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11章 未来之选

帝国争霸 第211章 未来之选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与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往根本上讲是其作战能力相对下降,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为作战半径更远、载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舰载机提供必要的支持,难以完成难度越来越高的作战任务所致。

其实,做个对比就很清楚了。

就拿作战半径来说。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重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大多都在1000千米到3000千米之间,而同时期的舰载战斗机能达到800到2000千米,大战后期的几种舰载机还达到了2500千米,能为轰炸机全程护航。很明显,就算是跟重型轰炸机相比,当时的舰载战斗机在作战半径上并没有吃亏。

在大战结束后,轰炸机的作战半径是越来越大,仅用10年时间,就由3000千米扩大到了5000千米。也就是在这10年里面,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由2500千米降低到不足1000千米。

虽然在技术推动下,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有显著提高,达到1500千米,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但是跟轰炸机动辄就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相比,舰载战斗机的这点作战半径根本就不值一提。

等到空射巡航导弹问世,作战半径上的差距变得更加的突出。

至于跟载弹量挂钩的攻击力,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即便是最好的重型轰炸机,载弹量就只有12吨,同时代舰载攻击机的最大载弹量一般在4吨左右,部分能达到6吨。按比例计算,等于轰炸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到了战后,轰炸机的载弹量扶摇直上,30吨是最低的标准,而“轰-9”与b-52等少数轰炸机的极限载弹量还超过了50吨,“轰-10a”更是创造过载弹68吨升空的纪录,纽兰空军的b-1b也创造过64吨的载弹升空纪录。即便是在作战状态下,大部分战略轰炸机的载弹量也能达到20吨。

显然,舰载攻击机的载弹量根本就没办法与之相比。

即便是“攻-5”,最大载弹量也只有10吨,而且作战状态下的载弹量,一般控制在4吨左右。

也就是说,与轰炸机作对比,舰载攻击机的载弹量是在直线下降!

此外,就算一向被当成是战术飞机优势的速度,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也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比如,“战-9b”的极限速度为2.75马赫,而“轰-10a”能飞到1.6马赫,即前者是后者的1.72倍。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舰载战斗机的最快飞行速度一般都在同时期重型轰炸机的2倍以上。

可见,舰载战斗机的相对速度反到降低了!

正是如此,舰载航空兵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准确说是在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基本丧失了战略打击能力,沦落成战术力量。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打击手段的航母战斗群,不但攻击力量变得更加的羸弱,而且更容易遭到攻击,整体的作战能力明显大不如前。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前,这个问题已经显现了出来,而且受到了高度重视。

如果不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即扩大航母的尺寸与吨位,使其能够搭载与运作性能更好的舰载机,也就是通过提高舰载机的作战能力,让航母战斗群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也就是这么做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设计的第一种大型航母。

这种被称为“帝国”级的“超级航母”的首要指标,就是搭载与运作起飞重量为60吨的双发轰炸机,把打击半径延长到2500千米,并以此让舰载航空兵获得与空军旗鼓相当的战略打击能力。

可惜的是,“帝国”级还没动工建造就进入了喷气时代。

因为活塞螺旋桨飞机遭到了淘汰,所以“帝国”级也在这波时代浪潮当中下马,成了帝国海军的一大遗憾。

由此可见,在设计与建造航母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技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受到技术限制,航母的吨位与尺寸才没法无限制的扩大。

和平时期,对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毕竟面对的只是二流或者三流对手。

可是到了战争时期,特别是全球大战,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突出了。

回头来看,从东陆心海海战到围绕着霍瓦依群岛进行的这一系列战斗,无一例外的证明了航母战斗群所存在的欠缺,也就是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的欠缺,等于把舰载航空兵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明白,不管斯塔克多么厉害,此战都必败无疑。

在根本上,其实是兵力不够。

依靠区区5艘航母,就想拿下霍瓦依群岛?更何况,霍瓦依群岛与纽兰西海岸的距离超过5000千米,双方激烈争夺的中转岛距离洛城更是超过7000千米,如此遥远的距离大幅度的削弱了空军的作战效率。

在理论上,至少得出动9艘超级航母,纽兰海军才有希望夺得战场制空权。

不说别的,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击溃第52特混舰队,并且在天亮后遭到纽兰空军的全力打击,3艘航母全部被击沉,纽兰海军最多也就只能拿下中转岛,肯定无法赶在年底之前攻占整个霍瓦依群岛。等到帝国海军完成了部署调整,尤其是在1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陆续恢复作战能力之后,纽兰海军得重新跟帝国海军争夺制海权,到时候那5艘航母根本不够看。

可见,纽兰海军迟早都会尝到失败的滋味。

至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所遭受的惨重损失,本质上,依然是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不足所致。

当然,帝国海军早就认识到这些问题,也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探索。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才能够提高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

最理想的办法,其实是提高舰载机的性能。

可惜的是,这个办法存在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

当然,帝国海军并没有因此放弃。

严格说来,帝国海军倾尽全力推动“攻-12”项目,发展舰载隐身攻击机,也就是为了增强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特别是攻击能力,从而让舰载航空兵获得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能力。

哪怕这个能力相对有限,也比没有好得多。

只是,“攻-12”依然是典型的战术攻击机,也就只是让海军获得了相对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受到作战半径与载弹量的限制,“攻-12”依然无法与空军的轰炸机,特别是同样具备隐身能力的“轰-12”相提并论。严格说,舰载航空兵不可能依靠技术获得超越战略航空兵的战斗力。

道理也很简单,战略航空兵同样能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正是如此,要想提高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仍然得在尺寸与吨位上做文章,也就需要运作能力更强的搭载平台。

显然,这就需要更大的航母!

