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728章 朕躬有罪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728章 朕躬有罪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陛下,这是一位锦衣卫卧底在临死前送来的密报。”

柳淳面色凝重,将这份密报送到了朱棣的面前,他的双拳紧握,太阳穴上,青筋凸起,双眸之中,怒火难以掩饰,正在不停燃烧。

这是一个人用命换来的结论。

长久以来,一个隐患终于爆发了。

朱棣面对着密报,他很平静,这和往日君臣两个的形象大相径庭,要知道以往慷慨激昂的可都是朱棣,这一次皇帝陛下格外冷静,耐心。

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字,等全部看过之后,朱棣闭目良久,而后缓缓睁开双眼,凝视着前方。

“柳淳,如此说来,这个错是朕的?”

“不是!”柳淳咬着牙道:“是发展的矛盾,积累太久了,没有解决,谁都有错。”

朱棣突然一笑,“不管是谁的错,最后都是朕的,朕是大明天子,是万民的君父。在朕的治下,有百姓活不下去,铤而走险,这就是朕的疏忽,朕必须要负责。”

朱棣沉吟片刻,“传旨吧,宣所有在京大臣觐见,朕有话说。”

柳淳点头,急忙下去安排,在一个时辰之后。所有在京的文武宗室,悉数赶到。

内阁四位大学士,六部官员,吏部侍郎吴中,户部尚书解缙,兵部尚书赵勉,刑部尚书杨靖,右都御史沉吟……

所有的大臣,悉数聚集在奉天殿。

朱棣一身龙袍,端坐正中。

他面色凝重,看不出喜怒,等到群臣朝拜之后,朱棣缓缓道:“解缙,你先出来。”

“微臣在!”解缙躬身答道。

朱棣又道:“前些时候你提议改漕运为海运,到了如今,你有什么更深一步的看法没有?”

“有!”

“讲!”

“是!”解缙顿了顿,朗声道:“我大明南北物资交流,仰赖水运,其中运河尤其重要。永乐三年之前,江南需要输送400万石漕粮到北方,供应北平以及九边需要。迁都之后,每年保守估计,要增加两百万石粮食。这还不包括平定了鞑靼之后,广阔草原的开支。如果全都算起来,一年南方输运的漕粮要增加一倍!”

“足足一倍啊!”

解缙陡然拔高了声音,“朝中诸公,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整条运河的负担,要足足增加一倍不止啊!”

朱棣听解缙说到这里,又扭头看向了柳淳,“柳卿,解缙说了向北输送漕粮,你就说说向南输送物资,毕竟这块你最熟悉。”

柳淳忍不住老脸泛红。

利用漕粮空船,向南输送物资,这是他想出来的办法,在当年绝对是顺风车,十分节省财力……可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北方的物资也越来越多了。

首先就是钢铁、煤炭、木材,这三大项,构成了北货南运的重点,此外,像水泥,活牲口,大豆,高粱,也是大宗货物。

仔细计算下来,北方向南输送的货物同样惊人。

正常情况下,运河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如果遇上了干旱,或者船只事故,整条运河,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受到影响,后果十分可怕。

“去岁大军北上巡边,对付鞑靼。期间十几万人北上,调度军需粮草五百万石、对于原本的运河雪上加霜。为了能按时将货物运到北方,运河沿线征用了一百五十万民夫,还有十万辆马车。”

河道不够用了,就要百姓用肩膀扛,用车拉。

在整个过程中,损耗的物资超过五成,耗损的民力何止一倍。

“这些年,漕运压力增加,户部方面应对漕运不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拨钱,不断拓宽运河,疏浚泥沙。”

柳淳朗声道:“运力不足,扩充运力,看起来是针锋相对。可实际上运河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水量不足,泥沙淤积严重。说白点,就是想增加运力,也无从下手。白白浪费投资罢了,也不能说白白浪费,而是被那些贪官污吏给盘剥漂没,中饱私囊了。”

……

柳淳和解缙的话,相互印证,一个更明白的结论出现了。

漕运和海运之间,根本不是选择题。

快速发展的经济要求必须淘汰低效的河运,如果继续下去,不但浪费财赋,制约物资交流,对运河沿岸的百姓来说,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朕这里有一份密报,介绍了一个山东家庭的情况。永乐元年,五丁抽一,参与疏通河道,到了永乐二年,由于降水不足,水位下降,不能通行大船,征用民夫,协助转运小船,五丁抽二。等到朕北上迁都,全家四个兄弟悉数被征调,一连忙了四个月。当他们回去的时候,老父已经卧病在床,家里的几十亩田,来不及耕种,四兄弟不得不借债救治老父。”

朱棣说到了这里,拳头握得紧紧的。

“你们或许会说,朝廷征调民夫,已经给了报酬,怎么还会如此?”朱棣沉吟道:“两个原因,其一,运河承载能力太小,其二,朝廷需要的民夫太多……归结起来,负担都落在了普通百姓身上。那些贪官污吏,更是以次充好,将陈年的粮食发给百姓,这些粮食根本换不到钱。有的百姓不满,结果就被官府定罪,直接给抓了起来。还,还有被发配去了东番!”

