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国争霸 > 第236章 出乎预料

帝国争霸 第236章 出乎预料

作者:闪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0:23 来源:笔趣阁

去机场迎接白华伟与李天凌的不止丁镇南与刘尊山,还有侯晨晟与付卫民,以及主要的参谋军官。

当然,肯定少不了巴军高级将领。

这也表明,巴特方面早就收到了白华伟与李天凌来卡拉港的消息。

正是如此,巴铁南部战区总司令在当天晚上举办了宴会,为远道而来的白华伟与李天凌接风洗尘。

其实,留在卡拉港的只有白华伟,李天凌只是顺道,随后就要去伊堡。

按照安排,李天凌的正式职务是:东方联军南方次大陆战场航空兵临代总司令。

这个“南方次大陆战场”暂时只有西北战场与西南战场,东部战场与南部战场仍然独立运作。

要说的话,这么安排仍然是在解决指挥层面的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上面派遣李天凌过来的首要目的。

以李天凌的影响力,巴铁军方必然会有所忌惮,因此在指挥权限的问题上,自然会做出适当让步。

当然,落到根本上,依然跟核心利益有关。

至于什么设宴款待,不过是礼仪所需。

再说,宴会的才要确实不合胃口。

结果就是,在礼貌性的应酬一番之后,丁镇南他们就返回前线司令部,而且另外摆上了一桌。

其实,大家都没啥胃口,只是确实都饿了。

在回司令部的路上,丁镇南跟白华伟同车,还从白华伟那里获知,李天凌此行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联合指挥机构。

显然,东方集团的内部矛盾已经浮上水面。

至于具体原因,白华伟只提到了一点。巴铁方面至今都不肯在联合作战的指挥全权上做出必要的让步,坚持按照战前达成的协议,即西北战场的作战行动由巴军主导,帝**队只负责协助。

要是这样,意味着第二十四机步师与第三十三步兵师都得听从巴军的指挥。

只是如此,问题还不大。

不管由谁指挥,只要能击败敌人,那就是好事。

可问题是,按巴军奉行的那一套,未必能击败敌人。

之前已经提到,巴铁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加入了东方集团。

虽然在此之后,巴铁成为主要成员国之一,获得很高的地位,但是在至关重要的国防建设上,巴铁一直跟其他成员国不一样,不但保持着很高的独立性,还坚持奉行以本土安全为首的基本战略。

以当时的局面,这确实无可厚非。

联系帝国本土与巴铁的西北铁路,在新历148年才通车,而在此之前,联系双方的只是一条在冬季会冰封,而且极易遭到破坏的高原公路。关键是,这条高原公路的通行能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略运输。

至于战略空运,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就只能用来应急。

可见,在西北铁路通车之前,帝国提供给巴铁的援助主要走海运。

问题就在这里。

虽然帝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别说在平时,即便在战时,也肯定能够确保到巴铁的海运航线畅通无阻,但是帝国海军没办法阻止敌人用水雷封锁巴铁的港口,更加无法阻止敌人切断从卡拉港到伊堡的铁路线。

即便到了现在,在卡拉港与伊堡之间,也只有一条铁路!

要命的是,这条铁路多次跨越梵罗河,在北部路段还有很多隧道,因此在战时很容易被敌人切断。

其实,即便是公路也有类似问题。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巴铁的战略交通线非常的脆弱,而且梁夏帝国的援助未必能够产生实质效果。

正是如此,巴铁才会把重兵放在本土北部,防御部署始终都以伊堡为中心。

即便在西北铁路通车后,巴铁依然没有对基本战略做出调整。

理由也很简单:西北铁路还只是单线铁路,年运力还不到2000万吨,要在二期工程完工后才能达到设计的5000万吨。即便按照最为理想的情况,都要到新历160年之后才有望完工。

此外,每年5000万吨的运力根本算不上充足。

按照在新历149年修订的最新版作战计划,在战争的第一年,算上参战的部队,帝国需要向巴铁输送6000万吨物资,如果在第一年就发起大规模反击,运往巴特的物资至少都还要增加2000万吨。算下来,西北铁路的运力,仅仅相当于实际所需运力的三分之一与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另外的物资依然得走海运。

因为大部分物资送往卡拉港,所以巴铁当局无路如何都得以伊堡为重,而且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此外,西北铁路的战略价值就摆在那,肯定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也就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来保护这条铁路。

如此一来,就更加得以本土北部地区为重。

不过,这只是摆到台面上的理由。

在根本上,依然是利益之争。

前面就提到过,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东方集团的地位,巴铁当局不希望过分的削弱梵罗国。

为此,在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行动当中,巴铁自然会有所保留。

正是如此,过去拟定的针对梵罗国的战略计划,前期都是抵挡梵军的进攻,在稳住战线之后发起反攻,而反攻的最终目的只是夺回被梵罗国控制的克邦南部地区,然后就得坐下来跟梵罗国谈判。

就算爆发全球大战,也要在占领克邦南部地区之后转攻为守。

理由就是,需要花时间完成战争动员,而在此之前,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占与控制梵罗国的其他地区。很明显,按照巴铁当局的盘算,如果大战在完成动员之前结束,自然是再好不过,哪怕到时候战争还没结束,也可以另想办法。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总比立即发动战略进攻好得多。

只要搞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顶住梵军的进攻,稳住战线后,巴军没有立即发起反击了。

当然,巴铁当局给出的理由却是,正在按计划为攻打克邦南部地区做准备。

此外,巴铁当局一直要求帝国派遣第三十三步兵师参战,却没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也与此有关。

