战舰的能力依然不可小觑。

要是4条鱼雷都在舰体下方引爆,“周宽德”号肯定是凶多吉少。

关键就是,“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只要求在被3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击中后,能保持不沉,而且针对的还是战后服役的第一代重型鱼雷,并非mk48这类新式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周宽德”号被4条重型鱼雷击沉的概率超过了50%。

虽然鱼雷直接击中舰体,损伤情况比预估的轻一些,但是连续被4条鱼雷击中,没有哪艘战舰吃得消。

“周宽德”号的情况可以说非常严重,随时有可能覆灭。

关键就是,从前方射来的三条鱼雷的命中点都在舰首左舷的前部,三处命中点的分布范围不到100米。由次导致的结果就是,左舷前部约三分之一的舱室迅速被海水淹没。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舰体向前倾斜了约10度,横向倾斜也超过15度。为了让航母保持平衡,也就是不让航母翻覆,舰长已经下令向右侧舱室注水。因为要保持纵向平衡,避免因为受力不均而折断龙骨,所以是向右后方舱室注水。结果是,不得不放弃位于注水区域内的2套动力系统。

“陈炳勋”级总共只有4套动力系统!

更加要命的是,从后方射来的鱼雷炸毁了航母左舷外侧的1号推进轴。

也就是说,在向右后方的舱室注水后,“周宽德”号失去四分之三的推进动力,仅剩下一套推进系统还能正常工作。

哪怕舵机能够正常工作,依靠一根推进轴,航速最多只能达到12节。

因为左侧舵机也遭到了冲击,没办法正常工作,需要把右侧舵机固定在一个角度上才能保持直线航行,导致航行阻力增加了许多,所以实际能达到的航速肯定没有12节,能跑到10节就很不错了。

按“周宽德”号发来的消息,正全力进行抢修,最快也要几个小时之后才能确定能不能保住这艘航母。

只要再次遭到攻击,就肯定会被击沉。

所幸的是,在“周宽德”号遭到攻击之后,护航战舰就发现了偷袭的潜艇,而且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其实,在“刘长勋”号这边也差不多。

在“周宽德”号发来消息的时候,反潜直升机已经找到了偷袭“刘长勋”号的潜艇,而且招呼了其他反潜力量。

虽然距离稍微远了一点,超过反潜导弹的射程,该方向上的通用驱逐舰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开火,但是遭到2架反潜直升机压制,那艘纽兰潜艇就只能逃命,准确说是连逃命都办不到。

也就过了大约15分钟,由“刘长勋”号派出的2架反潜巡逻机杀到。

要说的话,反潜巡逻机才是反潜利器,潜艇的梦魇!

跟反潜直升机相比,反潜巡逻机的最大优势不止是飞行速度更快,还能搭载更多反潜设备与反潜武器。

就拿帝国海军的“巡-4b”来说,在满载起飞的情况下,能装载144具声呐浮标与6条轻型反潜鱼雷或者是24枚深水炸弹。在一个任务周期里面,能进行12次定点搜寻,并且用鱼雷发起6次攻击。因为通常是由2架反潜巡逻机协同作战,分别负责搜寻与攻击,所以战斗力还要提高一倍。

显然,没有哪艘潜艇能顶住2架反潜巡逻机用12枚反潜鱼雷发起的轮番攻击!

其实,在反潜巡逻机赶到前,由驱逐舰出动的2架反潜直升机就已经发起攻击,先后投掷了4条反潜鱼雷。

随后,2架反潜巡逻机利用反潜直升机提供的信息,在敌潜艇可能逃逸的方向投掷了十几条反潜鱼雷。

只要能够击沉潜艇,没人在乎使用多少条反潜鱼雷。

在“刘长勋”号遭到袭击之后还不到半个小时,指挥反潜作战的驱逐舰就发来消息,宣称击沉了那艘潜艇。

确实是一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

战斗结束之后不久,驱逐舰捞起了一些潜艇的残骸,包括几件救生衣,以及破损的轻木家具。

不过,在几个小时之后,驱逐舰才用声纳找到了已经沉到海底的潜艇残骸,并且确认是一艘长度超过100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因为交战海域的水深超过2000米,所以潜艇上的官兵绝无生还的可能。

“周宽德”号那边,反潜战斗持续的时间更长。

虽然在第一时间就确定,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至少都有2艘,但是在最初半个小时之内,只找到1艘潜艇。

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

必须得说,这艘潜艇的艇长,肯定是胆大包天。

在任何一支舰队里,尤其是航母特混舰队,反潜的重点区域都在航线前方。

道理也很简单,舰队的航速更快,特别是处于战斗状态的航母战斗群,平均航速一般都在20节以上,而大型攻击潜艇的安静航速在10节以内,更别说为了节省电力,必须严格控制高速航行的时间。因此在战斗当中,潜艇往往会选择埋伏在舰队航线的前方,而不是跟着舰队航行。

正是如此,舰队肯定会重点监视航线前方。

那么,在实战当中,潜艇一般都会选择埋伏在航线两侧,在舰队靠近之后,从侧面或者后方发起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位于舰队前方的反潜战舰。

显然,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潜艇艇长不会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潜艇在开火的时候,距离“周宽德”号大约有40千米,而距离在“周宽德”号前方开路的“阳城”号驱逐舰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难看出,该艇已经来不及机动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险在驱逐舰的眼皮底下向航母开火。

至于结果,显然是不出所料。

虽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潜艇,或者说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在“周宽德”号遭到鱼雷攻击之后,“阳城”号立即采取行动,启动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动声纳,发现了前方的敌潜艇。

距离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动反潜直升机!