可惜的是,受技术限制,航母的吨位肯定无法无限制的提高。

这个问题,在设计“薛远征”级后继舰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准确说是周涌涛就任帝国首辅之后,帝国海军就借势启动了“先进航空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其实,就是下一代超级航母。

虽然该项目在启动之后不久就被降级,主要是“薛远征”级的性能已经足够的强大,而且规划的建造工作将持续数十年,暂时没有建造新式航母的需要,但是基础层面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

按海军提出的要求,“先进航空作战平台”需要具备搭载与运作60吨舰载机的能力,最好能提高到80吨。

道理也很简单,要想达到同样是由帝国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舰载攻击机的起飞重量就肯定会超过60吨。拿“攻-12”来说,在保持其他性能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把作战半径提高到2500千米,至少需要把起飞重量提高30%,由45吨提高到60吨。至于舰载战斗机,要想达到帝国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2500千米的截击作战半径,3.5马赫的飞行速度,1.8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30000米的升限,以及在内部弹舱挂载8枚远程空空导弹,起飞重量至少都会达到80吨。

问题就在这里。

哪怕按较低的标准,也就是搭载与运作60吨的舰载攻击机,航母飞行甲板的长度都需要达到370米。就算获得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比如电磁弹射器,能够在不增加长度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弹射功率,从而保持起飞区长度不变,也需要延长着陆区的长度,因此飞行甲板的长度至少都需要达到350米。

此外,还有宽度的问题。

起飞重量越大,意味着尺寸越大,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把待命区考虑进去,需要扩大飞行甲板的宽度。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航母的吨位会大到让海军无法接受!

即便是按照低标准设计,“未来航空作战平台”的排水量都会超过15万吨。如果按照高标准设计,会超过20万吨。

显然,这么巨大的航母,就算能够造出来,也未必能够运作。

此外,要想控制住吨位,还需要解决大量技术难题,比如电磁弹射器。

如果没有能够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仍然采用建造“薛远征”级的技术设备,“未来航空作战平台”的吨位还要增加20%。

毫无疑问,不管是15万吨,还是24万吨,都超过了帝国海军的承受能力。

不说别的,在帝国海军的军港中,只有不到1成能够为15万吨舰船提供服务,而且没有一座军港能够容纳24万吨级舰船。如果为此对主要军港进行扩容改造,基础建设的投入将高达数千亿金元。

关键还有,建造“20万吨级航母”存在很多无法在短期解决的技术难题。

最突出的,就是舰体的结构强度。

因为尺寸过于巨大,所以在保持机动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必须把建造舰体的高强度合金钢的性能提高50%以上。只可惜,满足要求的高强度合金钢,要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才会诞生。

采用传统钢材,航母的机动性能必然会大幅度降低,也就会导致作战能力降低。

在某种意义上,以第三次全球大战之前的技术水准,“薛远征”级这类10万吨级超级航母就已经是极限了。

正是如此,在完成论证之后,“未来航空作战平台”才转为技术储备。

必须得说,帝国海军只是向现实妥协,并不等于放弃了对更大吨位航母的追求。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一直在积极的寻找解决“吨位限制”的办法,为此设立了多个军事科研项目。

其中部分项目,成为了在大战期间启动“未来航母”研制工作的主要依据。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从“未来航空作战平台”中分离出来,代号“磁力链条”的“可拆分段机动作战平台”。

该方案的核心,其实就是通过拆分组合的方式,解决因为尺寸过于巨大而导致的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只是,该方案存在一个非常突出,让海军觉得没办法接受的问题。

机动性能极为糟糕,基本上没有战术机动能力!

按最初的设计方案,由3个长度分别为150米、125米与175米的分段通过绞合的方式构成,而且每个分段都有动力系统与推进系统,其中175米长主分段的机动性能跟大型战舰相当,另外2个分段仅有辅助舰船的航行能力。组合到一起之后,能够提供长度为450米的直通跑道,而且在跑道的前端有2部长度为140米的弹射器,能把45吨重的舰载机由静止加速到每小时350千米,确保在无风的条件下,依然能让舰载机满载起飞。只不过,组合状态下的航速仅有12节,只能进行有限范围的机动航行,意味着如果遭到攻击,只能使用搭载的武器进行防御。

要说的话,这些都不算什么。

真正让帝国海军没办法接受的是,该作战平台基本没有战场机动能力,等同于一座只能够缓慢移动的海上机场。

显然,一座基本只能固定部署的海上机场,肯定没有多少吸引力。

不说别的,帝国海军拥有数百座军事基地,而且修建在岛屿上的机场,还不会被敌人的鱼雷击沉。

正是如此,该方案在战前并没有受到帝国海军重视。

直到大战爆发,在需求发生变化之后,特别是传统的战术理论被推翻之后,该方案迎来了第二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