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618章 臣等有罪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618章 臣等有罪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你没有进过皇宫,一切都要听我的,万一失礼,皇爷爷会生气的,皇爷爷生气了,就要吃人,很可怕的。”

朱瞻基努力吓唬于谦,板着面孔,张牙舞爪做出吓人的模样。可是看在于谦的眼里,就只剩下两个字:幼稚!仿佛萌萌的小猫咪努力呲着牙,装成打老虎似的。

皇帝很了不起吗?

有事没事,总是往师父家里跑,俺都看腻了。

而且看起来皇帝陛下也不是很聪明的亚子……明明师父有那么多的书,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找到答案,非要去求师父。

在于谦看来,皇帝除了靠着大吼大叫吓唬人之外,就一无可取,完全是一条纸糊的龙,至于纸龙的孙子,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所以黑小子,你还是省省吧!

就这样,于谦在太监的簇拥之下,大大方方来到了奉天殿前。

那些太监也很惊讶,就这么个小东西,居然大模大样,不卑不亢……要知道就算很多臣子名士,第一次接到旨意,那也是诚惶诚恐,生怕出了半点差错,和这小子比,简直判若云泥。

这小东西是七岁,还是六岁?

怎么连一点恐惧都没有呢?

真是咄咄怪事啊!

“启奏陛下,皇孙带到。”

朱瞻基连忙跪倒,给朱棣问安。于谦也跟在后面,口称草民拜见天子、

朱棣瞧了眼黑乎乎的孙儿,再看看白净过分的于谦,朱棣很想说服自己,好小子就应该像孙儿一样,黝黑壮实,自己的孙儿才是最好的。

但是朱棣也不得不承认,柳淳挑的这个徒弟,真是没话说……不对!朱棣突然想起来了,于谦的爹于彦昭是自己发现的。

算起来于谦应该是自己人,为什么要把他推给柳淳呢?应该是让柳淳替自己培养人才,俺朱棣连一个小孩子的心都笼络不过来吗?

想到这里,朱棣挤出笑容,连忙对于谦招手,“快过来。”

于谦无奈,只好迈着小短腿,到了朱棣面前。

朱棣哈哈大笑,伸手把他揽过来。

“朕知道你!你爹已经到了哈烈,刚刚送了急报回来,做得很好,你爹可是朕的班定远啊!”

面对盛赞,于谦平静如常,“家父为陛下尽忠,是职所当为。全天下的臣民,都盼着替陛下效力呢!”

真会说话,朱棣抓着于谦的胳膊,欣然道:“要都是如你所说,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瞻基瞧着皇祖父跟于谦十分亲密,把他都忘在了一边,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难道连皇祖父也不要自己了吗?

黑小子很委屈。

好在这时候朱棣也把他叫过来,两个小娃娃一左一右,站在了朱棣身旁,朱棣随口闲聊着,这时候柳淳已经跟一些人将试卷整理妥当。

他这次出题并不复杂,不需要长篇大论,每道题最多几十个字而已,因此判卷也非常简单。

找了十几个内学堂的太监,按照标准答案,很快就判完了。

等到结果汇总之后,柳淳傻眼了。

是真的傻眼了!

他对大明官员的素质,早就不抱希望了。

官吏之中,当然不乏天才,可普遍存在偏科,由于从小苦读,然后考科举当官,在宦海之中打转儿,使得一大群人,颇为缺乏常识,说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是好听的。

今天的测试,就把这帮人的底儿给撕开了。

朱棣见柳淳迟疑,还当是官员表现太好了,他不知道怎么办了呢!

“拿来!”

柳淳将汇总表格给了朱棣,“请陛下御览。”

朱棣一眼扫过去,第一题,就是询问大明的一十三个布政使司。很不错,所有官员,全都答对了。

只不过并不值得庆幸,因为都察院有十三道御史,户部有十三清吏司,几乎都是天天要打交道的,岂能不知!

可接下来的第二题,就出问题了。

明明是一道送分题,居然测出了十几个笨蛋!

朱棣额头的青筋凸起,拳头紧握,牙齿咬得咯咯响。

他突然扭头,看向了于谦,“大明有九边重镇,你知道吗?”

于谦没有迟疑,朗声道:“太祖皇帝收复北平之后,在北方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不久又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后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屯兵百万,防范鞑虏入寇,保护中原百姓,至关重要。”

于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紧不慢,将九边的来历说的清清楚楚。

在文臣的堆里,有人已经冒汗了。

朱棣欣然点头,“你回答的很好,可是……在群臣之中,居然有人不知道九边,都给朕站出来!