第三十三步兵师是山地部队,在得到加强之前更擅长在山地作战,在平原地区反到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相对的,第二十四机步师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部队,设想的战场就是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出动前者,肯定是针对克邦南部地区,而出动后者,那就是冲着德城去的。

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矛盾,丁镇南等将领没有发言权。

只是,仅仅就军事问题而言,成立联合司令部,整合与统一指挥体系,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派李天凌过来,也算是一步妙棋。

关键就是,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帝国空军的地位不可替代。

虽然巴铁也有一支规模不小,战斗力也相当强悍的空中力量,但是跟梵罗空军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

打造一支现代化空军需要的投入,远远超过巴铁的承受能力。

加入东方集团之前,巴铁空军拥有大约600架作战飞机,梵罗空军在同一时期拥有的作战飞机在1500架左右,双方的兵力对比为2.5比1。到大战爆发之前,巴铁空军的作战飞机还不到350架,而梵罗空军的作战飞机则达到了2100架,兵力对比超过了6比1。由此也不难看出,巴铁空军的作战飞机不管是在绝对数量,还是在相对数量方面,在加入东方集团之后都在降低。

虽然凭借性能先进的新式战斗机,比如从梁夏帝国购买的“战-10ap”,巴铁空军保持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但是有效的规模,意味着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巴铁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肯定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简单的说,巴铁空军肯定能够坚持到联军大举介入之时。

其实,在加入东方集团之后,巴铁打造空中力量的理论基础,也就只是应付大战初期的突然袭击。只要能顶住敌人的第一轮猛攻,随着联军的空中力量到达,巴铁空军就能退居二线了。

按照相关计划,联军的空中力量能在1个月内参战。

当然,实际上要不了这么久。

在大战爆发的当天,帝国空军的战斗机就参加了保卫伊堡与卡拉港等大城市的战斗,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打到现在,帝国空军已经是货真价实的顶梁柱。

这么说不是在贬低巴铁空军,而是巴铁空军的规模实在是太小了,因此大部分作战任务都落到了帝国空军身上。

不说别的,帝国空军部署在巴铁西北的作战飞机已经超过了1000架,只是在白沙瓦基地就有400架。还有数百架重型战斗机部署在帝国本土西北,至于部署在后方的轰炸机,那就更多了。

显然,在联军航空兵总司令的人选问题上,巴铁当局不会有任何异议。

只要空中力量的地位不降低,地面作战仍然得依靠空中支援,那么航空兵总司令在联军司令部里就有很大的话语权。到时候,哪怕由巴军将领担任地面部队的总指挥,也能控制战局的走向。

让李天凌出面,那就更加如此了。

道理也很简单,巴铁的高级将领几乎都去帝国的军事学院深造过,而且大多是在廉旭升执政时期去的帝国。至于巴铁的空军将领,几乎全都能跟李云翔扯上关系,其中不少是李云翔的挚友。

要说的话,李天凌比白华伟还吃得开。

毕竟,巴铁海军的规模很小,地位一直都不是很高,因此海军将领在三军总参谋部没什么发言权。

只是看这两层关系,巴军的高级将领就不会为难李天凌。

当然,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按白华伟所说,李天凌在过来前,回到帝都会见几名巴军的代表,就组建联合作战司令部进行了初步协商。

双方最主要的分歧,其实是兵力规模。

就巴军将领的意思,除非帝国陆军能全力以赴,至少得让巴铁这边的4支主力部队全都参与进攻行动,不然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在第一阶段反击行动当中,就只能以攻占克邦南部地区为目的。

言外之意,巴铁还没有进攻梵罗国本土的打算。

虽然经过多次磋商,特别是在周涌涛亲自出面之后,巴铁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承诺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会投入兵力参与后继进攻行动,并且为联军提供后勤保障,但是往根本上讲,巴铁这边的作战行动依然得以帝国陆军为主,还必须尽快打破僵局,确保在旱季完成战略突击。

不要忘了,南方次大陆的旱季将在4月底结束,而大陆战场的春季差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到来。

毫无疑问,大陆战场才是主,而南方次大陆不过是次要方向。

按照白华伟的意思,如果没能在旱季结束之前取得战略突破,就不得不考虑采用巴铁的战略方案。

这里的“战略突破”指的是攻占梵罗国的首都,并且控制其核心地区。

显然,首先就得控制首都德城所在的西北地区。

为此,周涌涛不但把李天凌派了过来,还让白华伟担任梵炎洋舰队总司令,确保能全力协助攻打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得由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

只是,周涌涛没有下达命令。

因为还没有就联合指挥的问题跟巴铁达成协议,所以首辅不会签署相关任命书,就连口头命令都没有。

其实,这也是白华伟与李天凌来卡拉港的原因。

白华伟说得很清楚,首辅的意思就是让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至少在巴铁军队参战之前,得把握好地面进攻的节奏,确保朝着对帝国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力争在半年之内取得胜利。

为此,不但由白华伟指挥的梵炎洋舰队得全力配合,就连李天凌的航空兵也会听从丁镇南的调遣。

显然,这个安排超出了丁镇南的预测。

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丁镇南一点都高清不起来。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现在这一套,就必须强攻梵罗国的西北地区,不但要投入大量兵力打消耗战,还很有可能遭遇丁镇南努力回避的问题,也就是不得不直接面对占领区内数以亿计的平民。

丁镇南坚持以战略穿插为主,也就是不想被占领行动拖后腿。

当然,这也反应出,周涌涛确实是地面作战的外行,或者说想当然的把地面战争当成了海战。

对此,丁镇南也就只能抱怨几句。

周涌涛不但是帝国首辅,也是帝**队的实际统帅,而丁镇南是帝**人,必须执行统帅的命令。

这仗,不管是能打或不能打,都得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