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音乐系导演 > 872.争议的评论

音乐系导演 872.争议的评论

作者:俗人小黑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3:16 来源:笔趣阁

《亲爱的》首映礼结束,现场的人几乎都是红着眼眶的。

以其说《亲爱的》是一部打拐影片,倒不如说,《亲爱的》是一部侧重于亲情的影片。

不管是田文军和鲁晓娟,亦或者是李红琴,他们展现出来的,都是对孩子的那种爱。

现场的很多观众看完之后,可以说遭受了一种洗礼。

亲情从来都是最容易感动到人的。

吴天雄其实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是来自舆论的压力,《亲爱的》这种敏感题材,其实是很难拍出什么新意的。

吴天雄之所以接这部电影,其实有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爱的》跳出了单纯的打拐这个敏感话题,将影片的主题延伸到了另外一个层次。

好在首映礼上,观众的反应还是相当不错的。

《亲爱的》排片并不是非常高,事实上,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也从来都不是票房。

......

网友书案:“寻子故事只是个大背景,故事中每个人物心理转变才是最大的戏眼,母爱不分血缘,法理难断人情。剧本的扎实加上陈导以小见大的功力,让本片远不止感动那么简单,一众内地实力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堪称叫绝。最后的真实故事原型才是催泪!”

网友徐许如生:“从头哭到尾。谢谢亲爱的爸妈没有将我弄丢,我也一定一定不会将自己弄丢。”

网友桃桃林林:“催泪程度相当高,全片满布泪点,尤其前半部分。导演很懂如何抓人心的软处,并在关键时刻给你一击。这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却也只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就像那个缺席的人贩子,影片隐去所有关键元素,并补以温情。尤其前后的割裂,以及过度的人文关怀。”

网友三米:“看这部电影被数不清的镜头打动,没有刻意煽情也哭得不行,导演给李红琴的结局太残忍了,根本不忍心再联想下去,她是叫着“不要给孩子吃桃,他会过敏”的善良伟大的妈妈啊,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超好看的一部电影!”

视听网上《亲爱的》的评分并不算高,比起《我不是药神》的一边倒的好评,《亲爱的》却是毁誉参半。

评分8.1分!

这样的评分,在首日,其实真的不算高。

不过,有意思的是,《亲爱的》的评论却相当多,不管是给好评还是给差评。

评分人数和评论数的比例居然低于10:1!

这说明了《亲爱的》的评分的可靠性!

很多电影,其实打分的人很多都是用脚投票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看过电影。

但是《亲爱的》显然并不是如此,评分的人数和评论的人数比例那么并不高,这也说明了,这部电影,很多人都是看过了才过来给评的。

而很多观众对影片当中的角色,都有着非常投入的情感。

比如:“拍的挺好的,演技都很拼,也让我更深地了解这个人群。对我而言最感动的地方在于互助会的人的“鼓励!鼓励!鼓励鼓励鼓励!”那一段,用自我麻醉将执念深深灌进自己脆弱的意志。也祝电影上映后,韩总的原型能够找到自己的孩子。”

比如:“真的看完觉得很压抑,以往那么亲近的儿子,最后找到相处却像陌生人,真的很无奈!”

比如:“人贩子的老婆李红琴的结局很残忍!导演并没有给出李红琴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丈夫是人贩子,让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的复杂起来。”

再比如:“韩德忠唱秦腔的时候,我泪如雨下。他把那个作为深爱孩子的亲生父亲,在丢失孩子后的那种无能为力,很深沉很深沉的表现出来。但自己是个大男人,不能整天哭哭啼啼,况且还有老婆需要扶持安慰,所以他只能寄情于秦腔。那种幽怨,那种自责随着歌声传遍每一个人。但作为老婆,却已经听了无数遍,该感动的已经感动过,该哭的也已经哭过。孩子自然没着落,所以她烦躁的离开,更加打击了韩德忠。韩总才是整部影片最悲的那个!”

有一些电影,很多人可能会夸剧情好,或者特效好。

可是《亲爱的》,很多人却聚焦于电影当中的那些个角色。

李红琴,田文军,鲁晓娟,韩德忠等等,甚至代入他们的身份。

《亲爱的》观众的参与度很高,或者说代入感很强。

这一点的确是好事,而影评人方面,媒体方面给予这部影片的评价同样的是两极分化!

尽管好评多过于差评,但是同样的也说明了,敏感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好拍!

影评人张宏,给了《亲爱的》一颗星!

“看了这电影后有几点疑问,因为存在这几个疑问,只能给一分,有负分就给负分,因为这关系到人性的底线。

第一,影片中田鹏能清晰地和大人对话,孩子不认识拐子,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绑回这样的孩子,拐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来的吗?另外这孩子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完全忘掉亲生父母吗?在后面真实照片中男孩和他生父笑的很灿烂,明显没有任何隔阂。所以,仅从电影的设定来看,说李红琴不知情,很生硬。

第二,很难证明吉芳不是被拐的。一个和诱拐犯关系很好的工友看见了?问题是这个工友看见的到底是什么,没给真实镜头,诱拐吉芳后放在工地造成弃婴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红琴所有的道德支撑都在于吉芳是被遗弃的,但这条底线电影给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没有任何坚强的逻辑支撑,也没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诱拐的可能,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

正如电影中所言:拐孩子是最没有人性的犯罪之一。请不要设定漏洞百出的洗白情节,华国的电影人就是喜欢打模糊的官腔,在大是非上也如此,反正我不说清楚,我就没有责任,怕担责任拍什么有社会责任的电影?电影这样干等于把所有的道德包袱推给了观众,让观众在条件不清的情况下自我辨识,当然这种辨识是经过电影强力诱导的。

关于田鹏也是一样,只要电影给几分钟镜头,不论在那一时间段,交代一下田鹏初到李红琴家的情况,交代清楚拐子是如何欺骗的,交代清楚为什么李红琴竟然能相信这么大的孩子、根本不认识她以及他丈夫的孩子、对自己家庭有记忆的孩子,是他丈夫和别的女人生的。自然就能排除道德问题。为什么不加,我想剧组也无法认定真实情况,对吗?

至于孩子在拐子家两年就忘了亲生父母的桥段,反正就是欺负孩子不懂事呗?3,4岁的孩子,两年就把亲生父母忘的一干二净,只能说是剧情需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