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711章 锦衣卫惹不得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711章 锦衣卫惹不得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传令,召集所有在京千户以上锦衣卫,前来见我!”

柳淳声音冰冷,断然下令。

锦衣卫瞬间就动了起来。

在柳淳的治下,锦衣卫越来越正规,办案做事,都依照大明律法,很多时候锦衣卫比起寻常衙门,还要和气。

但是别忘了,锦衣卫的本质摆在那里,他们是军人,而且还是大明最精锐的军人。

柳淳鼓动朱棣建军校,整顿士兵,他的锦衣卫岂会疏忽,一直以来,负责训练锦衣卫的,正是柳淳的便宜老爹柳三。

三爷虽然许久没有露面了,但是他所做的,却关乎到锦衣卫的基础。

锦衣卫的子弟要加入锦衣卫,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想搞世袭罔替那套,根本行不通。至少军户制度,在锦衣卫彻底消失了。

除此之外,还从军中,学校,民间,三教九流,吸收人才,如今的锦衣卫,不光是兵强马壮,而且还人才济济。

光是千户编制,就多达五十多个……别误会,不是说锦衣卫有五万多人,而是说每个千户负责一摊,比如朝廷六部,锦衣卫就有对应的六个千户,十三个行省,加上应天北平,锦衣卫也有十五个千户……其余九边军情的,各个领域的,还有专门负责诏狱,负责抓人,负责舆论的。

总之一句话,大明朝有的,锦衣卫里面全都有。大明朝没有的,锦衣卫也有。

说穿了,在柳淳的经营之下,几乎变成了一个缩小版的大明朝。

如此强悍的锦衣卫,一旦被惹毛了,会是什么结果,简直不可想象。

柳淳破例穿上了他的飞鱼服。

“我今天穿的是先帝赐给我的,穿这件衣服不是想显示什么,而是单纯想说一件事,在洪武朝,咱们锦衣卫是要吃人的!”

“我接掌锦衣卫之后,一直努力,让锦衣卫变得正规起来,变得讲王法,讲道理。我很欣慰,锦衣卫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可我没有料到,竟然有人不跟咱们讲规矩了,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觉得锦衣卫人畜无害,不敢吃人了?”

柳淳笑了,不光是他,在场几十位锦衣卫头子也都跟着笑了。

论起不讲理,谁还能比得过锦衣卫啊!

就好比一只猛虎,好容易让自己改行吃素了,结果一条不知死活的恶犬,非要咬老虎一口,想尝尝虎肉的滋味。

死法有很多种,非要选择一种最不幸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坏了?

短暂的笑过之后,所有人又都严肃起来。

“敢用这种方法对付锦衣卫,说明我们的敌人十分嚣张,极为凶残。我们固然可以从战略上藐视对手,但是在战术上,必须重视,你们每一个人,甚至包括我在内,都可能被我们的对手盯上了。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深入到我们中间,窥伺我们的秘密,甚至会残害我们的性命……”

柳淳声音平淡,仿佛在说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在场每一个锦衣卫头子都坐直了腰背,仔细倾听。

如果说只是寻常之辈,某个丧心病狂之徒,杀了一位锦衣卫百户,还不至于让柳淳说出这么耸动的话来。

既然大人说了,就代表这群人已经强大到了一定地步,甚至连大人都感觉到了威胁。

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对手?

正在他们思索之时,柳淳点手,叫了一个叫杨浩的锦衣卫。

“你说说山东的情况,让大家伙熟悉一下。”

杨浩急忙站起,“大人,还有诸位同僚。山东曾经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战场,南北对峙,期间民间损失很大。后来朝廷将以孔家为首的豪强发配东番岛,又把他们组织的乡勇民夫发配走了。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山东劳动力的流失。民间对于朝廷,呈现两种极端的看法。比如曲阜,兖州,这些地方百姓感恩戴德,但是其余的区域,则是觉得朝廷法令太过严苛。”

“而且……”杨浩顿了顿,“现在山东许多地方缺少足够的壮年劳力,撑不起家门。乡村剩下大批的老弱妇孺,一些帮会,甚至乱七八糟的势力,深入乡村,趁机控制百姓,积累力量。甚至出现了聚众烧香,膜拜观音弥勒的情况。”

杨浩没有往下说,但是大家伙都明白了,观音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而弥勒则是未来佛,通常造反都会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元末明教就是这么干的。

山东地方出现了这种情况,很有可能表示明教、弥勒教,或者白莲教已经发展起来。

“这一点我并不意外。”

