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定河山 > 第九百五十五章 给郑道远的信

定河山 第九百五十五章 给郑道远的信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29:16 来源:笔趣阁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黄琼,又如何不知道于明远的难处?户部和兵部的难处,黄琼自然是明白的。但他却依旧不赞同这种近似乎逼迫的催促。压力再大,也不能将压力转到下面。战场上这种正面对决,越是到关键的时刻,越是需要耐心。一味的催促,搞不好会损兵折将。

想到这里,黄琼提起笔来,亲自给于明远写了一封密旨。在密旨上,黄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于明远要沉住气,要敢于顶住各方面的压力。还是那句话,京中的事情不用他操心。他现在做好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实在不行,就改为防御为主、打消耗战。

北辽此次调集的军马,不仅所谓有侍卫亲军的皮室军、属珊军五万,还从诸部族和属国征集了大量军马。而相对其侍卫亲军来说,这两种军马才是真正的主力。尤其是由其腹地游牧部族组成的部族军,平时放牧、警戒地方,战时应召跟随朝廷征战,相当于大齐朝的卫军。

大量的青壮年被征召跟随出战,固然会显示北辽的实力,但长期以往下去,势必会影响各部族游牧。如今北辽虽说也有部分汉民,但更多的还是以游牧为主。而北辽立国的根本,也是其腹地的诸游牧部族。至于女真人则是叛服无常,渤海人则是被其灭国,无奈才被迫应征。

如今北辽入寇,征调全国可战之兵南下,固然是声势浩荡。可在加上留守上京、东京、中京诸兵力,可谓是北辽境内大部分青壮年,都被抽掉一空。游牧部族的青壮年,都被抽掉去当兵打仗了,可牛羊谁来放牧?汉人与渤海人也都被抽掉去打仗了,农田又剩下谁来耕种?

北辽打仗一向都是不带粮草的,筹集粮草都是靠着打草谷,直白的说也就是去抢。现在外长城一线的关隘,都在齐军手中控制,他们便是抢都没有地方去抢。拖的时日越长,现在越是对大齐有利。到时候不说别的,单就二十多万的军马人吃马嚼,拖也将他们给拖死了。

现在着急的是北辽,而不是大齐。所以,一定要沉住气。有自己撑腰,他有什么可担心的。至于周志远,现在既然孤军在外,那么就让他随机应变好了。周志远不是迂腐的人,他知道自己怎么做才对朝廷最为有利。至于他自己,现在更需要的稳住,不要为别人的想法所左右。

写到最后,黄琼沉吟了一下,在密旨的最后面加了一句一切有朕在,卿放手去做便是。至于于明远下一步怎么打,在这道密旨上,黄琼是一个字都没有多问。放下手中的笔后,黄琼并没有假别人的手,而是自己亲自用蜡封好之后,便派人将这封密旨八百里加急发了出去。

批完了折子,总感觉自己疏漏了什么的黄琼,突然想起来一件事。立即派人将李海招来,让他带着几顶小轿去张巧儿那里接人。顺便,将张巧儿与三个孩子也接进宫。在李海离去后,黄琼又传谕吏部,让刘昌立即进京述职。至于刘昌最后是调任京城,还是升迁到宁夏府。

眼下的黄琼,还没有下定决心。如果刘昌还是外放到宁夏府,黄琼明白自己是不可能让张巧儿跟着去的。宁夏府虽说恢复了一定的元气,可情况依旧还是恶劣的很。让张巧儿带着自己的儿子,跟着去吃苦,黄琼又那里舍得?只是按照本朝的定制,七品官员便可以携带眷属。

自己若是不让张巧儿跟着去,刘昌那里又会如何想?自己赏赐给刘昌的两个妾,其中一个在葭州,已经又给刘昌生了一个儿子。昨儿张巧儿的失态,恐怕也与此事有关系。一个女人,无论是再贤惠,或是哪怕自己做了同样过格的事,可在这种事情之上,却是依旧醋意十足的。

想到这里,黄琼捏了捏鼻梁,还是暂时决定将刘昌任职先放下来。等他自己回来,看看他自己想法是什么再说。让黄琼在使用上,有些举棋不定的人远不止刘昌一个人。刘昌还不是真正让他头疼的人。真正最让他头疼的是如今在西宁州的郑道远,自己这个事实上的姐夫。

这几年,郑道远在西宁州,划分盟旗、抚慰青塘吐蕃诸部,重组备藩军,可谓是政绩显赫,声名远播。青塘吐蕃诸部,一提起这位郑巡抚,就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周志远当初临出发之前,在青塘吐蕃诸部,征集几千吐蕃骑兵如此顺利,实在是受郑道远这几施政好处良多。

如今自己与郑道远,约定的三年之期已经过了,自己还将此人留在西宁州任上。虽说加到了一品大学士的职衔,可总归还是自己违约了。而自己违约,除了西宁州那里,自己在朝中诸大员之中,拔了来、拔了去,实在选不到合适的继任人选之外,当然还有金城公主的原因。

