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511章 亡命徒纪纲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511章 亡命徒纪纲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恩师在上,不肖弟子荀顺庆泣血上陈:昔年先生率众弟子,于长沙府推行变法,弟子追随先生,行于山谷之间,宿于百姓之家。体察疾苦,熟知民情。虽数年过去,弟子犹铭刻肺腑,旦夕不敢忘怀。

其后,弟子外放为官,忝为县令,行变法之事,解百姓疾苦。又遭奸人陷害,几乎罢官。所幸先生周全,先帝明察秋毫,弟子得以安然脱身。先生之恩,如山高海深,教导之德,救命之恩,虽生身父母,不能相比。

奈何弟子愚鲁蠢笨,浅薄无知。先生遇害,弟子不发一语,先生再度出山,弟子又未能响应……弟子之行,与禽兽无异,纵然天打雷劈,堕入地狱,受尽酷刑折磨,亦是咎由自取,理所当然。

弟子不忠与国,不孝恩师,弟子之罪,罄竹难书……然则百姓何辜,生民何罪?山东清丈田亩,触怒世家,构陷弟子,无端降罪。缇骑出动,索拿京城。

山东父老,仗义出手,数万民众,夜围兖州,老少妇孺,大声呼号,弟子遂得以苟全。

如今兖州府,聚集民众八万余人,皆欲死战以保全土地,捍卫新法。可弟子深知,兖州府无兵无将,百姓虽有一腔热血,如何能敌披坚执锐猛士强兵。

不日天兵到日,玉石俱焚,全城父老,同遭诛戮。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之日不远矣!

弟子本意推行新法,解万民疾苦,救济苍生,实现先生主张。奈何朝野不容,世家大族,恨不得争食弟子血肉。

若弟子一死,能解百姓之苦,纵然千刀万剐,弟子百死不悔。然则弟子手无缚鸡之力,纵然身死,也不能救兖州百姓之万一。

如此弟子颜做书,上呈恩师,万望恩师不必顾念师徒之谊,务必垂怜数万兖州父老,恳请恩师说服燕王南下,提兵救援,弟子不胜惶恐,感激涕零……”

一份书信看完,柳淳突然觉得心里头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

他默默坐了下来,一语不发,面前不断闪过荀顺庆耿直坚韧的面庞,这个学生不容易啊!

书信传到了其他人手里,大家伙纷纷看过,朱棣扫视了一下,“你们都说说吧,该怎么办?”

道衍瞧了瞧柳淳,又看了看众人,笑道:“这是弟子向恩师求救,柳大人不方便多说,那老衲就说说!我还是那句话,必须出兵,而且要立刻出兵!就算付出再大的牺牲,都要保住兖州义民!”

“保住了他们,就保住了民心!民心在我,则靖难大业必成!”

道衍起身,冲着大家伙慷慨道:“荀顺庆一心变法,他最在乎的是民间疾苦,正因为如此,他并没有投靠我们,没有参加靖难军。有人或许要问,这样的人,值得救援吗?老衲要说,正因为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

“荀顺庆是受方孝孺之托,在山东推行变法。可方孝孺无法保护他的周全,以孔家为首的山东大户,恶意中伤,荀顺庆遭到了诬陷,被锦衣卫擒拿回京。”

“这恰恰说明,在朱允的治下,根本没有变法成功的可能!他所谓的变法,也不过是虚应故事!真正有心做事的英才,跟着朱允,只会明珠蒙尘,宝剑锈蚀,白白浪费了一条性命!”

“正直之臣受到陷害,小人奸佞大行其道,世家豪商肆无忌惮,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就是朱允治下的写照。面对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局面,王爷岂能袖手旁观?我靖难军将士,又岂能无动于衷!”

柳淳第一次领教了道衍的鼓动本事,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丝毫不比柳淳差。当然,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没有出众的忽悠本事,如何能说服朱棣,听从他的建议,起兵靖难。而且纵观整个靖难的过程,道衍都是积极的主战派。

只不过由于柳淳的加入,让道衍失去了一些光芒。但金子总会发光,道衍的这番话,真的打动了朱棣,说服了诸将。

就连那几位藩王,都跟着频频点头。

尤其是宁王、齐王、代王三位,这仨家伙想起前些日子还打算投靠朱允,简直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朱棣再不好,但他有胜利的希望,这就足够了,跟着朱允,完全是找死啊!

“出兵!”

以蓝玉为首的诸将,一起建议道。

“出兵!”

以茹为首的文官,也跟着附和。

“出兵!”

齐王、蜀王、代王、宁王,所有的藩王,一起高声大喝。

整个议事厅,全都是这两个字!