用几分钟获取了潜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阳城”号就连续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大概是担心放跑了敌潜艇,在15分钟之后,“阳城”号又发起一轮攻击,向敌潜艇所在海域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

要说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够倒霉的。

“阳城”号是“卢城”级的第17艘,属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与第一批次相比,最为明显的改动,也就是用8套八联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多用途发射架,提高了载弹量与火力投射密度。

通常,在64具垂直发射管里面,会装载32枚反潜导弹,16枚反舰导弹与16枚中远程防空导弹。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通用驱逐舰才是舰队里的反潜支柱。

随后,由“阳城”号出动的反潜直升机发现了敌潜艇的残骸,准确说是浮上海面的残存物品。

只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反潜行动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主要就是,在“周宽德”号后方,原本只有1艘远洋护卫舰,也就是替“周宽德”号挡住了2条鱼雷的“庐江”号。该舰属于“宜昌”级,性能算不上先进,排水量也就3000吨出头,在中雷之后就沉没了。

也就是说,在“周宽德”号中雷之后,其后方没有护航战舰!

更加要命的是,“周宽德”号没有赶在中雷之前派出反潜巡逻机,甚至没让反潜直升机起飞。

结果就是,在大约25分钟之后,才有2架来自防空巡洋舰的反潜直升机赶到。

在错过了“关键15分钟”之后,要想找到逃逸的潜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里,涉及到最基本的潜艇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任何一艘潜艇在发起攻击之前,都会尽量多保留一些电力,确保在攻击之后能够全速逃逸。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大型攻击潜艇的价值所在。

因为吨位更大,能装载更多的蓄电池,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航行更久,从而赶在敌人的反潜兵力杀到之前离开危险海域。

当然,得益于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大型攻击潜艇的潜航速度基本在30节以上。

在理论上,由2架反潜直升机组成的编队,在一次搜索当中覆盖海域的范围在10海里以内,而且通常达不到。

如此一来,只要潜艇能够赶在反潜直升机杀到之前跑出10海里,逃脱概率就超过了百分之80%。

这也是大型攻击潜艇确定性能指标的一大依据!

即便处于战斗状态,反潜直升机紧急起飞,一般需要20分钟才能飞到50千米之外,因此大型攻击潜艇的最快潜航速度至少都需要达到30节,才能确保在反潜直升机赶到前航行10海里。

因为存在各种意外因素,比如搜寻潜艇也需要时间,所以留给反潜直升机的反应时间就只有15分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高度重视反潜巡逻机的关键原因。

即便是10吨级反潜直升机,作战半径也很难超过150千米,因此在追击快速逃逸的大型攻击潜艇的时候,往往是力不从心。相对的,反潜巡逻机不但飞得更快,而且作战半径超过了500千米。

如果需要追击潜艇,能够依靠的肯定是反潜巡逻机。

很多时候,反潜的主要的作战方式都是追击敌潜艇,而不是搜寻那些还没有暴露行踪的潜艇。

关键就是,搜寻潜艇的难度极大。

直到45分钟之后,由“刘长勋”号出动的2架“巡-4b”才赶了过来,此后又有2架来自“贺永兴”号的“巡-4b”赶到。

在此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先后有数架反潜巡逻机与十几架反潜直升机赶到。

只是,一直到舰队转向撤离,都没有找到那艘纽兰潜艇。

奇怪的是,也没截获任何不明无线电信号!

通常来说,潜艇在偷袭得手之后,最迟在离开危险海域之后就会发出战报,而大型攻击潜艇一般使用通信浮标。关键是,通信浮标能设定工作时间,比如说延迟几个小时,从而让潜艇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显然,那艘纽兰潜艇没使用通信浮标,确实很奇怪。

直到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才得知,那艘潜艇也被纽兰海军列入了“失踪”名单。又过了20多年,才被1支民间的探险队伍找到。其沉没地点是“周宽德”号遇袭海域西北大约30千米之外的一条海沟。潜艇的残骸上没有遭到外部攻击的痕迹,很有可能是在紧急下潜的时候,超过了最大潜深,导致耐压壳碎裂。因为采用的是大分舱结构,所以该艇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这艘潜艇也没有白白牺牲。

由该艇发射的3条鱼雷,不但击沉了“卢城”号护卫舰,还重创“周宽德”号,而且就是这条鱼雷造成的损伤,让“周宽德”号提前退役。只不过,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吸引了大量的反潜兵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