皇帝一声怒吼,朝臣仿佛刚裹了脚的女人,扭扭捏捏,一步一步,两条腿跟千斤之重一般,才人群之中脱颖而出。

一个,两个,三个……足足站出来十几人,仔细看看他们的身份,这里面有三个翰林,有两个御史,还有一些国子监,詹事府的官员……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所谓清流!

这帮人一向鄙视武夫,宁可去秦淮河谈论诗文,也不愿意多了解一些军务,九边倒是经常说,可具体是什么,就答不出来了,有人只能勉强写个四五个。

但既然是九边,不够数怎么行!

情急之下,就有人写了“东边、南边、北边、西边”。

面对这么奇葩的答案,柳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连送分题都答错了,真的不用挖空心思害你们了,咱们完全不是一个次元上的。

朱棣的愤怒难以言喻,可他现在还不想发作,毕竟还有更多的题目在等着呢!朱棣恶狠狠扫视了这十几个人,吓得他们浑身颤抖,狂冒冷汗,那叫一个狼狈。

朱棣懒得废话了,“你们都站在这边,等候发落!”

再看下一道题,问的是应天和北平的距离,还是一道地理题。

对于大明的读书人来说,普遍缺乏地理常识,或许三山五岳,他们很清楚,但是两座城市相距多远,还真就难倒了一大片。

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有人写相距月余,有人写旬日之间,还有人写山高路远,千里迢迢,好在他们知道没法一天到达。这道题错的足有三十多人,还有人连续错两道。

“朱瞻基!”

终于被皇爷爷点名了,黑小子激动坏了,总算有了表现的机会了。

“你知道北平和应天相距多远吗?”

“知道,是两千三百余里。期间要穿越黄淮长江,又有运河相通,可以选择坐船,骑马,坐车。”

朱棣颔首,“没错,两千多里的路,并不算遥远,还没有到天涯海角。朕起兵靖难,这段路程,足足走了三年,数万将士没有走到应天,就战死沙场。”朱棣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让一群蠢货糟蹋!

这次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朕决不轻饶。

再看下一题!

这道题目是询问三大殿的造价,朱棣刚刚继位不久,就下令重修,历时一年多,将三大殿修成,算起来使用了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所有臣子,都在三大殿上朝,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那三大殿重修的费用是多少呢?

瞧瞧这些臣子的答案吧!

出错的人,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一。

有人干脆就写靡费无数,还有人写数以百万计,更离谱的则是金堆玉砌,难以衡量……朱棣简直想把这些人抓起来,绑到奉天殿的柱子上面,让他们好好瞧瞧,朕到底花了多少!

“于谦,你知道三大殿花了多少钱吗?”

“三大殿工程花费了八十七万两银子,不过三大殿工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别是有关水泥建筑的技术规范,这部分大约价值一百万两,同时根据三大殿工程,还编写了新的各部采买办法,规定各部衙门的开支,必须公开采买,符合规范。如果有私相授受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朱棣欣然含笑,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修三大殿不但没有花费,反而小赚了一笔!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回陛下,此事在去年的时候,不但明发各处,还刊登在许多报纸上面,故此草民看过。”

朱棣越发欣慰,“你一个小孩子就天天读报纸吗?”

“回陛下,草民虽然年幼,也知道长安居不易,故此不敢不知。”

朱棣微微点头,猛地扭头,扫视群臣,匕首一般的目光,吓得这帮人浑身哆嗦,尤其是那些答错的,更是惶恐到了极点!

朱棣冷笑,“朕知道,你们当中许多人根本不关心开支多少,只要大兴土木,你们就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说什么靡费无算,要休养生息。尔等几时知道,一个三大殿工程,积累了多少经验!水泥的使用,不必从云贵大山之中,运输木材,又让多少百姓获益?还有,日后治理黄淮,都离不开水泥……尔等臣工,又几时能敞开心胸,真正明白朕的苦心!”

“你们连一个孩子都不如!长安居大不易,在朝中为官,就可以尸位素餐吗?”

群臣被骂得再也站不住了,全都跪了下来。

“臣等有罪!”

朱棣冷笑,“别忙,还有这么多题呢,朕要看看,还有多少人出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