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定河山 > 第九百六十七章 关键在民心

定河山 第九百六十七章 关键在民心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2:29:16 来源:笔趣阁

黄琼这番话说罢,在座的几个人都陷入了沉思。良久,黄琼抬起头道:“朕在陇右平叛的时候,曾经听过一句民谚。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说的是收口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这话糙但理却不糙。越是在最后是时刻,越是不能心存一丝的侥幸。任何麻痹大意,都是要害死人的。”

说到这里,黄琼抬起头看着杨继元,沉思了一会之后,才抬头坚定的道:“杨卿,朕若是命你现在南下,全权负责经略福建路,彻底剿灭福建路叛军。并配合广南东西二路,接下来的平叛作战。只不过,曹锐那边压力比你要大,所以他那边的军马,朕暂时不打算调动。”

“至于你那里,朕只能给你赵无妨现有人马的一半。还有,朕可以将赵无妨收降的一万叛军也都给你。并且,尽可能命人给你抽掉一批轻便的火炮,并把曹锐缴获的大理马都调拨给你。但福建平叛,朕最多只能给你一年时日。半年理顺降军,半年平定叛乱。你有没有底气?”

对于黄琼的这个意图,一向以性子急躁著称的杨继元,却是极其罕见的没有回答他。仔细琢磨了良久,才抬起头来道:“陛下,一年之内平定福建路的这个信心,臣自然是有的。福建路叛军,大多是原福建路卫军为主。那些卫军都是享受惯了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赵无妨那里,虽说主力不是新军,就是原来江南东西路的卫军,但经过这一年鏖战,那些卫军在烂,估计也摔打的差不多了。更何况,他收降的那一万叛军,都是叛军中的精锐,战斗力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其实根据臣所见,此次叛王叛乱,其最大的弱点缺的不是兵。”

“综合战报来看,他那些兵训的不错。他真正缺的是将,他那些将不是没有上过战场,就是靠着广南东西的武官在替他撑着。若是四大营或是边军出来的武官,还可以较量一番。可那些卫军武官,不是臣看不起他们,为祸地方可以,可真上了战场,没有一个不拉稀的。”

“卫军的武官,臣见得太多了,有一个算一个早就烂透了。别说福建路,那些武官都四分五裂。就是成铁板一块,除非彻底的换血,否则就算在有天下能力的人,想要将他们整顿出来,没有一个三四年想都不要去想的。至于那些新选出的武官,不过都是一群新雏罢了。”

“武官,一天没有上过战场,与敌军真刀真枪战上一场,就永远都是一个雏。平日里臣担心的是,臣若是走了,那陛下这里可就没有人了。还有,臣到了福建那里无所谓。但广南西路,是叛王的老巢,又是诸夷杂处之地,臣建议陛下派一品阶高的文官,跟随曹锐一同进军。”

“广南东西路平叛这仗固然要打,但真正大战不会太多,更多的是招抚地方。同时,更要约束军纪。开国初年,齐军进入广南东西路时,在当时统军大将放纵之下,军纪过于败坏。一路上烧杀抢夺,强夺当地百姓的妻女财物。使得当地夷人不止一次啸聚山林兴兵作乱。”

“就连当地汉人,也处处聚兵与我军为敌。一度使得除了首府静江府之外,全路各州府县没有一个控制在朝廷手中。当地驻军等闲连静江府一步都迈不出去。五百人以下的军马出城,就别想着能活着回来。当年攻占广南西路,不过耗时一年,可真正平定却足足耗费了五年。”

“甚至一些叛乱,直到太宗年间才彻底的平息。如果但凡当时能约束住军纪,至少不出现大面积军机败坏,烧杀劫掠的事情来。广南西路的平定,也不至于难成那个样子,耗费了那么多的钱粮。如今广南西路又被叛王一府,盘踞了上百年,民心争取上恐怕更要难一些。”

“所以,在进入广南西路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广南东路则因为当初太祖皇帝,第一次围攻广州府时屠城的举动,使得我朝大军在广南东路处处受阻。足足耗时三年才平定整个广南东路。当年我军平定整个江南全境,所耗时都没有在广南东西二路,中任何一路多。”

“并且随着战线拉长,粮草转运补给,也需要一个得力人手统筹。四大营的精兵,军纪这一点臣虽说有信心,可有些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进军广南东西路,臣以为军纪才是头等的大事。其后,便是粮草统筹。所以,臣建议陛下派遣一名大员,不能低于二品,一并前往。”

“还有,曹锐那里下一步若是选择广南西路的话,骑兵的用处就不大了。咱们的马,无论是党项马还是契丹马,都是北方马,本身就不适应南方的天气。眼下南边马上要入夏,这天气恐怕一下子要热了起来,北方的战马更难以承受。而且过了赣州府,骑兵用处就基本不大。”

