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恶汉 > 第四三七章 僧与帝(三)

恶汉 第四三七章 僧与帝(三)

作者:庚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8:06 来源:笔趣阁

夏侯兰!

当董俷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身体一下子绷紧了。

自从知道夏侯兰的死讯,又听了贾诩的猜测以后,董俷一直都记在心里……那是一个他不愿意去想的人,也是他最不希望听的名字。私心里,董俷宁愿相信,夏侯兰是自杀而非他杀。

可是没想到,会在这大恩佛寺中遇到夏侯兰的奴仆。

在那夏侯曼出现的一刹那,董俷清楚的看到,僧人的脸色刷的一下子惨白,不见半分血色。

看夏侯曼的样子,应该是受了苦楚。

按道理说,如果夏侯兰真的是自杀的话,凭着他和图澄等人的关系,大恩佛寺为何如此对待夏侯兰的人呢?难道说,这里面真的有他不愿意,也不想去面对的阴谋吗?

看了一眼僧人,董俷沉声道:“把这家伙押回府中……你先不要说话,等我回去自会询问。”

夏侯曼是条硬汉,虽然身上受了重伤,可是却推开巨魔士,不愿意让人搀扶。

董俷暗自点头,翻身上马。

“主公,山门外,有长安令率领卫军阻拦。”

“卫军?”

这是一个董俷未曾听闻过的名字,不由得一怔,“卫军是什么东西?长安令为何要阻拦于我?”

一边问,董俷策马出了山门。

就见山门外,有大约八百士卒,全副武装的侯立。为首的是一名文士,年纪大约在四旬左右,生的风度翩翩,仪表不凡。看到董俷策马出来,这文士上前一步,拦住了董俷的去路。

“长安令刘先,见过大都督!”

我不认识这个人啊?而且在董俷的记忆中,长安令另有其人,绝不是眼前这个名叫刘先的文士。

不过,人家客客气气,他也不好摆谱。

下了马,沉声问道:“刘先,你为何在此?又阻挡住我的去路?”

“下官听闻有人在大恩佛寺杀人,故而前来查看。”

董俷细目一眯,两道横眉连在了一起。听说有人在大恩佛寺杀人,所以过来看看?只是看看,用得着带这么多的人马?而且,董俷相信,如今长安城上下,恐怕都已经知道他回来的消息。

这个长安令,不简单啊!

“我听说大恩佛寺中,有邪徒传教,效仿太平道张角之事,故而前来……你所说的杀人者,就是我!”

董俷神色淡然,沉声回答。

刘先却流露出哑然之色,“原来是这样……”

突然间,脸上变色,喝道:“刘先为长安令,根据汉律,长安城内大小事务,皆有下官处置。不管大恩佛寺是否是效仿太平道邪教,大都督都应该先通知下官,而后再由下官处置。然则大都督擅自处理此事,更在这佛门圣地中大开杀戒……于律法不容,请大都督随下官走一趟吧。”

哈……

董俷不由得哑然失笑。

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

我不过离开长安两年,不想这长安城中,却出了这样的极品?

董俷取下了头盔,却听得四周传来一片哗然。他冷冷道:“若我不随你回去,你又要如何?”

“那么,就休怪下官得罪!”

刘先说着话,举起手来。身后的士卒猛然上前一步,一杆杆长枪闪烁寒光,遥指住了董俷。

“大胆!”

韩德孟坦一声怒吼,二百巨魔士呼的抢在董俷身前,抽出汉安刀,刀光闪闪,杀气逼人。

刹那间,这大恩佛寺门外,鸦雀无声。

刘先厉声喝道:“大都督一口一个遵从汉律,如今却要下官难做,又如何令天下人臣服?”

这句话问的非常巧妙,隐含杀机。

要知道,如果刘先说的不是天下‘人’,而是天下英雄,那就能说的过去。董俷以勇武而闻名,天下英雄敬服也是正常。可这个‘人’,却包涵了天下黎民百姓,若董俷回答的错误,那问题可就大发了……

好在,董俷已经不是当年从凉州刚到雒阳是的菜鸟。

虽然说他性子没多大的改变,可是在雒阳那五六年的磨练,让他格外的小心。

一下子就听出了刘先这话语中的陷阱,冷笑一声道:“我可没有想过让天下人臣服。天下人臣服的,只有当今圣上,我不过是圣上的臣子,安敢说让天下人臣服?刘大人,你太高看我了。”

不过,虽然可以反击刘先的语病,却也不能反驳刘先口中的律法。

法正似乎疏忽了!

看起来这长安令刘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啊。

法正说过,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有不少人来到了长安,其中不泛有汉室宗亲。其中有一些人被委派为官,这刘先想必就是其中之一。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通知过他,甚至连提醒都没有?

