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253章 目标国子监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253章 目标国子监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别听我爹胡说,我,我是保护你的!”蓝姑娘理直气壮道。

“保护?”

“嗯!”蓝姑娘眼睛闪着光,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忧。“我听不太明白,可我知道,你干的是得罪人的事情,很危险的,对吧?有我……当然了,还有这二百名将士在,谁也伤不到你的,我发誓,除非踩着我的……”

柳淳连忙摆手,没敢蓝新月说下去。

“多谢了,姑娘的心意感激不尽,这样,你就算我的护卫队长了,只可惜陛下给了我王命旗牌,却没给我任命官员的权力,你这个队长没有品级了。”

能陪着柳郎,还要什么品级啊?

蓝新月简直要跳起来欢呼了。

上次是跟着老爹一起去的,还有太子的事情,一路上都没来得及跟柳郎说几句话,这次总算是两个人一起出发,终于能讲点体己话了。

而且他还让自己保护安全,是不是一整天都要陪在身边,包括晚上……好害羞啊!

蓝新月越想脸越红,她跟着柳淳,出了军营。二百名将士……准确说,全是蓝家的家丁,他们是不入军籍的,属于蓝玉私人的部曲。

这位梁国公做事也谨慎多了,他不动声色,就把自家的部曲给了柳淳,把麻烦甩出去不说,还照顾了天子宠臣,在老朱那里也会得到赞许。

至于这二百人,蓝玉是一点都不担心,柳淳这小子没别的好处,就是够大方。跟着他的人,几乎都身价不菲,发了横财。

也该让自己的老兄弟们过点安稳富足的日子了。

蓝玉把一切都安排妥当,这才带着五万大军,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傅友德带着两个儿子,保护朱标,也离开了京城,前往巡视洛阳和西安,最后确定新都的所在地,并且着手营建新都。

朱元璋希望让太子借着巡视的机会,远离京城,能用更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变法。尤其是西北民生凋敝,十分贫穷。变法对穷苦人当然是好的,若是太子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改变想法,朱元璋当然十分乐见……

只是老朱没有料到,包括蓝玉等人都没有想到,此番分别,等再次相见,已经物是人非,天崩地裂。

“柳淳,我直接叫你的名字,没事吧?”

蓝新月仗着胆子问道,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蓝姑娘,生怕惹到柳淳生气,连声音都柔和了无数倍。

柳淳轻笑,“其实你也可以叫我老板!”

“老板?”蓝新月不解,什么意思?车老板?那不是马夫吗!

正在这时候,有人笑嘻嘻道:“蓝姐姐,你也被老板收编了?”

说话的正是徐妙锦,小妮子不只是一个人,身后还带着二十几名账房先生,一起来见柳淳。

蓝新月傻了眼,怎么回事?徐妙锦怎么来了?不是我跟柳郎去长沙吗?其他人凑什么热闹?

你一个弱女子,又不会功夫,去了能干什么?

徐妙锦轻笑,主动解释道:“蓝姐姐,是这样的,咱们老板升了官,负责推行变法,他跟皇大爷讲了,说要把功夫做细,要仔细核算。这不,我找了二十几位账房先生,他们有的在皇家银行做事,有的在我的商号做事,都是最顶尖儿的,有我们在,老板就不用那么忙了,对吧?”

徐妙锦冲柳淳嬉笑着,蓝新月努嘴了,让柳郎轻松点,当然是好事情,可,可怎么这么不舒服啊!

蓝新月的好心情跑了至少一半。

柳淳没心思管两个丫头的小情绪,他现在全力折腾自己的班底儿。

有了护卫,也有了账房,他还缺不少能办事的。

“走吧,去国子监!”

柳淳准备去国子监寻找人才。

有人或许要问了,柳淳是不是脑袋坏了,国子监不都是一群只会读书的酸儒吗?他们能干什么事情?

大明国初的国子监,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在明代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

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

什么意思呢?

就是州府县各级官学,培养人才,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通过官员举荐直接入仕。另外呢,除了高官是天子任命,其余官吏根据吏部的考评优劣,进行铨选。

以柳淳为例,他是属于举荐,做了大宁都司的经历官,然后又被超擢成为长沙府同知。

像黄观那样,因为地方科举表现突出,被送到国子监读书,他可以参与科举,也可以靠着国子监生的身份,直接做官。

就像很多官吏,他们的子弟蒙恩荫,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成为监生。但是也他们的学识,未必能通过科举的独木桥,所以不经科举,直接为官,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黄观一样,一路过关斩将,直接拿到状元,别说状元了,就连普通的进士都不容易。

所以呢,总结起来,在大明朝想要当官,最好的办法就是走科举路线,一路考出个进士功名,光明正大进入仕途。

可问题是这一条路能走到尽头的实在是太少了,简直凤毛麟角。

就比如一些人,考到了举人,考到了秀才,就再也没有机会进步,他们就可以凭着功名,进入国子监,举人进去,叫举监,生员秀才进入,叫贡监。

很多人都说,举人有机会当官,而秀才没有机会……这句话是严重错误的!

因为不管举人还是秀才,都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监生,就有机会当官,所以秀才也可以入仕……但问题来了,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进士是必定授官之外,举人都未必能捞到官职,哪里还有秀才的机会。即便有,那也是理论上的。

更何况在国子监,还有相当比例的官员子弟,另外一些有钱人还可以捐赀入监,说白了,就是花钱买监生的身份。

这几类凑到一起,僧多粥少,从府学,州学,县学,以秀才身份入选国子监的监生完全处于弱势地位,丝毫没有机会,没人加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到了后期,国子监里面,官员子弟充斥,豪富之家靠着花钱买来的例监多如牛毛,真正有才学的读书人不屑于进国子监。

作为帝国的最高学府,完全成了杂碎的集中营,

稍微有点志气的读书人,都走科举的路子。

通过国子监举贡已经很让人不齿了。

另外包括举荐啊,恩荫啊,这一类的杂流,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假如再过三十年,像柳淳这样,靠着举荐为官的,人家科甲正途,都不拿正眼瞧他。

当然了,现在是国初,是老朱励精图治之下。

国子监之中,还真聚集了一些不错的苗子。

而且老朱真的有两下子,觉得算得起育才专家!他首先是从各地选拔青年才俊,进入国子监之后,老朱还创造了积分之法!

没错,后世的学分制,或许就来源于此!

国子监司业二员分为左右,各提调三堂。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

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

又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

升至率性,乃积分。其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第一道,判语二条。

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

瞧见没有,一步一步推进,比后世的大学还要严格呢!

学习情况,老朱还要亲自过问,绝对是名正言顺的天子门生。

如果以为这就完了,那也太低估老朱的智慧了。

所有监生在做官之前,还有一道手续,那就是历事!

从洪武五年开始,针对监生定考核法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换句话说,就是在为官之前,要去各个衙门实习,表现突出,按照上等使用,表现一般,随便安排,表现不好,直接赶回去重新读书。

在老朱的这套严厉的培养手段之下,明初的朝堂,有数量相当多的循吏,干吏,清廉官吏……正是靠着这些人,才有了洪武的盛世气象。毕竟老朱再厉害,也要有人给他干活才行!

柳淳要来招募的就是这些人,只是不知道,高傲的监生,能有几个愿意到他的麾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