靖难军上下,终于达成了一致。

朱棣手按宝剑,凝视着远方,突然,他抽出宝剑,劈向眼前的桌案,顿时桌案分成两段!

“出兵!此战不胜不归!不接受议和,不划疆自守!不除尽奸佞,绝不收兵!”朱棣扫视一眼,最后落到了柳淳身上。

“柳淳,你看还有什么补充的没有?”

柳淳的心情也十分激动,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毫无疑问,他们远没有准备好,但是柳淳坚信,此战必胜!

“王爷,我等以堂堂之师,讨伐奸佞,是顺天应人之举,符合先帝祖训。臣以为应该先派遣使者,南下金陵,痛斥奸佞。”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舆论的重要,还在粮草之上。

君不见陈琳的一篇讨贼檄文,能把曹丞相吓得浑身冒汗,骆宾王的一篇檄文,能把武媚娘都骂得服气,这就是本事。

遗憾的是这两位貌似都输了,不过争取舆论的主动权,还是重中之重。而且柳淳这么安排,还有一层用意,现在靖难军一时掉不出那么多兵力,兖州的百姓危在旦夕。

派遣一个使者过去,正好能恫吓南朝,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争取宝贵的时间。

朱棣是深以为然,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了,派谁去合适呢?

大家伙互相看看,这个人必须口才好,必须有胆子,纵观靖难军,这样的人不少,可大多身居高位,像柳淳、道衍、茹这些人,总不能去充当信使把!

这时候朱高燧突然站了起来。

“启禀父王,前不久有一个人名叫纪纲,是山东的秀才,他只身来到北平,想要投靠靖难军,只是苦于无人引荐,此人竟然主动到了儿臣手下,充当苦役。有一次儿臣巡视工地,趁着休息的时候,纪纲跪在儿臣面前,诉说他的经历,想要替父王效力之心。”

“儿臣听到之后,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让他在军中牧马……儿臣听说,此人弓马娴熟,又兢兢业业,没有半点懈怠,加之他读过书,胆子大,性情坚韧,百折不挠。”朱高燧偷眼看了下老爹,“如果父王觉得此人堪用,不妨让他充当使者,反正死了就死了,也不用在乎,如果侥幸未死,没准还能给父王当马夫呢!”

朱棣横了儿子一眼,“轻佻!诚如你所言,这个纪纲是个人才,就让他携带文书,立刻南下济南。面见南军诸将,要求渡江入金陵!”

从朱棣的话中,就能看得出来,他是把纪纲当成了过河的小卒来用,还想进金陵呢!没准在济南就丢了脑袋。

不过在众人之中,唯独柳淳眼前一亮。

真是好一场靖难大戏,妖魔鬼怪,全都跳出来了,就连纪纲这家伙都冒出来了。虽然跟历史上的情况有些出入,但根据朱高燧的描述,这家伙绝对就是那位臭名昭著的锦衣卫指挥使!

朱高燧推荐了纪纲!

真是有趣啊,在历史上,不是朱高煦跟纪纲走得很近吗?

莫非……柳淳下意识看了看朱高燧,以这小子的阴险毒辣,还真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被老师盯上,朱高燧下意识打了个冷颤。

心说坏了,我不会要倒霉吧?

他惴惴不安,回头仔细叮嘱纪纲。

“你可听好了,我把机会给你了,该怎么做,你心里清楚,我只有一条,就是不许丢人,如果你扛不住,回头我灭了你们全家!”

纪纲身形高大,器宇轩昂,光看卖相,绝对是伟岸的大丈夫,颇有豪杰气概!

他朗声大笑,“三殿下,小人自知卑贱,要想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唯有不怕死而已!请三殿下放心,纪纲烂命一条,就算南朝把我的骨头敲碎,我也不会投降,更不会给王爷丢人!”

“我只求三殿下一件事,假使纪纲慷慨就义,请殿下能照顾纪家上下,小人感激不尽!”

朱高燧深吸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份告身,递给了纪纲。

“我跟父王说了,任命你担任锦衣卫千户,你死了,这个千户是你儿子的!你儿子死了,是你孙子的!总之,不会给外人!”

纪纲激动的双手颤抖,接过了锦衣卫千户的告身,双膝用力跪倒,欣喜若狂道:“卑职一条无用之命,能换来世袭千户,值了!”

说完,纪纲捧着告身,戴好了书信,上了战马,只携带两个随从,立刻从北平出发,直奔济南府而去!

他刚走,柳淳就出现在了朱高燧的身后,感叹道:“真是一个亡命徒,他此去必定不凡!”

朱高燧吓得缩了缩脖子,“师父,他那么厉害吗?”

柳淳狠狠瞪了朱高燧一眼,“你小子少给我装蒜!你从哪里网罗了这么个家伙?还不给我从实招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