是失职,还是有别的原因?

董俷在刹那间,脑海中闪过了许多念头。

而后心中一声冷笑:管你是甚,我倒要看看,你们能玩儿出什么样的花招。

刚要开口,突然间马挂銮铃声响,紧跟着马蹄声阵阵,由远而近的传来。一队骑军从启夏门大街拐入了进昌坊中,为首是两员女将,生的貌美如花,只是粉靥寒霜,一脸的杀气。

在她二人身后,又有百余名女兵。

赫然正是董绿和任红昌。

距离尚远,董绿一声厉喝:“谁敢动我相公,就先问问我手中的大枪。”

莫小看了这些女兵,长安人皆知,董府之中藏尽精兵。就算是那些带有残迹的奴仆,也能以一当十。至于董府女兵,源自于鸾卫营,是最早一批鸾卫女兵,更经历过雍水畔的血战。

这些女兵平日里是不会出头。

可是一旦出手的话,那绝对是毫不留情。

清一色的软甲长枪,虽然只有百余骑,却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卫军。刹那间,就抵达山门外。

董绿和任红昌,今日本来是陪着蔡琰和黄月英去长安郊外,看灞桥的风景。

董朔出事后,李逵奉命前来报信。虽然董朔是蔡琰的儿子,可是在董绿和任红昌看来,却无甚区别。闻听董朔受伤,董绿和任红昌勃然大怒。回府之后,立刻点起兵马,杀将过来。

女兵一出现,令原本就紧张的气氛,变得火药味更浓。

董俷却突然间笑了……

“绿儿,红昌,不许无礼……刘大人说的不错,正人必先正己。我随是大都督,却不能违背了律法。刘大人,我随你去府衙。呵呵,只是我的这些部曲不过是看热闹,与此事无关。”

“不对,大人……他们人人都有份!”

僧人突然间开口,令刘先一怔,“大都督,此为何人?”

“哦,不过是大恩佛寺的邪徒,我正要带回去审问。”

“既是邪徒,理应由下官处置。还请大人将这邪徒交给下官,一并带回府衙中审问才是。”

董俷心中,杀机涌动。

刘先梗着脖子,凝视董俷,毫不退让。

许久之后,董俷大笑三声,“既然大人说了这话,我就将这邪徒交给大人。不过,若出了差池,就休怪我翻脸无情。”

“此乃下官之事,大都督还是先随我回衙门吧。”

正说到这话时,远处又传来了马蹄声。

一个中年黄门赶了过来,跳下马,手捧一卷锦帛,大声道:“皇上有旨,请大都督速去见驾。”

这可真的是热闹的一天啊!

董俷忙回道:“臣遵旨!”

说完,也不理睬刘先,翻身上马。

“你们先回家去吧!”

看似是向董绿二人交代,可是眼角的余光一扫董铁。董铁心领神会,轻轻的点了点头。

过去一拳把那僧人打昏过去,扔在了刘先的面前,冷声道:“刘大人,人已交出,还请保重。”

说完,簇拥着董绿和任红昌,把夏侯曼掩护在其中,朝着大都督府行去。

******

“杨谦,皇上怎知道我回来了?”

“大都督今天一出门儿,就有人看到了……皇上听说大都督回来了之后,还非常的开心呢。”

开心吗?

只怕是不见得吧。

董俷不再询问,却思忖着长安目前的状况。

看起来,这两年的时间里,长安的变化的确是不少啊……一群不知死活的东西,想要跳出来吗?

哈,如此甚好,却要看看他们能玩儿出什么花招。

董俷心里面一点都不担心。

他相信,不论长安如何的变化,始终都控制在他的手中。因为在他的手里,还有一张王牌。

汉帝刘辨,在柏梁台参佛。

说起这柏梁台来,却有一番来历。

据说西汉时汉武帝好神仙,修建了柏梁台,有设铜柱,高二十丈,大七围,上有仙人墩承露,名为承露盘。取无根之水与玉屑和之后饮下,能长生不老……柏梁铜柱,是柏梁台的标志。

有意思的是,刘辨作为汉武帝的后人,并不好神仙。

也不会饮用什么无根之水,却选中了柏梁台为他参佛之地。也许这里,真的可以和神灵沟通吧。

三国演义中,第105回曾提到了这柏梁台铜柱。

魏明帝命人拆毁了这柏梁台铜柱,取走承露盘……不知道今世这柏梁台的铜柱,能否保全?

董俷走进柏梁台中,就见这宫殿宛如大雄宝殿。

正对大门,摆放着一尊佛像。刘辨背对着董俷,跌坐于佛像前,正在煞有其事的念诵经文。

除刘辨之外,宫殿中再无旁人。

董俷静静的站立在宫殿门口,看着刘辨瘦削的背影,这心里面却不由得生出了难言的感慨。

如果不是他,刘辨许早就死了吧!