只是这个家伙,虽说在奏折上没有说什么,可问题是金城大姐每次进宫时,那个幽怨的眼神,总让自己感觉到很不自在。这段日子里,金城大姐进宫的次数倒是频繁了许多。而且总是有意无意,在自己面前晃荡。貌似在提醒自己,三年的时间已经过了,有些承诺该兑现了。

调郑道远回京,位置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按照本朝定制,正相的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两人,副相的参知政事一般可以配备三到五人。到了这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傅远山一个人。至于参知政事倒是三个人,可除了吕蒙正之外,剩下那两个都是当初老爷子,给自己留下的产物。

那两个人说实在的,能力倒是有一些。可问题是一个压根就是琉璃蛋子,是德妃那个父亲留下的遗产。自己登基之后,虽说有了一些改变,可本性却是难除。另外一个是老实人,虽说也很卖力,但有些东西却是一言难尽。现在这个参知政事的位置,实在是有些难为他了。

原本应该三个人分担的东西,倒是有七成都压在吕蒙正一个人的身上。搞得原本就有些偏瘦的老吕,自己每次见到他都要瘦了一圈,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而调郑道远进京接任参知政事,无论是能力上还是资历上,都没有任何的问题,也正好可以为吕蒙正分担一下重担。

可问题是西宁那边怎么办?那边又有谁可以接任这个位置?想了想,黄琼提起笔来,亲自给郑道远写了一封信,之所以说是信而不是圣旨,是因为这封信,黄琼压根就不打算用玉玺。就连行玺都不打算用。而在信件上,黄琼明确告诉郑道远,想要进京任职这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自己这个做皇帝的,随时都可以批准。但在调任之前,需要他自己挑好继任人选。这个人选资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力。就算做不到他的地步,但至少也要比他不能差的太多。而且这个人选不能太贪,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决不能出现那位李节度的前车之辙。

这个人选,他可以自己推荐,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朝廷肯定会批准的。但在人选出来之前,他只能继续在西宁州呆着。因为就是自己这个做皇帝的,现在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他。要是他能有合适人选,自己便调他回京。如果他也没有这个合适人选,也只能继续委屈他。

反正中心思想就一个,这个人选我是没有的。你如果想要回来,就自己找一个能力不差,而且还得清廉一些的替死鬼,来接替你的职务。当然如果你推荐的这个人,能力有但是品德不行,上任就能将青塘天刮得高三尺,出了问题要他的脑袋是肯定的,你也吃不了兜着走。

信写完了,黄琼用上自己小印,交人发了出去。这枚刻着溪山堂主的小印,是他在西京的时候,找一个老雕工刻的。在西京时,有些东西不适合用印玺的,他一向都是加盖这枚贴身小印的。黄琼在西京的时候,郑道远一直都是他的得利干将,对这枚小印自然是不陌生的。

信发出去之后,想起这个家伙一回京后,肯定又与金城大姐奸情似火。前次两个人,就连租房半同居的事情,都干出来了,这次指不定又搞出来多大的事情,黄琼又是有些头疼的捏了捏鼻梁。好在如今金城大姐都这个年龄了,老蚌怀珠可能性不是太大,否则那就乐子大了。

其实若是郑道远是一个庸才,黄琼倒不是太介意成全他们。毕竟大姐到如今,守寡都已经三年了。虽说天家的儿媳妇,一般是不能改嫁的,可毕竟也不是一个特例都没有。可问题是,这个郑道远才干和德行都是一顶一的。调回京来,自己肯定是要重用的,而且不是一般重用。

本朝铁律,驸马都尉向来都是位高而权不重,不得在三省六部任职,更不得做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以及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这样的重要职务。本朝历任宗正寺正卿,倒是有不少驸马都尉。若是放着郑道远这样的,一顶一的人才,去做一个永王那个德性便能做的宗正寺卿。

那就实在是太过于浪费人才了。原本黄琼还打算,撤销眼下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摆设的门下省。以门下省诸有司为基础,设立专门打理诸藩务的理藩院。将藩务、西南夷务,以及与周边国家,比如大理国、回纥那种担负对外交涉职责,从礼部和兵部、中书省那里摘出来。

若是郑道远能找到替死鬼返京,便让郑道远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兼任理藩院尚书。郑道远不管能不能找到替死鬼,都是自己要重用的人。自己可以接受他进京之后,与大姐之间明铺暗盖,但是绝对不能让他为了一个情字,便老死在驸马都尉一个虚衔上,那样都对不起自己。

所以,黄琼也下定了决心,如果郑道远调任进京,就必须要找一个夫人,哪怕是名义上的摆设,也必须要找一个。自己可以指个他一个,他自己有相中的也可以。但是与金城大姐之间,关系绝对不能落到实处。更何况,这其中还涉及到那么多的勋贵世家,复杂至极的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