柳淳接过了话头儿,“朝廷在推行均田,消灭世家大族,瓦解宗族势力的过程中,旧的被废掉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肯定会有人趁虚而入。另外围绕着运河,形成了庞大的民夫工人队伍。他们背井离乡,做工赚钱,养家活口。举目四望,两眼一抹黑。很需要得到庇护,寻求安全和慰藉。”

“因此,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卷入其中,裹挟百姓。”柳淳顿了顿,又道:“这一次朝廷改革漕运,就是希望摧毁这种可怕的趋势。如今我们的人被害,恰恰说明,这一次行动直击要害,打疼了这些人,他们在拼命反击,妄图吓唬住锦衣卫!”

“你们说,这帮人的如意算盘能打得响吗?”

众人一听,全都大笑,做梦去吧!

经过柳淳的整顿,锦衣卫的效率和严密程度,都是远超任何衙门的,更别说一些江湖人士,邪门歪道了。

不是锦衣卫怕他们,而是顾及不上罢了。

柳淳执掌锦衣卫以来,先是整顿应天的官吏,接着有迁都的时候,还有对鞑靼用兵,忙得不可开交。

才给了这帮东西发展壮大的空子,如今也到了该彻底剪除毒瘤的时候了。

“现在锦衣卫立刻分成四组,第一组,重点清查户部、工部账目,对历年涉及到运河的开支,给我仔细彻查,不光要查开支,还要查钱款物料的走向,更要追踪到每一个人。记住,是每一个民夫。”

柳淳办过了很多案子,堪称经验丰富,因此对于钱款物料的往来非常敏感。

比如在大明也存在两套价格体系,一是官方的,一是民间的。

朝廷在收税的时候,规定黄豆、小麦、芝麻跟大米等价。

也就是说,朝廷在征收田赋的时候,这三样东西,可以抵一石大米。但是粟谷、糜黍、荞则需要两石,高粱则是两石五。

在这种抵价过程中,自然有巨大的油水可捞。而且各地价格差异也非常惊人,南北粮价,最多能相差三倍以上。

而且在农村,老百姓不愿意接受现金,他们对纸币怀有抵触情绪。因此一个民夫,让他选择是要价值一石大米的钱,还是一石高粱。

很有可能,民夫就会把高粱抱走,可一石高粱比一石米便宜太多了,中间的差价就被轻易拿走了。

柳淳在工部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下大明的官员,除了一些不开眼的,或者狗胆包天,天高皇帝远的,已经不大会直接往兜里放钱。

毕竟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还有锦衣卫虎视眈眈。

不过这帮人很快学会了更高明的办法,在不知不觉间,就把钱弄到了自己的口袋,在表面上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组,就要彻查民间的资金流向,尤其是那些钱庄和黑市,他们是朝野勾结的关键所在。”

“第三组要调查清楚运河沿线的民情,准确把握老百姓的心思,要摸清漕帮,白莲教,明教,弥勒教这些人的势力,弄清楚有多少民夫卷入其中,他们能裹挟多少百姓,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次办案,不光是一个案子,而是要替朝廷铲除毒瘤,更要解决漕运问题,牵连方方面面,必须做好全面评估,要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

“至于最后一组,就是选派精兵强将,去临清,彻查火焚客栈的案子。动静务必要大,声势要做足,咱们的人,决不能白白死去!”

柳淳一声令下,整个锦衣卫全都动了起来。

许多人一度认为,柳淳阉割了锦衣卫,让这个凶名昭著的衙门变得人畜无害,不值一提。而这些人很快就会明白,自己错得多么离谱!

一个庞然大物被惹毛了,后果是相当可怕滴。

……

“尚书大人,出事了,出大事了!”

一个户部的书吏急匆匆跑到了郁新的面前,脸缩成十八个褶儿的包子。

郁新眉头紧皱,烦躁道:“出事了,出大事了!现在是多事之秋,不出事才怪呢!”他铁青着一张脸,这下面的人简直脑子坏掉了,非要弄死一个锦衣卫,不光打了柳淳的脸,就连陛下的脸也被抽肿了。

还能轻易过关吗?

“说吧,出了什么事?”

“回大人的话,一处晋商的钱庄被封了。”

“封了钱庄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些年查封的钱庄还少了,有什么好怕的?”郁新哼道:“你就该像本部一样,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书吏哭了,“大人,您稳得住,小的不行啊,小的在钱庄里存了三十万两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