董俷的脑海中,浮现出第一次见到刘辨时的情形,一时间过往所经历的种种,浮现在脑海中。

刘辨却停止了诵经,缓缓站起,转过身来。

两年不见,刘辨的身上多了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的味道。董俷说不好那是什么感觉。

宝相庄严吗?

也许吧……

不过如今的刘辨,气度沉稳,颇有得道高僧的风范。

“董卿,你来了!”

“臣,董俷,叩见皇上。”

刘辨拦住了董俷,轻声道:“董卿,你又何必与朕如此?朕还以为,你要过两天回来,没想到……”

语气一如当年般的轻柔,还有些怯生生的味道。

董俷回答:“臣已经回来些日子,只是想到许久未和家人团聚,所以也就没声张,还请皇上恕罪。”

“人之常情,何罪之有?”

刘辨的语气很空灵,颇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董卿,朕听说……你今天杀人了?”

“是!”

董俷当下把事情的缘由讲述了一遍。却发现刘辨的表情,看上去非常的错愕。

“竟有这样的事情?”

刘辨轻声道:“朕只听说有善居士出钱兴建佛寺,却没有想到……董卿,朕说朕并不知道此事,你信吗?”

董俷毫不犹豫的回答:“臣相信。”

刘辨的脸上,浮起了快活的笑容,“大恩佛寺的事情,是他们咎由自取。确是图澄他们……朕只同意修建了清凉寺,其他的佛寺,与朕皆无关系……董卿,其实佛法……还是好的。”

“臣知道!”

“此次大恩佛寺的事情,倒是给朕提了醒。当年先皇曾设白马寺为天下佛徒之管理机构,但是从永初三年开始,白马寺就名存实亡。佛法……不是太平道,也有他存在的道理。董卿,朕要请你设立如当年白马寺一般的机构,管理天下佛徒。不知道董卿你是否愿意接受呢?”

董俷不清楚,刘辨究竟是打得什么主意。

躬身道:“臣当尽力而为。”

“这件事就这样吧……还有,董卿你不在长安的时候,许多宗室前来投奔。朕挑选着安排了一些人,希望不会搅乱了董卿的安排。”

“自然不会!”

两人不再说话,沉默了下来。

大殿中的气氛突然间变得非常古怪……

许久之后,刘辨轻声道:“董卿,你知道吗?其实朕非常怀念,当初在雒阳,在临泾的日子。”

“啊?”

刘辨一笑,“至少那个时候,朕和董卿很贴心……不似现在,我们之间总似相互的防范着。朕不聪慧,少时也少有人与朕交谈……母后虽疼爱朕,可是……董卿,你知不知,在朕的心中,总是把董卿你当作兄长一般。董卿你也像兄长一样的保护朕……朕那时候,很开心。”

董俷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在柏梁台参佛以来,我终于明白武皇帝为何会喜好神仙之事。非只为了长生不老,这天下事纷纷扰扰,人与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神仙事为寄托,想必也是为了心中的安宁吧。”

这一番话出口之后,董俷不得不重新认识刘辨了!

这,真的是那个懦弱昏庸的皇帝吗?忽而如得道高僧,忽而若睿智明君……究竟哪一个,才是他呢?

“其实,朕今天找董卿你过来,只是想说说话。夏侯一走,朕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

刘辨说到这里,蓦地笑了,“若董卿以后没事儿,就来柏梁台上,陪朕一起说说话吧。就像当年在临泾一样……另外,再过些日子,是我皇弟协的生日,烦劳董卿代我,送一份礼物吧。”

“臣,遵命!”

刘辨如今说话的方式,若天马行空。

董俷只觉得是心惊肉跳,有点跟不上刘辨的思路。

片刻之后,董俷请辞离去。

在出了大殿之门的一刹那,却听到刘辨轻声的低吟:“北斗斟美酒,劝龙各一觞……董卿,若你为北斗,所劝的,是朕吗?”

董俷的心里,不由得一颤。

这句话的引申之意是说:董卿,你还能把我当成你当年关爱,保护的人吗?

转过身,董俷一揖到地,轻声道:“俷,永不负万岁!”

这一句话,在十二年前,雒阳永安宫中,董俷曾经对刘辨说过。当日所说的是:俷,永不负大王。而今日,当年的弘农王,已经成为天子。董俷在这一刻,却是真的下定了决心。

说完,大步离去。

在迈出大殿宫门的一刹那,耳边响起了刘辨清幽的话语:“董卿,朕……也永不负董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