“历朝历代,南征广南东西路,都是以步军为主的。臣建议,现在的战局,可以将曹锐麾下的骑兵,至少抽掉回一半。或是北上调拨给于明远,或是驻扎在河北境内,作为燕山府那里的二道防线。当然,这些只是臣的一些建议。具体究竟该如何做,还是需要陛下定夺的。”

而杨继元的话还没有说完,一边的傅远山就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傅远山与杨继元,当年一个是燕山府知府,一个是燕山府防御使。都在一个锅里面搅马勺,其实早就是老熟人。别看两个人平日里面,经常为一些事吵的欢实。当年在燕山府任上时,两个人就整日里面争吵。

如今都做到一品大员,那个习惯也没有改。不过两人之间,倒不是傅远山想要与他吵。傅远山人家是两榜进士出身,那里会与他一个粗鲁的武夫吵架?如今更是做了宰相,肚子里面涵养是足够的。只不过杨继元,过去是相互看不对眼,至于现在,只是这些年已经吵习惯了。

遇到公事有分歧的地方,一向崇尚好说好商量,那就是基本没得商量的杨继元,主动找傅远山吵。但那只是为公事罢了,实则底下两个人都相互不是一般的了解。吵过了便过了,谁也不记仇。当初杨继元被排挤,在一个人正是最佳时便致仕,傅远山还曾经多次去信宽慰他。

杨继元虽说是于明远推荐的,可向于明远推荐他的人,正是对这个与自己吵了快要半辈子,却对这个家伙能力相当赞赏的傅远山。而也知道这个家伙脾气和秉性,就跟一头倔驴的于明远,当初多少还是有些犹豫的,生怕他上来不管不顾满嘴放炮,让黄琼这位太子爷下不来台。

到时候,反倒是给这个家伙,在带来什么麻烦。最后还是傅远山,一力坚持才最终定下来。正是多年的了解,傅远山才在这个家伙,在这方面一开口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傅远山做了燕山知府那么多年,边军在与北辽作战的时候,那些军官做的那些事情,他又岂会不知道?

北辽南下打草谷,的确是烧杀劫掠、大势掠夺人口。可那些边军在反击时,只要打到北辽境内做的一样不差。曾经居庸关外,北辽境内三十多里找不到北辽的牧人。傅远山曾经在燕山府,见过出击蓟州长城外的边军一部,一次便押回三百多契丹妇孺人,赶回几千头牛羊。

羊这玩意,在大齐境内不稀奇。但是北辽所产的牛,在大齐境内却是很受欢迎。大齐对牛,无论是不是耕牛,宰杀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便是病死的耕牛,都要地保甲长具保才能宰杀。否则牛主人和屠户,都要受到严惩的。知县每年吏部考评,耕牛数量是一个最大考核标准。

私自宰杀耕牛的,最严格的处罚是直接流放陇右。一般的人家,根本吃不起牛肉,当然也是不敢吃。而北辽的牛,进入到大齐境内,就没有这些的东西。再加上北辽的牛,都是放牧的。基本没有经过劳役,肉质也相当的不错,所以北辽的牛,在大齐境内的价格很是高昂。

从北辽弄过来的牛,在大齐境内可以捞上很大一笔。从北辽搞到一头牛送到大齐境内,价格至少在一百贯左右。所以边军每次出长城,牛都是最重要的掠夺目标。当然,北辽的妇人,虽说相对汉人来说,也过于粗壮了一些。除了那些娶不上老婆的人之外,一般没人买回去。

除了那些只要便宜不看姿色,进门倒的超低档窑子外,便是青楼也不要这些北辽妇人。不过,这些契丹女人身子粗壮,干活是一把好手,甚至比一般的瘦弱一些的男子还好。买回去,当做一个粗使仆妇,却也是很受欢迎的。虽说大部分不怎么会种地,可这些人都有力气啊。

那些契丹妇人粗壮的,一个人扛着一头羊,都是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那些契丹妇人虽说不值钱,可多少也能捞钱一些。那些杀红眼的边军,每次出击都要大肆劫掠一番。每次都押回大量的契丹人妇孺。还要赶回大量的牛,至于不值钱的羊,那是抢回来改善军营伙食的。

这种事情,傅远山在燕山府任上见得多了。只不过,这些人也不是在大齐境内干的,而且军中都是潜规则的,有些事情太也不好插手。傅远山也知道,边军军饷虽说高于卫军。但腰包,却是远没有内地那些卫军武官鼓。内地卫军那些武官,捞钱的手段可谓是花样繁多。

边军除了个别人,比如新蔡长公主的那个儿子,公开包庇走私之外。大部分边军武官,还是要清苦的多。傅远山为人严格,但也不是那种教条的人。水至清无鱼的道理,他还是清楚的。只要那些武官别做的太过分,别走私律法禁止的东西,他基本还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可边军的那些事情,在敌国境内可以做。但广南西路却是大齐的境内,那里的百姓和居民,也都是大齐的子民。若是这些官军,到了广南西路也那么做,恐怕这朝廷在广南西路的民心,将会全部彻底的丧失。对于广南西路,关键就是在民心争取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