朱棣切齿咬牙,他是需要人手开发东番岛,种植甘蔗。

但是不能诬陷好人,把无辜百姓给送去啊?

尤其不能忍的是这帮官吏在发配的时候,都把朱棣抬出来,说这是天子意思,本该是死罪,结果法外开恩,去东番岛种甘蔗吧!

老百姓很难弄清楚怎么回事,他们求告无门,最后只能把账算在了朱棣头上。

替这帮贪官污吏背黑锅,朱老四简直要抓狂了。

“朕躬有罪!”

这四个字从朱棣的嘴里说出,所有文武大臣,包括柳淳在内,都忍不住跪倒。

“陛下勤政爱民,皆是臣等无能,请君父责罚!”

朱棣摆手,“朕有罪,朕罪在行事急躁,罪在没有仔细了解清楚状况,民力终究有限。南北物资输运,靖难之役,迁都北上……这么多事情,南来北往,压力都落在了这条河上,都落在了沿着运河,几百万的生灵上面。运河有近百万民夫。又要额外征用百万人。多的时候,有两百万人在这条河上忙碌。可是在河的两端,依旧有堆积如山的货物,需要运输。”

“这不是靠着朕的旨意能解决的事情,说到底,必须寻找新的办法来取代漕运……朕身为天子,未能察觉,就是失职。朕身为天子,要向百姓下诏罪己。至于尔等臣工,也必须反躬自省。”

朱棣习惯性地起身,在群臣面前来回踱步。他的步伐很重,每一下都像踏在心头一般。

“科学!必须尊重科学!”

朱棣一开口,柳淳差点喷了,皇帝陛下,咱能认真点不?

哪知道朱棣绷着老脸,格外认真。

“朝廷决策,必须要讲究科学。不能光靠着想象。朕身为天子,最不应该的就是盲目施压,必须充分论证,拿出可靠的方案,才能决策。”

“至于你们臣子,既不能朕说什么,就不顾一切去冲,也不能天天嚷嚷着为国为民,结果什么事情都不做。”

“总而言之,咱们君臣都需要反思,都要尊重科学。”

朱棣这一番罪己表态,还真是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客观规律摆在那里。

人力有限,没法逆天。

从靖难之役算起,连续几年的时间,漕运承担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这不是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的事情。

朝廷虽然不会免费征用民夫了,但是给的报酬,也仅仅是让百姓在农闲时候,乐意出来劳动罢了。

连续高强度征调民夫,连田地都顾不上。

他们怨声载道,对朝廷不满,痛骂皇帝,仇恨奸臣。

结果被明教利用,他们煽动运河沿线的农夫船工,一起造反。很多百姓就被他们裹挟。

不只是东昌府,整个运河沿线,就连扬州一带,都出现了乱局。

“立刻下罪己诏,宣布暂停运河沿线民夫征用,针对永乐改元以来,所有服役民夫,超过一个月的,提供两倍补偿,三个月以上的,提供三倍补偿。下令各地衙门,必须将补偿送到每一户的百姓家里,要亲自向百姓解释,赔罪。这笔花费,由朕的内帑出。”

朱棣平素抠门不假,可真正到了需要花钱的时候,那是半点不含糊。

“再降旨应天,今年的漕粮,七成走海运。要尽量爱惜民力。”

“吾皇仁慈,万岁万万岁!”

面对黑压压的文武群臣,朱棣没有半点轻松,“如今运河两岸,明教逆贼裹挟数以万计的百姓造反,被攻击的州县多达十几处,不少城池被攻陷,官吏被杀戮。朕对百姓有怜悯之意,爱民之心。可是对这些逆贼,没有半分仁慈可讲。传令禁军,即刻调遣神机营和五军营,出兵五万,镇压乱贼。凡是跟明教勾结的官吏商贾,一律杀无赦!”

一篇罪己诏,一道平叛令,朱棣伸出了两只手,就看这两手管不管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